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明代于謙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出塞》是明朝大臣、詩人于謙創作的一首詩。此詩表現了作者切望帶兵出塞,奮勇擊敗瓦剌入侵者的雄心壯志。開篇四句寫明軍出塞時的雄壯聲勢;接著四句交待出征的緣由,指出明軍是正義之師;再接四句描寫明軍勢如破竹,勇往直前,平定邊患,捷報頻傳京城的過程;最後四句表達自己志在平定邊患,不求高官厚祿的高風亮節。全詩感情豪壯,氣勢暢達,語言率直,色彩明麗,場面壯闊,風格剛健。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出塞
健兒馬上吹鬍笳,旌旗五色如雲霞。
紫髯將軍掛金印,意氣平吞瓦剌家。
瓦剌窮胡真犬豕,敢向邊疆撓赤子。
狼貪鼠竊去復來,不解偷生求速死。
將軍出塞整戎行,十萬戈矛映雪霜。
左將才看收部灑試婚落,前軍又報縛戎王。
羽書捷奏上神州,喜動天顏寵數優。
不願千金萬戶侯,凱歌但願早回頭。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出塞:即“出塞曲”陵櫃棵,樂府《橫吹曲》名,內容多寫邊塞軍旅之事。
⑵健兒:壯士,此指士卒。胡笳: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管樂器,類似笛子。
⑶紫髯將軍:兩頰上生有紫色鬍鬚的將軍。相傳三國時孫權生陵櫃謎茅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這裡指掛帥出征的將領。
⑷平吞:平定消滅。瓦剌(là):明代對西部蒙古各族的總稱。居住在巴爾喀什湖東南,今新疆北部及蒙古國西部的廣大地區。
⑸窮胡:瓦剌是明初逃往漠北的蒙元殘餘勢力的一支,故稱“窮胡”。
⑹撓赤子:侵擾善良純潔的百姓。赤子,初生的嬰兒,這裡指百姓。
⑺狼貪鼠竊:像狼那樣,像鼠那樣盜竊。去復來:往返多次。
⑻不解:不知道。
⑼戎行(háng):軍隊。
⑽左將:左翼將軍。部落:指瓦剌的軍隊。
⑾戎王:瓦剌軍隊的首領。
⑿羽書:緊急情報。
⒀天顏:皇帝的臉色。寵數優:指寵賞。
⒁萬戶侯:食邑萬戶的侯爵,這裡泛指高官厚祿。
⒂回頭:過平民的生活。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戰士們在馬上吹起胡笳,五色的旌旗飄揚似雲霞。
紫髯將軍掛著黃金大印,意氣奮發前去平定瓦剌。
瓦剌這窮胡實在是犬豕,竟敢向邊疆撓亂我百姓。
像鼠狼般盜竊去了又來,不知道逃生卻想來送死。
將軍整頓軍隊出征邊塞,十萬大軍戈矛映亮霜雪。
左翼將軍才收降瓦剌軍,前軍又報抓了敵軍首領。
勝利情報頻頻傳到京城,皇帝大喜賞賜屢次增加。
不是為獲得千金萬戶侯,只願凱旋後能功成身退。

創作背景

十五世紀初至中葉,瓦剌部落逐漸強大,不時侵擾明朝的西北邊境。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于謙出任兵部尚書,入主兵部後,他力主加強邊境防備,反擊瓦剌的入侵。此詩正是表現其切望帶兵出塞,奮勇擊敗瓦剌入侵者的雄心壯志之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開篇四句寫明軍出塞時的雄壯聲勢。詩一開頭就蒸習訂是氣吞萬里,如火如茶的出征場面。前兩句分別寫壯烈輝煌的聲和色。此次行軍出塞不是夜行銜枚,也不是旗凍不翻,而是鋪天蓋地,士氣昂揚。緊接出征場面,詩人突出刻劃掛帥的紫髯將軍,他佩掛金印,氣吞如虎,雙眸直指瓦剌。詩起首氣勢即不凡,渲染出出征時的豪氣。第二節四句,寫這勇氣的由來。洪員說原來,這次軍事行動不是窮兵黷武,而是自衛還擊。敵人膽大妄為,一再擾邊滋事,真是“不解愉生求速死”。這節不僅從敵方侵擾寫實了己方出征的意氣,也為下一節的輕取速勝鋪平了道路。於是第三節四句實寫戰況,戰前將軍嚴整軍隊,十萬大軍嚴陣以待,左鋒才收部落,前鋒又縛戎王。既見士卒之驍勇,又見將領之善戰。這樣的軍隊對付野心勃勃的侵擾者,所到之處,自然勢如破竹,銳不可擋,而捷報頻傳。最後一節寫戰爭獲勝神州為之鼓舞,天顏為之喜動的情景。這多少帶有意願性的詩句,抒發了詩人對戰爭的一種意念。勝利歸來,自然要賞千金幣,封萬戶侯了。但是這些勝利者“但願早回頭”。這種思想境界也可以說明他們英勇必勝的原因。然而歷史上為戰而戰,“榮身”誤國的悲劇實在是太多了,戰爭可以是爭權奪利的工具,是鎮壓異己的手段,也可以是反抗強暴,謀求和平自由的方法。戰爭的性質與結局也是多種多樣的,但為反擊侵略、抵禦外侮、維護和平、消滅罪惡而進行的正義之戰,永遠是大義凜然,同仇敵愾,所向無嫌騙敵的。真正的明士為正義而戰,為和平前勝,為生活而歸。他們“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孫子·地形》),記功加勛,不是他們的目的,功成身退,才是他們的歸宿。這正是中華民族久唱不衰的凱旋之歌。
這兩首詩一個顯著的特色是氣勢充沛,筆力遒健。詩的開頭即先聲奪人,“健兒馬上吹鬍笳”。參照唐代邊塞詩的有關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王之渙涼州詞》),“幾處吹笳明月夜”(李益過五原胡兒飲馬泉》),可知這“健兒馬上”的胡笳聲中,表現了出征將士激昂慷慨、豪邁樂觀的氣度。而“旌旗五色如雲霞”,則給蒼涼灰暗的大漠塗了雲霞般的五色,那是火紅的戰旗席捲大地。開頭兩句,有聲有色,一下就把高昂的戰鬥激情推向了頂峰。又如老將的意氣,窮胡的自不量力,十萬大軍的戈矛映雪,戰時的捷報頻傳,都寫得豪氣逼人。再如最後一節,通過神州捷奏,天顏喜動,自上而下,極力渲染出勝利的重大。而最後的“不願”和“但願”的強烈對照,則突出了凱旋將士卓然不凡的闊大胸襟。全詩氣勢暢達,跨盛邀剃風格剛健,如猛虎下山,似蛟龍入海。
這首詩再一個特色是語言雖簡直明白,但形象鮮明生動,含義甚為豐富深刻。如“將軍”一詞反覆出現,這本是寫詩的一忌,但這裡卻能巧於用拙,不避重複,各具妙用,猶如紅線貫穿。“紫髯將軍掛金印,意氣平吞瓦剌家”,寫出征將土同仇敵愾,氣吞萬里。“將軍出塞整戎行,十萬戈矛映雪霜”,寫將軍指揮若定,軍紀嚴明。““將軍”一詞在詩中反覆出現但並不給人以突出主帥之感,他的威嚴和力量完全融入和存在於億萬軍民之中,又通過他體現了國家和人民的意志和力量。
此外,這首詩四句一韻,韻隨事轉,情韻相生,脈絡分明,詳略得當,都頗具匠心。總而言之,此詩以理想為發端,以現實為終結,抒發了詩人殺敵衛國的豪情壯志,表明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大戰爭觀,體現了豐富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

名家點評

西華師範大學原校長佘正松《邊塞詩選》:此詩感情豪壯,語言率直,色彩明麗,場面壯闊。善於通過前後對比,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渲染相結合,充分表現了明軍的雄壯軍威和無故的氣勢,頗具盛唐邊塞詩的風格特徵。
江蘇省詩詞協會會員呂立琢《從自作詩看于謙高風亮節》:這兩首詩(指《出塞》和《入塞》),于謙熱烈歌頌了反對侵略戰爭取得的巨大勝利,並且反映了作者追求和平生活的強烈願望。

作者簡介

于謙(1389—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永樂十九年(1421)進士。初任御史,歷官兵部尚書。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為瓦剌俘去,于謙擁立明景帝,擊退瓦剌的侵擾,捍衛了北京,功炳史冊。後徐有貞、石亨等迎明英宗復位,將他殺害。明孝宗追謚肅愍,明神宗改謚忠肅。其詩多以憂國愛民和表達堅貞節操的內容為主。有《於忠肅公集》。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開篇四句寫明軍出塞時的雄壯聲勢。詩一開頭就是氣吞萬里,如火如茶的出征場面。前兩句分別寫壯烈輝煌的聲和色。此次行軍出塞不是夜行銜枚,也不是旗凍不翻,而是鋪天蓋地,士氣昂揚。緊接出征場面,詩人突出刻劃掛帥的紫髯將軍,他佩掛金印,氣吞如虎,雙眸直指瓦剌。詩起首氣勢即不凡,渲染出出征時的豪氣。第二節四句,寫這勇氣的由來。原來,這次軍事行動不是窮兵黷武,而是自衛還擊。敵人膽大妄為,一再擾邊滋事,真是“不解愉生求速死”。這節不僅從敵方侵擾寫實了己方出征的意氣,也為下一節的輕取速勝鋪平了道路。於是第三節四句實寫戰況,戰前將軍嚴整軍隊,十萬大軍嚴陣以待,左鋒才收部落,前鋒又縛戎王。既見士卒之驍勇,又見將領之善戰。這樣的軍隊對付野心勃勃的侵擾者,所到之處,自然勢如破竹,銳不可擋,而捷報頻傳。最後一節寫戰爭獲勝神州為之鼓舞,天顏為之喜動的情景。這多少帶有意願性的詩句,抒發了詩人對戰爭的一種意念。勝利歸來,自然要賞千金幣,封萬戶侯了。但是這些勝利者“但願早回頭”。這種思想境界也可以說明他們英勇必勝的原因。然而歷史上為戰而戰,“榮身”誤國的悲劇實在是太多了,戰爭可以是爭權奪利的工具,是鎮壓異己的手段,也可以是反抗強暴,謀求和平自由的方法。戰爭的性質與結局也是多種多樣的,但為反擊侵略、抵禦外侮、維護和平、消滅罪惡而進行的正義之戰,永遠是大義凜然,同仇敵愾,所向無敵的。真正的明士為正義而戰,為和平前勝,為生活而歸。他們“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孫子·地形》),記功加勛,不是他們的目的,功成身退,才是他們的歸宿。這正是中華民族久唱不衰的凱旋之歌。
這兩首詩一個顯著的特色是氣勢充沛,筆力遒健。詩的開頭即先聲奪人,“健兒馬上吹鬍笳”。參照唐代邊塞詩的有關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王之渙涼州詞》),“幾處吹笳明月夜”(李益過五原胡兒飲馬泉》),可知這“健兒馬上”的胡笳聲中,表現了出征將士激昂慷慨、豪邁樂觀的氣度。而“旌旗五色如雲霞”,則給蒼涼灰暗的大漠塗了雲霞般的五色,那是火紅的戰旗席捲大地。開頭兩句,有聲有色,一下就把高昂的戰鬥激情推向了頂峰。又如老將的意氣,窮胡的自不量力,十萬大軍的戈矛映雪,戰時的捷報頻傳,都寫得豪氣逼人。再如最後一節,通過神州捷奏,天顏喜動,自上而下,極力渲染出勝利的重大。而最後的“不願”和“但願”的強烈對照,則突出了凱旋將士卓然不凡的闊大胸襟。全詩氣勢暢達,風格剛健,如猛虎下山,似蛟龍入海。
這首詩再一個特色是語言雖簡直明白,但形象鮮明生動,含義甚為豐富深刻。如“將軍”一詞反覆出現,這本是寫詩的一忌,但這裡卻能巧於用拙,不避重複,各具妙用,猶如紅線貫穿。“紫髯將軍掛金印,意氣平吞瓦剌家”,寫出征將土同仇敵愾,氣吞萬里。“將軍出塞整戎行,十萬戈矛映雪霜”,寫將軍指揮若定,軍紀嚴明。““將軍”一詞在詩中反覆出現但並不給人以突出主帥之感,他的威嚴和力量完全融入和存在於億萬軍民之中,又通過他體現了國家和人民的意志和力量。
此外,這首詩四句一韻,韻隨事轉,情韻相生,脈絡分明,詳略得當,都頗具匠心。總而言之,此詩以理想為發端,以現實為終結,抒發了詩人殺敵衛國的豪情壯志,表明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大戰爭觀,體現了豐富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

名家點評

西華師範大學原校長佘正松《邊塞詩選》:此詩感情豪壯,語言率直,色彩明麗,場面壯闊。善於通過前後對比,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渲染相結合,充分表現了明軍的雄壯軍威和無故的氣勢,頗具盛唐邊塞詩的風格特徵。
江蘇省詩詞協會會員呂立琢《從自作詩看于謙高風亮節》:這兩首詩(指《出塞》和《入塞》),于謙熱烈歌頌了反對侵略戰爭取得的巨大勝利,並且反映了作者追求和平生活的強烈願望。

作者簡介

于謙(1389—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永樂十九年(1421)進士。初任御史,歷官兵部尚書。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為瓦剌俘去,于謙擁立明景帝,擊退瓦剌的侵擾,捍衛了北京,功炳史冊。後徐有貞、石亨等迎明英宗復位,將他殺害。明孝宗追謚肅愍,明神宗改謚忠肅。其詩多以憂國愛民和表達堅貞節操的內容為主。有《於忠肅公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