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文化

冼夫人文化

冼夫人文化是指以冼夫人生平行為代表的精神與文化精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冼夫人
  • 別名:亞英、嶺南聖母
  • 國籍:中國
生平,歷史背景,文化內涵,

生平

冼夫人本名亞英(522—602),南越首領。一生致力於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為嶺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後人稱“嶺南聖母”,周恩來總理稱“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第一人”,江澤民同志說“我輩後人永遠學習的楷模”。冼夫人影響廣大深遠,冼太廟遍及粵西地區和海南地區,紀念活動是千多年的民間習俗。冼夫人文化是嶺南文化的組成部分,對研究民俗學、弘揚優秀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歷史背景

冼夫人文化其實也是俚人文化的一部分。
電白最早曾是南越族即俚人的天下。秦統一中國後,在嶺南設郡,並實行“移民實邊”政策,有計畫地將中原人移居嶺南,進一步密切了境內南越族與中原漢族的聯繫,南越族人部分融於漢族,出現了境內第一次民族融合。東漢初年,對大部分仍保持原來的生產方式、語言和風俗習慣的越人及其後裔,史籍不再稱“越”,而稱“俚”。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漢人大量南遷,北燕王后裔馮融家族遷居新會後,部分南遷高涼。劉宋時期,境內俚人十多倍於漢人。梁大同初年(535年至537年),出身於世為南越首領的冼氏家族的俚人傑出領袖冼夫人與漢人高涼太守馮寶結婚,促進了俚族與漢族的融合。至唐代,俚族的大部分已融合於漢族,其餘部分陸續與別的民族結合,形成新的民族,俚族消失。宋代,今茂名信宜、化州與廣西相連的一帶山區居住著新形成的瑤族和壯族。元、明、清時期,境內瑤族和壯族更直接更普遍吸收漢族文化和生產技術,至清代乾隆年間,已全融合於漢族,編入當地居民戶籍,土著少數民族消失。
因此,作為冼夫人故里的電白,冼夫人文化一直影響至今。

文化內涵

冼夫人文化主要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愛國愛民文化。作為女性,冼夫人獨樹一幟,率領千軍萬馬打擊分裂割據勢力,為維護國家統一、加強民族團結奮鬥終生。她營造了兩廣和海南的安定局面,用先進文化改造這片歷史以來被稱為“蠻荒”之地,提高了生產力,改善了當時的人民生活狀況。可以說冼太夫人的一生始終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反對地方割據和分裂活動,她歷經梁、陳、隋三朝,為國家的統一和嶺南的安定,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所建立的歷史功績在世界上的女性中都是極為罕見的。她目光遠大,胸襟寬廣,勇對逆境,無論勢力多么強大,也絕不自封“南越王”,也絕不會因一己的權力欲望而犧牲人民的福址。她流傳至今、老幼皆知的名言是:“我為忠貞,經今兩代,不能惜汝,輒負國家。”“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因此,周恩來總理譽之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江澤民總書記盛讚她為“我輩及後人永遠學習的楷模”。
融合俚漢文化。冼夫人在嶺南地區積極傳播漢族的先進生產經驗,她教育百越各部落“盡力農事”,提倡男耕女織。經過數十年的開發,嶺南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如紡織、鑄銅、制陶瓷、造船等等都有很大的發展。
發展封建文化。冼夫人大力宣傳漢族的文明與進步,改革俚人落後的社會習俗,“以禮儀威信鎮於俗,汲引文華,士相與為詩歌,蠻中化之”“蕉荔之圩,弦誦日聞。”嶺南地區“自隋之後,漸襲華風,休明之化,淪洽於茲,椎跣變為冠裳,侏離化為弦誦,才賢輩出,科甲蟬聯,彬彬然埒於中土。”
睦鄰友好文化。冼夫人一生致力於和睦團結,具有特殊的悲憫性格,不但沒有以大欺小,而是盡力去鋤強扶弱。提倡助人利他,睦鄰友好,以德服人,以愛感召。所以對手向她歸順不是因為懼怕她而是敬愛她。她還要求人民重視親戚關係,藉著各村錯開做“年例”的機會,鼓勵民眾互相走訪,聯繫感情,形成了粵西獨特的“年例文化”。即使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與名利不沾邊的農家,也能因溫飽而覺得滿足。冼太夫人無私的慈愛使她死後一直獲得老百姓的膜拜。一千多年來,粵西甚至海南都建了無數的冼太廟,那一尊尊嶺南聖母神像,是愛的象徵,撫慰著信徒的心靈,也給大家樹立了助人利他的典範。所以,珍惜平安、熱愛生活、知足常樂,是冼太夫人留給後代的又一文化瑰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