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由國家計委和中國科學院批准於1989年開始籌建。1990年9月,對外開放。1992年,通過國家驗收,是唯一的國家級凍土工程研究與套用單位。實驗室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科學的管理制度和一支高素質的科研、技術隊伍,是我國凍土學研究及人才培養中心,在國際凍土學術界占有重要的位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 建立時間:1989年
  • 機構管理: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 行政隸屬:中科院
研究領域,項目成果,學術團隊,

研究領域

實驗室學術方向為研究土、岩等介質凍融過程及相關的力學、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特性、機理和模式,及其在解決工程、環境與資源問題上的套用。實驗室的主要研究內容:
(1)基礎研究:凍融土、岩的力學性質和工程特性;活動層過程;未凍水動力學;質、熱、力耦合過程;寒區化學、生物作用;
(2)寒區工程與環境問題研究:寒區環境工程地質評價和預測;工程結構與凍土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監測與調控;凍害防治措施及寒區建築材料;寒區岩土工程穩定性及可靠性;冷能綜合利用;寒區資源探索;
(3)測試與低溫套用技術:室內及現場試驗測試技術,人工凍結(融化)套用理論體系和技術。

項目成果

實驗室的主要科研成果:在積極開展凍土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承擔了國家973項目等研究課題,緊密圍繞能源、交通、水利等有關的寒區重大工程建設問題進行研究,先後開展了兩淮人工凍結鑿井凍土壁工程性質研究、安徽淮北等礦井凍融土工程地質性質與評價、南水北調西線方案凍土工程問題研究、青藏公路、青康公路和寧張公路凍土區工程地質勘測及凍土路基工程問題研究、227國道大坂山隧道修築技術研究、青藏公路沿線通信光纜定線及埋設工藝研究等,正結合青藏鐵路建設開展“青藏鐵路工程與多年凍土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重大項目研究,並在高原建立了觀測研究站。實驗室是長期從事青藏高原凍土與環境研究的主力軍,通過多年的凍土研究和資料積累,為青藏鐵路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上述研究不僅為國家重大工程解決了一批覆雜的工程技術問題,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節省工程投資約9億多元,而且實現了以任務帶學科,促進了工程凍土學的發展。實驗室承擔國家、省部委各種項目90多項,取得了一批在國際凍土學前沿領域具有開拓性、突破性或是有明顯套用前景的研究成果,發表論文900多篇,專著20餘部,其中SCI收錄86篇,EI收錄75篇,1部專著在國外出版,參編規範3部。這些成果的取得,使我國凍土學研究在地下冰成因、深土凍土力學、凍土動力學及未凍水動力學等許多方面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有些成果已被加拿大魁北克交通部收入《北方道路建設指南》,有的已被美國陸軍寒區研究和工程實驗室學者套用於工程實踐。同樣許多成果也被我國許多教科書和有關規範收錄,廣泛套用於工程實踐當中。先後獲得國家與省部級獎14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交通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建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獲新型專利8項。

學術團隊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25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5人,研究員11人,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9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出站博士後10人(包括國外回國1人),培養博士21人,碩士23人;現有在站博士後10人,在讀博士生30人,在讀碩士生10人。畢業的研究生中1人獲得第四屆“百篇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2人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其餘大部分已成為各個單位的業務骨幹、學術帶頭人,他們已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實驗室在培養高水平的研究生的同時,通過高訪學者、課題聘請等形式吸引了一批國內外優秀人才來實驗室進行合作與交流,使實驗室的科研水平得到了顯著地提高。
面對知識創新的今天,大好的機遇擺在我們面前,尤其是國家政策向西部傾斜,開發建設寒區勢在必行。實驗室只有緊緊把握凍土學科前沿,進行創新性研究,吸引國內外在本領域的一流人才,面對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開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解決國家在寒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提出的基礎性、關鍵性和綜合性的工程和資源環境重大問題,才能創建一流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攀登科學高峰,使我國凍土工程研究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實驗室將繼續發揚艱苦創業精神,進行新的拼搏,有信心用辛勤的勞動去迎接燦爛的明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