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集:四川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合集》內容主要包括:高小強、天道與人道——人類和諧與尊嚴的生活何以可能、論正義、黃玉順、生活儒學的基本觀念、生活儒學的正義理論、劉朝霞、魏晉風度與人生境界、無諍與圓融——《維摩詰經》的核心義理對宗教對話的貢獻、麻堯賓、《學》《庸》天人範式議論——以朱子疏釋為關鍵之視域從葉適到朱熹:“過不及”辨略、曾海軍、苟子論“爭”、董子“三綱”思想深察、丁紀、思齊與自省——《論語》總章八三衍義。
基本介紹
- 書名:切磋集:四川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合集
-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
- 頁數:258頁
- 開本:16
- 品牌: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四川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
-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2008202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切磋集:四川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合集》是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目錄
高小強
天道與人道——人類和諧與尊嚴的生活何以可能
論正義
黃玉順
生活儒學的基本觀念
生活儒學的正義理論
劉朝霞
魏晉風度與人生境界
無諍與圓融——《維摩詰經》的核心義理對宗教對話的貢獻
麻堯賓
《學》《庸》天人範式議論——以朱子疏釋為關鍵之視域從葉適到朱熹:“過不及”辨略
曾海軍
苟子論“爭”
董子“三綱”思想深察
丁紀
思齊與自省——《論語》總章八三衍義
己丑學語雜輯
李秋莎
朱子與張南軒《仁說》異同述考
附丁紀、曾海軍等
尋求方法的邊界——對陳少明教授《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的討論記錄
天道與人道——人類和諧與尊嚴的生活何以可能
論正義
黃玉順
生活儒學的基本觀念
生活儒學的正義理論
劉朝霞
魏晉風度與人生境界
無諍與圓融——《維摩詰經》的核心義理對宗教對話的貢獻
麻堯賓
《學》《庸》天人範式議論——以朱子疏釋為關鍵之視域從葉適到朱熹:“過不及”辨略
曾海軍
苟子論“爭”
董子“三綱”思想深察
丁紀
思齊與自省——《論語》總章八三衍義
己丑學語雜輯
李秋莎
朱子與張南軒《仁說》異同述考
附丁紀、曾海軍等
尋求方法的邊界——對陳少明教授《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的討論記錄
文摘
(一)傳統思維模式:形上一形下
我們在理解孔子思想的時候,也面臨這樣的問題。我不知道大家讀《論語》的時候是什麼感受。學界通過《論語》來領會孔子的思想,大概有這么幾種情況:
一種情況,有點像鞠曦先生剛才提到的,像黑格爾這種人,他哪裡能讀懂?他說:《論語》到底是什麼玩意兒?它不是哲學,它就是一種道德箴言、道德教育嘛!這是一種理解,用今天的哲學話語來說就是:他把《論語》看作是很“形而下學”的東西。這是很多人的看法。包括我們現在很多中國人,也是這樣看待孔子思想和《論語》的。包括現在一些著名的學者,其中有搞現象學的人,他們會振振有辭地說:孔子那裡只有“小零錢”,沒有“大鈔票”。這是一種看法——“形而下學”的定位。
另外一種情況,近代“西學東漸”以來,有很多學者、搞哲學的人,他們參照西方哲學形上學那套東西來解讀《論語》。這時候,我們讀到的孔子的形象,是一個哲學家,一個形上學家。
這是兩種對於《論語》的傳統的理解,一個是形下學的一個是形上學的。我現在是試圖告訴大家,待我講完了生活儒學以後,特別希望大家能理解:孔子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形下學家、道德家,也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形上學家、哲學家。孔子的偉大,就在於他思想的豐富的層級性,把我們整個人類全部觀念所可能呈現的樣式都涵蓋了。
具體來講,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論語》里講仁愛的“仁”字。在“西學東漸”、即西方哲學和科學傳進來之前,大家理解孔子所說的這個“仁”,一般就把它定位為一個道德概念,就是從道德原則、道德要求來講,一個人應該(“應該”是道德哲學裡的一個最基本的範疇)去“愛人”或“仁民愛物”。這是傳統的理解。而近代西方哲學、特別是科學傳人以來,你會發現,學者們幾十年來在致力於做一個工作——當然,到現在為止,從來沒有成功過——那就是他們力圖給整個《論語》裡面的仁愛之“仁”下一個定義——科學的定義。結果搞去搞來,到現在為止,我不知道有誰下的某個定義是可以讓人接受的。不僅如此,最後他們會感覺:孔子他老人家說話怎么這么自相矛盾呢?一會兒是這個意思,一會兒又是那個意思!其實這是因為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孔子的思想觀念是完全錯位的。因為:科學是形下學,而且只是形下學中的一個門類而已。“定義”這個玩意兒——邏輯的定義、科學的定義,用今天的哲學話語來說,是很“存在者化”的、很低級的東西。定義這個東西,實在不是什麼好東西。定義意味著什麼呢?
我們在理解孔子思想的時候,也面臨這樣的問題。我不知道大家讀《論語》的時候是什麼感受。學界通過《論語》來領會孔子的思想,大概有這么幾種情況:
一種情況,有點像鞠曦先生剛才提到的,像黑格爾這種人,他哪裡能讀懂?他說:《論語》到底是什麼玩意兒?它不是哲學,它就是一種道德箴言、道德教育嘛!這是一種理解,用今天的哲學話語來說就是:他把《論語》看作是很“形而下學”的東西。這是很多人的看法。包括我們現在很多中國人,也是這樣看待孔子思想和《論語》的。包括現在一些著名的學者,其中有搞現象學的人,他們會振振有辭地說:孔子那裡只有“小零錢”,沒有“大鈔票”。這是一種看法——“形而下學”的定位。
另外一種情況,近代“西學東漸”以來,有很多學者、搞哲學的人,他們參照西方哲學形上學那套東西來解讀《論語》。這時候,我們讀到的孔子的形象,是一個哲學家,一個形上學家。
這是兩種對於《論語》的傳統的理解,一個是形下學的一個是形上學的。我現在是試圖告訴大家,待我講完了生活儒學以後,特別希望大家能理解:孔子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形下學家、道德家,也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形上學家、哲學家。孔子的偉大,就在於他思想的豐富的層級性,把我們整個人類全部觀念所可能呈現的樣式都涵蓋了。
具體來講,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論語》里講仁愛的“仁”字。在“西學東漸”、即西方哲學和科學傳進來之前,大家理解孔子所說的這個“仁”,一般就把它定位為一個道德概念,就是從道德原則、道德要求來講,一個人應該(“應該”是道德哲學裡的一個最基本的範疇)去“愛人”或“仁民愛物”。這是傳統的理解。而近代西方哲學、特別是科學傳人以來,你會發現,學者們幾十年來在致力於做一個工作——當然,到現在為止,從來沒有成功過——那就是他們力圖給整個《論語》裡面的仁愛之“仁”下一個定義——科學的定義。結果搞去搞來,到現在為止,我不知道有誰下的某個定義是可以讓人接受的。不僅如此,最後他們會感覺:孔子他老人家說話怎么這么自相矛盾呢?一會兒是這個意思,一會兒又是那個意思!其實這是因為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孔子的思想觀念是完全錯位的。因為:科學是形下學,而且只是形下學中的一個門類而已。“定義”這個玩意兒——邏輯的定義、科學的定義,用今天的哲學話語來說,是很“存在者化”的、很低級的東西。定義這個東西,實在不是什麼好東西。定義意味著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