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朝浮江旅思

《凌朝浮江旅思》是唐朝詩人馬周所作詩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凌朝浮江旅思
  • 創作年代:唐朝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馬周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注釋,譯文,

作品原文

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
山遠疑無樹,潮平似不流。
岸花開且落,江鳥沒還浮。
羈望傷千里,長歌遣四愁。
凌朝浮江旅思

作者簡介

馬周(601~648)字賓王,清河茌平(今屬山東)人。少孤貧好學,精《詩》《書》,善《春秋》。但秉性落拓不羈。初入關,舍中郎將常何家。貞觀中,因代常何上疏二十餘事,深得太宗賞識,授監察御史,數言事,無不嘉納,累遷中書令。他認為“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積蓄多少,在百姓苦樂也”,直言勸誡唐太宗以隋為鑑,節儉治國,少興徭賦,反對實行世封制。太宗嘗賜以飛白書曰:鸞鳳凌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集十卷,今存詩一首。
生平介紹
在唐朝初年的政壇上,活躍著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於一個世代貧寒的農民家庭,他胸藏濟世之才,卻一直很不得志,他來到了長安準備大展才略,可囊中差澀,住在客店裡,經常被店主冷落譏笑,後來,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讓他得到了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的賞識,從此青雲直上,也有了用武之地,為唐朝初年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個人就是馬周。
凌朝浮江旅思
馬周,幼時父母雙亡,孤苦伶仃,不過,他十分好學,通過不懈的努力,他通讀了很多的史書,加上他的天資聰穎,在他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滿腹經綸了。然而他生性豪放,也有些怪異,周圍的人都瞧不起他。唐高祖武德初年,馬周終於出仕,當上了鄰郡的一名低級文職人員,可他認為這對他是大材小用,做的很不開心,整日裡以飲酒為樂,不務正事。這一點很象三國時期的名士龐統,可龐統得到了諸葛亮的推薦,馬周的狂放不羈卻受到當時博州刺史達奚恕的責罵,說他不是做官的材料,馬周一怒之下掛冠離職,週遊山東一帶。後來,他來到了國都長安,他知道唐太宗是個非常有雄才大略的明主,如果自己能得到皇帝的垂青,一定能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來。
可是馬周來到離長安不遠的新豐小城的時候,因為身上的錢不多,住在一家低檔的旅店裡,還經常拖欠店錢。店主對馬周冷眼相待,經常出言不遜,馬周也不介意,有一次,馬周讓店主拿來一斗八升的酒來,獨自豪飲,一個人也不要菜佐酒,一次喝下了如此多的酒,把店裡的人都驚呆了,店主也看出了他不象一般的人,也不再難為他了。不久,他來到了長安,面對舉目無親的他鄉異地,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他通過一些途徑投靠了當時的一位官職也不太高的中郎將常何(這個人非常重要,是太宗的親信重臣,當年玄武門之變,鎮守玄武門的即常何也),門下做了一個門客,好在常何為人比較正直,對馬周也很照顧,馬周就這樣在長安安下身來。
苦心人,天不負,命運之神終於垂青了這位胸懷大志的青年人。公元631年(唐貞觀五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在朝官吏每人都要寫一篇關於時政得失的文章,常何是個武將出身的,不會舞文弄墨,見皇帝要他寫文章,不禁著急起來。馬周得知了這個訊息,便本著報恩的想法,主動提出替常何寫這篇文章,常何很高興,便讓馬周代自己寫。過幾天,常何把馬周繕寫的這篇關於時政的文章呈給了唐太宗觀看,李世民看過後大吃一驚,他知道常何不善長文才,怎么也能寫出這么透徹的文章來。他有些不相信這是常何寫出來的,便問常何這倒底是不是他寫的,常何為人誠實,沒有冒功,便老老實實的對皇帝說:“臣沒有這個本事,這是臣的門客馬周代臣寫的。”李世民一聽常何門下居然有這么一個奇才,很高興,並產生了立刻想見見這位人才的想法。他想到做到,命人到常何府中將馬周叫來,可沒想到馬周架子還很大,被派去的侍從一個人回來了。唐太宗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再次派人去請馬周,一直派出了四次使者,才把這位性格高傲的馬周請到了皇宮。馬周感覺事情已經做的差不多了,便高興的來到了宮中,唐太宗見到了這位穿著普通卻氣質非凡的年輕人時,就感到這個人非同一般,便和顏悅色的和馬周談起了當時政治局勢以及為政之道。馬周侃侃而談,從古至今的為政得失談的非常細緻,讓李世民大為驚嘆,直嘆相見恨晚。立刻讓馬周到掌管機要的門下省任職,雖然官職很小,可是,以馬周的真才實學及李世民對他的賞識,升遷只是時間上的問題。沒過一年,馬周就當上了權利很大的監察御史,對他十分信重。唐太宗為了表揚發現馬周的常何,賜給常何三百匹錦帛。
馬周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他十分感激唐太宗的信任。他覺得自己得到的不僅是高官厚祿,更得到了一個充分發揮才能的機會,他盡其所學為唐朝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公元633年,馬周上書皇帝,對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大建宮室的做法提出了比較宛轉的批評。在這篇奏摺中,馬周寫道:“微臣每讀經史,見前賢忠孝之事,臣雖小人,竊希大道,未嘗不廢卷長想,思履其跡。臣以不幸,早失父母,犬馬之養,已無所施,顧來事可為者,唯忠義而已。”他從自己的經歷開始說起,說李世民的想是對的,對待父母就應該盡孝道。馬周認為現在唐朝初建,百業待興,老百姓還很不富裕,應該以發展國力為先,等到以後國力有餘了,再修建宮室盡孝道也不為晚。馬周在這篇奏摺中以非常平和的口氣對李世民的這種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見,結果也很奏效。李世民看到後覺得馬周說的很對,不但沒有生氣,除了停止了修建宮室之外,還加封了馬周的官職,讓他更多參與朝政,馬周更有了伸展抱負的空間。
公元638年(唐貞觀十一年),馬周又上書皇帝,從以前的朝代興亡開始議論,並重點談了隋朝滅亡的原因。他說唐朝建立前的那幾個朝代之所以存在的時間很短,長的不過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為什麼這些朝代會存在了這么短的時間就滅亡了?最主要的原因這些時代的君主不懂得愛護百姓,一味的揮霍奢侈,對老百姓橫加剝削,一是耗費了大量財力,二是失去了民心,三是統治者昏庸無能,不會用賢良的人才,最終滅亡。他還重點談了隋朝滅亡的原因,他認為隋朝在文帝楊堅時的基礎很雄厚,本來是可以長治久安的。可是煬帝楊廣當皇帝以後,開始腐化墮落起來,剝削百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最終失去了天下人的心,被人殺死在揚州。馬周勸李世民要以隋亡為鑑,時時刻刻要記得隋亡的教訓,不能因為天下剛剛平定下來就走隋煬帝的道路,只有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才能鞏固唐朝的統治,才能使唐朝由亂到治。李世民通過這篇奏摺,更看到了馬周出色的治國才能,更加重用起馬周來。
馬周為了長安能夠維持更好的社會治安秩序,他在長安城中的主幹道上設立了許多警鼓,如遇上特殊情況,就命人擊鼓為信,好及時的維護社會治安。
公元639年(貞觀十二年),馬周遷為中書舍人。唐太宗曾經對左右的人說:我一天見不到馬周就想他。可見馬周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當時的宰相岑文本也說馬周的才能可比漢朝的張良和終軍,對馬周的才能也是深為敬佩。到了公元645年(貞觀十八年),馬周當上了宰相(中書令),他同時還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師,對李治淳淳教導,教李治如何治政,對李治當皇帝以後治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唐太宗為了表彰馬周對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親自為馬周題辭:鸞鳳凌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對馬周所做的一切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在這名臣雲集,大賢輩出的唐朝初年也是不多見的。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二年),馬周因為一直為國事操勞,在長期的工作中積勞成疾,最後一病不起。唐太宗見到馬周病倒了,便派當時醫術最好的名醫給馬周看病。並且唐太宗還親自為馬周熬藥,還命皇太子李治以弟子禮來看望馬周,希望他能早日康復。馬周也想繼續為大唐的發展壯大再多做幾年,可惜他的身體已經到了無藥可治的地步,終於醫治無效,離開了人世,這一年只有四十八歲。他在臨死之前,命家人把他這十幾年給皇帝上的奏摺統統燒掉,並說: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晏子經常數落國君的錯誤而出名,我不想做這樣的人。馬周死後,唐太宗為他舉行了規格很高的國葬,並特別把馬周的遺體陪葬在自己的皇陵。

注釋

凌朝:早晨
太清:一作“天晴”,天空
沒還浮:時而鑽入水中,時而浮出水面
:停留

譯文

清朗的)天空升起一輪朝陽,(碧綠的)春水載送著一葉孤舟。青山渺遠,似乎沒有樹木;江水平淌,好像不動不流。兩岸的春花開而復落,江中的水鳥載沉載浮。羈旅中遠望千里,感傷無限,放聲高歌排遣浩茫的愁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