畫作內容
畫面中間是騎著白馬的佛羅倫斯軍隊司令尼克羅,他正在指揮士兵們戰鬥。他後面是一位年輕的旗手,他騎在馬上拿著飄揚的軍旗,由於除了尼克羅之外,他是最明顯沒有甲冑蓋住臉的人,因此他顯得非常突出。在旗手後面是很多全身裝備盔甲的士兵,他們形態各異,有的拿著長槍,有的在吹著長長的號角。士兵上方的畫面的交錯的長矛構成的縫隙中有色彩華麗的圓形橘子,它們似乎要隱藏於栩栩如生的樹葉中。在畫面的右半部分,近處是幾個正在激烈戰鬥的騎士,遠處上方則可以看見零零落落的正在戰鬥的士兵。在畫的底部,散落著折斷的武器,戰士的盔甲等,還有躺在地上死去的士兵。
創作背景
該畫作是烏切洛為了紀念佛羅倫斯戰勝錫耶納的1432年之戰而創作的。烏切洛非常注意寫生,而且對透視學非常的著迷,他為了更好地表現真實,幾乎將一生的精力都奉獻於當時還未有人深入鑽研的透視學。但他一味孤立地研究在二度平面如何表現立體空間與人物的遠近關係,觀察人與物在與觀者的視線呈不同角度時,應呈現何種狀態,這便造成了他的局限性,在他的畫作上也充分的顯示出來。《聖羅馬諾之戰》就是他實驗的首幅作品。
藝術鑑賞
構圖
該圖中右側兩個騎兵交戰時的前後距離,地上散落盔甲和武器的透視位置,左側集中的大量騎馬人物前後關係,倒在地上的戰士的透視縮短形象,背景與近景之問的透視距離,甚至連士兵長矛的不同角度都被畫家作為透視的研究對象。由於畫家過於追求透視法的表現,孤立地研究透視,因而使人物形象的生動性,面面的真實感都喪失不少,造成畫面中人物形象顯得刻板、生硬,缺乏立體感。
色彩
該畫作畫面的色彩先聲奪人,它是深厚而濃郁的、熾烈而瑰麗的。在黑、赫、紅、金、象牙色的交織中,在它的所穿插、呼應、均衡美學中,形成色相豐富的肢體語言。這種暖色調給人以歷史感與莊嚴感。繪製的手法則體現了從二維度空間向三維度空間過渡的典型特徵。
技法
該畫作的馬的畫法是在平衡中蘊涵著微妙的起伏,如同浮雕似的占據著視覺愉悅感的中心;人物則處理成高浮雕的狀態,明暗轉移渾然一體。在服飾的表達中又大量地以線描繪,遠看隱藏於體積之中,近看見則勾勒得絲絲入扣;道具、服飾、盔甲、銅扣、花邊、馬尾、馬鞍、花卉、旗幟、紋飾等,似平塗或暈染般的手,表達得細膩平實,色彩跳躍,它們是畫面上最為生動跳躍部分,以亮麗的色彩充滿動感,也是最能作為裝飾性表達的有效細節;遠景的山坡、樹木、莊稼、小人、動物,葉子都描繪得一絲不苟。在具體的著色技法上。畫面將平塗、丹培拉特有的小筆觸,表現體積感的色調推移暈化,線條以及時間而帶來的斑駁、脫色、各種肌理的韻味,組成了既單純又豐富的視覺樂章。所有的形體的邊緣輪廓,都是以硬邊的形式處理,這種方式既強調了視覺的關係,又十分符合具有歷史感的壁畫的責任,而這種硬邊處理加肌理表現又使裝飾語言的單純與豐富得到了統一。
名家點評
德國藝術史家潘諾夫斯基:烏切洛在《聖羅馬諾之戰》中以透視進行構圖,成功地傳達了關於當代事件的內容、形式等多方面的信息。
後世影響
烏切洛的這一面作是他追求實驗所造成的缺陷,是當時探索繪畫技法所不可避免的,但他的繪面實驗,對於後世畫家重視繪畫的透視學是有一定意義的。繪畫技法的改進正是在他們這些前人的失敗基礎上達到的。
作者簡介
烏切洛(1397—1475),義大利畫家,出生於佛羅倫斯。由於所繪飛禽精緻所以有“色鳥”之稱,“烏切洛”即義大利語飛鳥之意。烏切洛以其開創性的藝術透視方法而聞名。他注重研究透視學,往往以數學方式去精確計算人物之間的空間遠近關係,為此廢寢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