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常見於肺,腸等具有雙重血液循環、組織結構疏鬆的器官,而且在伴有嚴重淤血的情況下,因梗死灶內有大量出血,故稱之為出血性梗死,又稱紅色梗死。治療宜查找引起出血性梗死的原發疾病,針對病因治療。

基本介紹

  • 別稱:紅色梗死
  • 英文名稱:hemorrhagic infarction
  • 常見發病部位:肺、腸
  • 常見病因:嚴重淤血、組織疏鬆等
病因及常見疾病,鑑別診斷,檢查,治療原則,

病因及常見疾病

1.嚴重淤血
當器官有嚴重淤血時,血管阻塞引起的梗死為出血性梗死,如肺淤血。嚴重淤血是肺梗死形成的重要先決條件,因為在肺淤血情況下,肺靜脈和毛細血管內壓增高,影響肺動脈分支阻塞後建立有效的肺動脈和支氣管動脈側支循環,致肺出血性梗死。
2.組織疏鬆
腸和肺的組織較疏鬆,梗死初期疏鬆的組織間隙內可容納多量漏出的血液,當組織壞死吸收水分而膨脹時,也不能把漏出的血液擠出梗死灶外,因而梗死灶為出血性。若肺因有炎症而實變時,所發生的肺梗死一般為出血性梗死。
3.常見疾病及典型症狀
(1)肺出血性梗死常位於肺下葉,尤好發於肋隔緣,常多發,病灶大小不等,呈錐形(楔形),尖端朝向肺門,底部緊靠肺膜,肺膜表面有纖維素性滲出物。
(2)腸出血性梗死多見於腸系膜動脈栓塞和靜脈血栓形成,或在腸套疊、腸扭轉、嵌頓疝、腫瘤壓迫等情況下引起出血性梗死。
(3)老年人心腦綜合徵抽搐、出血性梗死、傳導阻滯、二尖瓣脫垂等。
(4)顱內靜脈竇閉塞性顱高壓充血、抽搐、出血性梗死、定位體徵、噁心、嘔吐等。

鑑別診斷

1.出血史
如自幼即有出血,輕微損傷、外傷或小手術後流血不止,應考慮為遺傳性出血性疾病。成年後出血應考慮獲得性,需查找原發病。皮膚、黏膜紫癜伴腹痛、關節痛,且血小板正常者應考慮過敏性紫癜。皮膚黏膜紫癜、月經量多、血小板計數低則需考慮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女性為多。
2.體格檢查
應注意出血的性狀和部位。過敏性紫瘢好發於兩下肢及臀部,大小不等,對稱分布,且可伴有皮疹及蕁麻疹。血小板減少性紫瘢或血小板功能障礙性疾病常為針尖樣出血點,呈全身性散在性分布。壞血病表現為毛囊周圍出血。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唇、舌及面頰部有血管痣。肝脾大、淋巴結腫大、黃疸等,可提供臨床上原發病診斷。
3.原發性腦出血與腦瘤性出血的鑑別
(1)原發性腦出血臨床上主要依據:①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突然發病。②起病快,在幾分鐘或幾小時內出現肢體功能障礙及顱內壓增高的症狀,可有頭痛、噁心嘔吐。③有神經系統定位體徵。④既往高血壓病史,尤其沒有經過正規治療者。⑤腦CT掃描檢查:患病當時即有高密度影,周圍低密度水腫帶,有占位效應,對直徑大於1.5cm以上的血腫均可精確顯示。可確定出血的部位、血腫大小、是否破入腦室、有無腦水腫和腦疝形成。而出血性腦梗死是先有腦梗死的臨床表現,在腦梗死的基礎上發生出血性病變。出血性腦梗死是腦梗死的合併症,目前“出血性轉化”這個術語已經替代“出血性腦梗死。出血性腦梗死的病理改變主要是出血性梗死在梗死區域記憶體在小動脈、毛細血管和/(或)小靜脈壁因缺血缺氧而受損,以及重灌流現象導致血液中的紅細胞外溢所致。
(2)腦瘤性出血腦瘤性出血患者平時多有頭痛、噁心、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的症狀,檢查有視盤水腫及神經系統定位體徵,在此基礎上病情突然加重。腦CT掃描顯示,腦瘤囊性變或壞死區內密度高,可見血液平面。有時可見到不均勻高密度影。增強掃描時腫瘤組織有強化反應。

檢查

1.血小板黏附功能
一般用玻璃珠柱法,計數黏附前後的血小板數,算出黏附率。
2.血小板聚集功能
加入腎上腺素、ADP、膠原、凝血酶、瑞斯托黴素等不同誘聚劑,測定聚集的第一波及釋放反應引起的第二波聚集的速度及強度。
3.凝血酶原消耗試驗
即血清凝血酶原時間,主要測定凝血第一步產物的活性。現已有活化凝血活酶時間,故此法已較少用。
4.腦脊液檢查
腰穿只在不能做CT檢查,臨床又難以區別腦梗死與腦出血時進行,通常腦壓及CSF常規正常。
5.血、尿、便常規及生化檢查
主要與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相關。

治療原則

查找引起出血性梗死的原發疾病,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