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化育

凌化育(1903—1966),廣東平遠縣石正鄉坪湖村人。民國12年(1923)9月考入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凌化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平遠縣
民國13年秋,轉入廣東大學農學部農藝系。他積極參與學生運動,是學生會 的事務幹事、學生會主編出版刊物《農聲》的“五桷”之一。在校時間,與本縣劉祥集等佐水稻專家丁穎作“水稻灌溉用水量調查”、“水稻施肥試驗”及“竹粘純系育種”等科學試驗。民國15年7月由該校畢業。民國16年2月,中山大學(廣東大學改稱)批准丁穎倡議,於茂名公館圩興建南路育種場。口常場務多由技術助理凌化育處理。民國21年,凌化育調回中山大學農學院設在石牌的稻作試驗總場,佐助丁穎進行稻作栽培研究。
民國23年(1934),中山大學農學院於梅縣溝湖租民田50畝,設韓江稻作試驗場,由凌化育負責,引進良種“金山粘”、“銀粘”、“東莞白”,與同鄉林鑫昌,培育出水稻新品種“涼庭番”。前後十年中,獲得可喜成果,多次受到表揚,丁穎向學校推薦,獲準公費留日,遂於民國24年秋赴日,專攻水稻栽培育種。隨後抗戰爆發,因誤入日本軍事禁 區,為東京警視廳逮捕、判刑。後一年,刑滿釋放回國,身患多種疾病,經汕頭返平遠原籍調養經年。旋在雲南大普吉農場任職。因在日本判刑期間精神刺激過甚,神經每有失常,致丟失場款,被認為貪污。從此每況愈下,對農業科學研究無多大成就。民國34 年抗戰勝利後,從雲南返粵在丁穎主持的中央農林部駐順德育種場任育種股長。民國38年場務結束,返回設在石牌的中大農學院稻作場工作。
凌化育在“清隊”中被遣散回鄉,他以遣散費在廣州河南租地養雞鴨為生,生活困頓。1960年,經丁穎介紹到粵北農業科學研究所重操舊業。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受批鬥;後被清退,逝世於英德。
凌化育發表在《農聲》及《農藝論叢》的主要論文有:《改良廣東稻作芻議》、《石正苧麻栽培法》、《平遠甘薯栽培概況》及《南路育種場報告》1一5集裡所載的《遺傳力試 驗結果之生產力試驗》、《純系分離結果之遺傳力試驗》、《原種採選結果之純系分離試驗》、《竹粘之本地方生產力試驗結果之續行試驗》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