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參數
壩址以上集雨面積:2630平方千米(占該流域面積的76.4%)
總庫容:1.926億立方米
防洪庫容:1.435億立方米
水庫正常蓄水位:45米
壩基寬度:33米
壩高:34.7米
設計洪水頻率:百年一遇
校核洪水頻率:千年一遇
電站裝機容量:3萬千瓦
多年平均發電量:6837萬千瓦時
建設過程
分水江是一條生命之江,它為桐廬秀麗山水增色,但也曾給桐廬人民帶來過巨大的傷痛。分水江在桐廬境內長53公里,流域總面積1059平方公里,沿江5個鎮、10.25萬人口。由於分水江上沒有一個控制性工程,加上該流域屬暴雨中心,極易引發洪災。1949年以來,分水江共發生大災10次,平均每5年1次,中災平均每2至3年1次。尤其是1969年的“7·5”洪水,洪峰流量12200立方米/秒,全縣6.1萬人受災,死亡465人,其中原印渚南堡一個村就死亡219人。1996的“6·30”洪水,洪峰流量8890立方米/秒,全縣受災9.8萬人,1800多家企業被沖被淹,
直接經濟損失10億多元。分水江的洪水,不僅制約桐廬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給人民民眾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
痛定思痛,眾望所歸。在分水江上建造控制性水庫,調節水流,免受其害,是全縣40萬人民的心愿。桐廬縣委、縣政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就組織技術力量,深入分水江流域,調查研究,制定了流域治理規劃。1998年,確定了以興建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為防洪骨幹工程的方案。該工程以防洪為主,結合發電、灌溉、供水,兼顧旅遊和改善水環境等綜合效益。壩址選於分水江五里亭,其控制集聚面積為263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76.4%;水庫壩頂高52米,總庫容1.85億立方米;水電站裝機3萬千瓦,總投資7.87億元。
1998年12月29日,縣委十屆三次全會通過《關於建設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的決議》。1999年1月31日,在桐廬縣第十二屆二次人民代表大會上,與會的205名代表,以198票贊成,6票反對,1票棄權的無記名表決結果,通過了縣人民政府關於提請審議興建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的議案,並作出了《關於興建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的決定》。
後報國家計委(國家發改委的前身)、水利部批准,建造浙江省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2000年12月,國家水利部批覆《項目建議書》。2001年4月6日,通過國家計委審批,予以正式立項。 2001年10月9日,樞紐縱向圍堰動工建設。2002年9月6日,浙江省分水江水利樞紐主體(一期)工程開工建設。2003年9月25日,二期截流順利完成。2004年9月25日,三期截流順利完成。2005年5月28日下閘蓄水;8月10日和8月14日,電站一號機組、二號機組分別進行了連續72小時試運行;10月20日~21日,
浙江省水利廳主持召開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機組啟動階段驗收會議。會議同意啟動階段的驗收,待消防專項驗收完成後,電站可以投入試生產。截止2005年12月31日,已累計試運行發電1600萬千瓦時,產生經濟效益8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