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影調戲也叫“活人影”,是在凌源皮影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也是遼寧省主要地方戲種之一。經過近百年的探索和實踐,凌源影調戲現已成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具有獨特魅力的舞台藝術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凌源影調戲
- 類型:皮影戲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代表劇目,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凌源影調戲原名活人影,起源於清代中葉河北省昌黎、灤州、樂亭一帶的冀東皮影戲。冀東皮影戲隨清代中後期“闖關東”的河北、山東移民進入東北凌源一帶。在秧歌的基礎上吸收了遼西民歌的藝術因子,漸漸形成了一種即嘹亮高亢又質樸粗獷的演唱風格。在解放以後,這種皮影戲受到京劇、梆子等大戲的影響。1954年凌源民間藝人李鳳儒和周墨昌借鑑大戲的表演,把平面影窗變成了現代的舞台,自演自唱了影卷《姚憲殺妻》,被稱為活人影。1960年凌源縣影調戲試驗劇團正式成立,從此這一劇種定名為凌源影調戲。
文化特徵
該劇的聲腔為皮影腔。伴奏樂器為四胡。表演風格新穎別致,寓莊於諧。
代表劇目
主要劇目除了《姚憲殺妻》,還有劉家聲根據同名評劇移植的《寡婦門前》。
社會影響
近年來,多部演出時間短、演出規模小、被稱為凌源影調戲“小戲”的作品,比如《寡婦門前》《紅柳灣的笑聲》《香槐樹下》《香槐嶺的笑聲》《婆婆還鄉》等在亞洲微電影節、“群星獎”評選、遼寧省藝術節等大型活動及賽事中獲得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