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場理論

1907年,外斯提出分子場理論,其包含以下兩個假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分子場理論
  • 外文名:MolecularField Theory
  • 時間:1907年
  • 提出人:外斯
  • 包含:兩個假設
⑴分子場假設 鐵磁物質內部在居里溫度以下存在一個很強的分子磁場,數值上可達10A/m。正是在這一分子場的作用下,使鐵磁物質得以克服熱擾動的不利影響將磁矩整齊排列起來,從而造成自發磁化
磁疇假設 大塊鐵磁性物質內部,存在許多小區域,在每一個這樣的小區域內,原子磁矩受到分子場的作用都是平行取向的,而不同磁疇中的原子磁矩取向卻不同。具有這樣特點的小區域稱為磁疇。根據這一假設,鐵磁性物質在沒有受到外磁場作用時的總磁矩應為各磁疇磁矩的矢量和,由於鐵磁物質包含著大量的磁疇,而各個磁疇的磁矩取向又不一樣,結果總磁矩為零,於是就很好地解釋了鐵磁性物質在退磁狀態下不顯示磁性的問題。
外斯根據上述兩個基本假設,同時利用朗之萬的順磁性理論,並假定分子場正比於自發磁化強度Ms,成功地解釋了鐵磁性的部分規律。但是,有關分子場的本質,一直到1928年海森伯利用量子力學理論才得到正確闡明,它是由電子磁矩之間的靜電性交換作用引起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