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賬片

分賬片

分賬片即電影著作權所有者不賣斷發行權,而是委託中介機構代理發行,並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製片方、發行機構和放映單位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製片方35%,發行方17%,放映方48%。

目前好萊塢片方能夠在中國內地拿到的票房分成是總票房的25%。1994年開始,中國內地每年引進10部海外分賬大片,加入WTO之後增加到20部。2012年之後再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14部特種分賬片,所謂“特種”,即針對3D和IMAX電影的引進。特種分賬片和普通分賬片的最明顯區別,就在於這部影片是否引進了2D版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分賬片
  • 外文名:revenue-sharing release 
  • 定義:收入按分成分配
  • 提出者吳孟辰
  • 出現時間:1994年
介紹,產生背景:,發展歷程:,分賬片類型,分賬片特點,分賬片意義,

介紹

分賬片是國外影片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的形式之一,此外還有批片合拍片
《亡命天涯》《亡命天涯》
需要指出的是通常所說的34部分賬大片並非全部來自美國好萊塢,2014年34個分賬片名額中,好萊塢占26席;2013年29席;2012年27席。也就是說每年我們能夠在電影院看到的好萊塢分賬片只有二十多部。
由於受數額的限制,為了能夠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很多好萊塢電影想盡辦法,2013年在內地公映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是以澳大利亞電影的名義進口的。很多國外電影會以批片和合拍片的形式進入中國電影市場,批片每年有三四十部左右。

產生背景:

從1949年到1976年間,中國一直有進口影片上映,但除了影片交換等非商業性發行之外,就是“買斷”發行,用來“買斷”國外影片的通行價格是2萬美元。以這樣的價格買進的影片,自然只會是三四流的影片。那個時候很多電影從業人員都私下認為,中國觀眾是世界電影的“二等公民”。
《鐵達尼號》《鐵達尼號》
1994年,為改變電影市場的蕭條局面,時任中影公司總經理的吳孟辰向電影局提議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最新的一流外國影片,以發行的收入扶持老、少、邊、窮地區電影事業。當年年底,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這個建議,提出每年可以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基本表現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影片。這十部影片當時就叫“兩個基本”進口影片,也有人將這10部影片稱為“10部大片”,大片的名稱也因此而流傳開來。

發展歷程:

《珍珠港》《珍珠港》
一、1994年開始,中國內地每年引進10部海外分賬大片。1994年11月12日,由中影集團公司進口,第一部與外商採用票房分賬形式發行的美國華納公司影片《亡命天涯》在上海、天津、北京、鄭州、重慶、廣州等6個城市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首輪放映,觀眾人次達139萬,票房收入1127萬元。自此,好萊塢進口大片在中國內地市場打響了第一槍,正式開啟了在中國內地的 “掘金路”。
二、加入WTO之後,1999年底,中美雙方就影片進口達成協定,進口影片數量提高到20部,並在3年內達到50部,其中20部影片採用分賬制。
三、2012年2月18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期間,中美雙方達成“中美電影協定”。中國將在原來每年引進美國電影配額約20部的基礎上增加14部3D或IMAX電影;美方票房分賬從原來的13%升至25%;增加中國民營企業發布進口片的機會,打破過去國營公司獨大的局面。
習近平與美國副總統拜登舉行會談習近平與美國副總統拜登舉行會談

分賬片類型

普通分賬片:配額約20部採用分賬形式的普通進口影片。
《黑客帝國Ⅲ》《黑客帝國Ⅲ》
特種分賬片:2012年中國在原來每年引進美國電影配額約20部的基礎上增加14部3D或IMAX電影,所謂“特種”,即針對3D和IMAX電影的引進。特種分賬片和普通分賬片的最明顯區別,就在於這部影片是否引進了2D版本。

分賬片特點

1、上映時間與北美相對同步,一般會與北美同步或滯後一個月以內(也有可能先於北美上映,如《超級戰艦》於2012年4月18日在中國上映,而美國則到2012年5月18日才上映;當然也有可能滯後一個月以上)
2、製作一般比批片好。優良影片中國會用分賬形式進口,次一等的影片則是以批片形式進口。因此分賬片票房一般比批片好。但近幾年,部分批片的質量和票房已經不比分賬片差。
3、大部分都來自好萊塢。2014年34個分賬片名額中,好萊塢占26席;2013年29席;2012年27席。
4、非好萊塢影片的數量在穩步上升。除了法國、韓國電影這種常客之外,俄羅斯、西班牙等國的電影作品也在分賬片中分得一杯羹。中國內地市場在日趨開放化的同時,也在分賬片上一點點多元化,在保持好萊塢電影數量的同時,引入更多的其他國家電影。
5、票房高。2014年上映67部進口片,收票房約132.64億元,較去年的90.02億元增長了47%。其中,特種分賬片14部,總票房67.36億元;普通分賬片20部,總票房44.95億元;而批片33部,總票房20.33億元,僅占進口片總票房的15.32% 。

分賬片意義

中國的電影市場在逐漸發展,從2012年起,增加了14部電影超級大片的引進,分帳片達到34部,我們面臨的壓力和挑戰非常大,但這可以激發中國電影人創作生產的內在動力。而中國電影想要走出去,未來的發展戰略是要多參與美國項目,參與國際化的電影製作和運作。即使我們暫時賺不到很多錢,也可以學到國際的管理經驗,吸納大量的優秀人才。
1994年11月中旬,由中影集團公司進口,第一部與外商採用票房分賬形式發行的美國華納公司影片《亡命天涯》在上海、天津、北京、鄭州、重慶、廣州6個城市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首輪放映,觀眾人次達139萬,以2500萬人民幣的收入創造了進口大片的第一個票房奇蹟。
這部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影片在政策的護佑下進入電影院,為當時已門可羅雀的電影院找回了人氣。觀眾被影片中那花了150萬美元拍攝的,一輛飛馳的火車撞翻了一輛囚車的鏡頭驚得目瞪口呆。據說當該場面出現時,大部分觀眾都下意識地抓牢了座位扶手,可見觀眾對此類大製作影片的新鮮感。影片中的一幕幕驚險場面也讓國內觀眾終於看到了好萊塢式的特技效果和戲劇張力。隨後,一批代表著當時最高藝術、最新技術水平的影片相繼進入中國。人們紛紛湧入影院,看《真實的謊言》里的人怎么飛出去,看《生死時速》里的飛車。一部卡通片《獅子王》,在中國就創下了1400萬元的票房,而一部國產片的票房要達到100萬元都相當困難。
《亡命天涯》以電影的方式讓國人開了眼界,使國人對世界電影有了新的認識——原來電影是可以這樣拍的。眼花繚亂的特技、飛車、爆炸、槍戰場面不斷衝擊我們的視覺,相比一些國內影片的舒緩、內斂,好萊塢影片更富於激情和速度,而這正是我們從未接觸過的。從此,“大片”的概念在國人心中紮下了根,而這一概念在電影界人士那裡有一個更專業化的名詞——“分賬大片”。
“分賬大片”,英文表述為 box office spilit,直譯便是“票房的撕扯”。“分賬發行”,即電影著作權所有者不賣斷發行權,而是委託中介機構代理發行,並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製片方、發行機構和放映單位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這個新名詞是為激活中國電影市場而被中國官方和電影業界引進的。十四年師夷長技,中國電影市場確實如當初期許的那樣起死回生,應當說,“分賬大片”功不可沒。
在《亡命天涯》之前,沒有一部進口影片被稱為“大片”。事實上,從1949年到1976年間,中國一直有進口影片上映,但除了影片交換等非商業性發行之外,就是“買斷”發行,用來“買斷”國外影片的通行價格是2萬美元。
以這樣的價格買進的影片,自然只會是三四流的影片。北京新影聯院線發言人高軍回憶說:那個時候很多電影從業人員都私下認為,中國觀眾是世界電影的“二等公民”。
改變國內電影市場困局的轉機便出現在1994年。為改變電影市場的持續蕭條,時任中影公司總經理的吳孟辰向電影局提議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最新的一流外國影片,以發行的收入扶持老、少、邊、窮地區電影事業。當年年底,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這個建議,提出每年可以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基本表現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影片。這十部影片當時就叫“兩個基本”進口影片。
當時,《亡命天涯》在北京的上映還經歷了一些波折,這其中涉及到利益關係方的激辯和爭論,不過最終這一“首部進口分賬大片”還是在1994年11月12日得以復映。有意思的是,當天的電影海報上還寫有“改革年代,激烈論爭,電影市場,風險上映”的宣傳語。這一景象構成了一種最獨特的時代記憶。
長遠來看,同台競爭對國內的電影業利大於弊:競爭可以促使國內電影人在電影製作理念和製作水準方面有所提高,為保證資金回收,國內製片企業勢必加速拓展海外市場以及票房以外的收入,比如著作權收入以及電影衍生品的收入,改變完全依賴電影票房回收的不利局面。尤其是一直被視為電影業毒瘤的盜版問題,國家相關部門將不得不重拳出擊,以確保製片方的著作權收益;將進一步促使電影人,乃至整個電影業對觀眾和市場的重視;更為激烈的競爭將打破壟斷,使更多的企業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與此同時,與好萊塢電影企業的合作,也可以讓國內電影人在更高層面放眼全球觀眾和市場。
中國電影的每一次飛躍必然是體制改革和政策不斷放開的結果。因此,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時候重新來談引進“分賬大片”,無疑更有深刻地社會意義。“分賬大片”的引進令中國電影市場起死回生,大片的輪番轟炸及其宣傳效應將觀眾重新拉回了久違的電影院,讓電影重新回歸到人們的生活和娛樂方式當中。“分賬大片”雖然在一段時間內將步履維艱的國產片推向了更為尷尬的境遇,但卻培育了中國觀眾,更從方方面面激活了中國電影市場。終於,中國式大片和中國電影的總體競爭力也在“重壓”下殺出了一條血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