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斯列黃芪

凱斯列黃芪

凱斯列黃芪(學名:Astragalus kessleri Trautvetter)是豆科、黃芪屬植物。植株近無莖,叢生。莖非常密被貼伏有毛。葉柄疏鬆有毛;小葉5-6對,狹線形橢圓形,兩面疏鬆到相當密貼伏有毛,先端近尖。總狀花序;花序梗疏生毛;苞片近無毛。花萼管狀。莢果具柄,下垂,狹長圓形,先端短漸尖;裂片無毛或具分散。

分布於中國新疆;哈薩克斯坦也有分布。多生長在海拔1000-1400米的低山帶的陽坡。

凱斯列黃芪基生葉豐茂,草質柔軟,營養豐富,適口性好,各種家畜均樂食,尤以綿羊最喜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凱斯列黃芪
  • 拉丁學名:Astragalus kessleri Trautvetter
  • 別名:凱斯列黃耆、克舍爾黃芪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豆目
  • 豆科
  • 黃芪屬
  • : 凱斯列黃芪
  • 命名者及年代:Trautvetter,1860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0-27厘米,近無莖,叢生。莖可達1厘米,密被老托葉和葉柄的殘餘物,非常密被貼伏有毛。奇數羽狀複葉,長4-6厘米;托葉膜質,長3-4毫米,密被近壓扁、中間固定的白色毛約1毫米;葉柄2-3厘米,疏鬆有毛,隨年齡變硬,部分宿存;小葉5-6對,狹線形或橢圓形,長8-20毫米,寬1-2毫米,兩面疏鬆到相當密貼伏有毛,先端近尖。
總狀花序5-8(-15)厘米,長於葉,具5-10朵花,稀疏;花序梗8-12厘米,疏生毛;苞片1.5-2毫米,近無毛。花萼管狀,長7-8毫米,鬆散地被貼伏,中間固定,黑色毛0.3-0.4毫米和稍長的白色毛覆蓋;萼齒細小,長約1毫米。花冠淡柴色,旗瓣不凹。正常狹倒卵形,約20毫米,先端稍微凹;翅約19毫米;龍骨長約16毫米。莢果細長,具約1毫米柄,下垂,狹長圓形,長14-20毫米,高2.5-3毫米,先端短漸尖,含3-5粒種子;裂片無毛或具分散,貼伏,白色的毛。

生長環境

凱斯列黃芪是一種旱生小豆科牧草,荒漠草地的伴生種或亞優勢種,多生長在海拔1000-1400米的低山帶的陽坡。它具有極強的抗逆性,耐旱、耐寒、耐瘠薄,在山地坡度陡、水土流失嚴重、光照強的生境中生長很旺盛。適宜生長的土壤為砂礫質的山地棕鈣土。做為伴生種,它參與到由博洛塔絹蒿Seriphidium borotalense)、木地膚刺旋花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等建群的山地荒漠草地中,草層高20-30厘米,覆蓋度15-30%。這類草地一般做為冬草場,由於處在陽坡,冬季積雪少或不積雪,過度放牧牲畜,因之多數為乾旱退化的草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新疆;哈薩克斯坦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凱斯列黃芪通常於4月上旬返青,5月初開花,花期長達2個月,7月下旬種子成熟,9月底開始枯黃。它的根櫱極為發達,一株多達30-50個,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在春季經常放牧採食的情況下,6月中旬停放,半個月以後再生草仍能開花結實,得到繁殖的機會。

主要價值

凱斯列黃芪基生葉豐茂,草質柔軟,營養豐富,適口性好,各種家畜均樂食,尤以綿羊最喜食。牧民認為在有克舍爾黃芪的草地上放牧,家畜上膘很快。總之,凱斯列黃芪分布廣,在草群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春季返青早,生長快,耐踐踏,再生力強,適口性好,屬優等牧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