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簡介,地理格局,歷史記載,
基本簡介
梅州八景之一的“凌風樓”,明朝萬曆年間建在老梅城南門樓上,原為四角亭的凌風樓,是為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公元1277年3月,文天祥率兵從福建漳州移師潮陽,驚悉同科進士蔡蒙吉在梅抗元遇難,立即率軍進梅,擊退元軍,平定梅州),由潮州知府(當時梅州隸屬潮州府)郭子章倡議而建(取名於文天祥的集杜詩“樓閣凌風迥”之意)。凌風樓被毀後,樓址前東西向的長街遂襲名為凌風路。
地理格局
關於古城的五個城門(南門有兩個,上南門與下南門),東門在仲元東路與周增路交叉路口。下南門(凌風樓)在義化路與凌風路交叉路口,上南門(文瀾門)在學宮門口與凌風西路交叉路口。西門在仲元西路與珠條街、月宮巷交叉路口。北門(鐵漢樓)在元城路與文保路交叉路口。仲元西路原稱西門路,民國時期稱西門大街。元城路原稱北門街,民國時期稱北門大街。仲元東路原稱東門路。
南門凌風樓,攝於1913年。梅城江北江邊有凌風東路、西路,皆因“凌風樓”而得名。凌風樓已因梅城擴建(老梅城的城牆在1932年被拆掉改為街道)而成為歷史記錄。
歷史記載
《程鄉凌風樓記》:“子章讀文信國公集,宋氏之季,公提勤王師,出入江閩,往來梅州,後系燕獄,追往憶故,至集杜句‘樓閣凌風迥,孤城隱霧深,萬事隨轉燭,秋光近青岑’,嗟乎!公於梅何拳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