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波特》是由貝尼特·米勒執導,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凱瑟琳·基納等主演的傳記片。
該片講述了作家杜魯門·卡波特調查1959年11月15日堪薩斯州的四口之家滅門慘案,並撰寫紀實文章的真實史事。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憑藉該片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波特
- 外文名:Capote
- 其它譯名:柯波帝:冷血告白(台灣)、冷血字傳(香港)
- 製片地區:加拿大、美國
- 製片成本:7,000,000美元
- 導演:貝尼特·米勒
- 編劇:丹·福特曼
- 類型:劇情、同性、傳記、犯罪
- 主演: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凱瑟琳·基納
- 片長:114分鐘\110 分鐘(多倫多電影節)
- 上映時間:2005-09-10(多倫多電影節)
- 票房:28,747,570美元
- 對白語言:英語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0379725
- 主要獎項: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製作發行,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1959年11月15日,美國堪薩斯州的一座小鎮裡發生了一起血案,一個四口之家被殘忍殺害。案件震驚了整個美國,舉國上下都在關注這起血案的偵破。作家杜魯門·卡波特受《紐約客》雜誌之託,到堪薩斯寫報導整個案件的紀實文章。
就這樣,卡波特與助手哈泊開始了他們細心的調查,意圖從當地人身上找出藏在這起謀殺案背後的故事。很快,卡波特被他所調查出來的真相驚出一身冷汗,他突然發現自己已經與殺人犯之一佩里·史密斯建立了深刻的友誼。
從第一次看到史密斯開始,卡波特就敏感地察覺到面前的這個人有不簡單的故事。因為他們有著相似的童年經歷。看見佩里·史密斯,就象卡波特對他長年的助手兼好友哈珀·李所承認的那樣:他和史密斯是在同一個房子裡長大的孩子,只不過他有機會從前門出去,而年輕的史密斯卻只能選擇後門,然而一直沉墮到底。在面對殺人犯史密斯的時候,卡波特流露出他最真實的人生背面:曾經面臨過的被遺棄、被嫌惡的內心的恐慌,兒時經歷所造成的孤獨和脆弱可能導致的萬劫不復。他在與史密斯交談的過程中,清楚的意識到從來沒有得到過他人關愛的對方在變成冷血的殺人者之前,很早就被社會遺棄。這一點,讓他對史密斯產生了深深的同情。
卡波特是異常矛盾的。他既渴望把史密斯的人生寫成一本成功的小說,同時又由於史密斯和他相似的童年經歷而生出對後者的同情。史密斯因為得知書名被取為《冷血》而感覺受到了卡波特的背叛,而卡波特儘管用安慰的話來說服他繼續幫助自己寫完書,卻最終拒絕為史密斯再次抗訴以取消絞刑。
隨著卡波特的書接近完成,行刑的日子越來越近,卡波特才意識到,所經歷的這一切將永遠改變自己,走上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服裝設計 | 視覺特效 |
---|---|---|---|---|---|---|---|---|---|---|
丹·福特曼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丹尼·羅塞特 Caroline Baron Kyle Irving Kyle Mann Jacques Méthé Michael Ohoven Kerry Rock David Valleau 威廉·文斯 Emily Ziff Karen Gorodetzky | 貝尼特·米勒 | Megan Basaraba Charles Crossin Ronaldo Nacionales Richard O'Brien-Moran Jonathan Starch | 丹·福特曼 Gerald Clarke | 亞當·基梅爾 | 麥切爾·丹納 | Christopher Tellefsen | 傑西·岡作 | Gord Peterson | Kasia Walicka-Maimone | 菲爾·瓊斯 Services Toronto |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
- 杜魯門·卡波特演員: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紐約上東區沙龍宴會上響噹噹的人物,在他的世界裡無憂無慮,被視為《紐約客》中最棒最聰明的傢伙,他受《紐約客》雜誌之託,到堪薩斯寫報導整個案件的紀實文章,和助手哈珀·李一同前往那裡,開始了調查走訪。
- 哈泊·李演員:凱瑟琳·基納美國女作家,代表作為《殺死一隻知更鳥》。在卡波特極度自戀的世界裡,她是他唯一的避風港。她幫助卡波特打入那個與世隔絕的城鎮,成為他的專業執法人,最終也是他的“同謀犯”。
- 佩里·史密斯演員:小克利夫頓·克林斯和卡波特有相似的童年,為了劫財在美國堪薩斯州的一座小鎮殺死了一個四口之家,在即將被執行死刑之前,遇見了卡波特,2人成為了朋友,因為得知書名被取為《冷血》而感覺受到了卡波特的背叛,而卡波特儘管用安慰的話來說服他繼續幫助自己寫完書,卻最終拒絕為史密斯再次抗訴以取消絞刑。
幕後花絮
- 霍夫曼第一次看《卡波特》劇 本時,汗毛直豎,但是,卡波特命運的悲劇和宿命最終戰勝了他對角色本身的疑慮。
- 在接拍該片之前,霍夫曼花了整整四個月的時間,把自己關在一個房間裡,反覆地觀看有關卡波特的一些記錄。
獲獎記錄
時間 | 頒獎禮 | 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
2006年 | 第63屆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 獲獎 |
2006年 | 第59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 獲獎 |
大衛·林恩導演獎 | 貝尼特·米勒 | 提名 | ||
電影獎-最佳影片 | 卡波特 | |||
電影獎-最佳女配角 | 凱瑟琳·基納 | |||
電影獎-最佳劇本-改編 | 丹·福特曼 | |||
2006年 | 第5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金熊獎 | 貝尼特·米勒 | 提名 |
2006年 | 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 | 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 獲獎 |
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 卡波特 | 提名 | ||
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 | 凱瑟琳·基納 | |||
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 貝尼特·米勒 | |||
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 | 丹·福特曼 |
()
幕後製作
劇本創作
當法特曼接觸到《卡波特》題材時,他選取了卡波特寫出《冷血》前後的心理鬥爭。從沒學過編劇的法特曼在妻子的指點下寫出了大綱,送給好朋友貝納特·米勒後,米勒肯定了他的想法,於是他們把這個大綱拓展為完成的劇本,並找到了16歲時就認識的好友菲利普·賽摩爾·霍夫曼,三個第一次當編劇、第一次當主角、第一次當導演的電影人完成了這部影片。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公司 | 地區 |
---|---|
A-Line Pictures | 美國 |
Cooper's Town Productions | 美國 |
Infinity Media | 美國 |
Eagle Vision | co-production with |
Capote Productions | uncredited |
上映日期
國家 | 日期 | 國家 | 日期 |
---|---|---|---|
美國 | 2005年9月2日 | 德國 | 2006年2月17日 |
中國香港 | 2006年3月2日 | 義大利 | 2006年2月17日 |
加拿大 | 2005年9月10日 | 葡萄牙 | 2006年2月23日 |
波蘭 | 2006年2月17日 | 新加坡 | 2006年2月23日 |
瑞士 | 2006年2月17日 | 澳大利亞 | 2006年2月23日 |
影片評價
《卡波特》是一部平實但嚴肅的電影,中心內涵是創作和毀滅的糾纏。該片的導演和主演都巧妙、貼切地把握住了影片的發展節奏。除了霍夫曼精湛的表演之外,這部電影精妙之處就在於沒有過火、拖沓或突兀的部分。米勒把每個情節都作了簡化處理:直接進入高潮,然後立刻結束。同時,他充分利用嚴酷的自然環境暗示影片主角暗藏深處的內心狀態。除了杜威和凱瑟琳·基納以外,這部電影對其刻畫的人物基本沒有什麼美好的描述。它通過帶有偏見的視角,展現出整個人性,包括杜魯門自己。影片傳遞出的信息是:不僅謀殺是冷血的,而且在那之後,杜魯門寫書的過程也是冷血殘酷的。《卡波特》捕捉到了這位作家面臨倫理道德時的兩難局面。菲利普·塞莫爾·霍夫曼以精湛演技刻畫了杜魯門·卡波特的人物形象,通過一些細節的刻畫,他給出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這部影片的一個敗筆是偽善。導演對杜魯門利用佩里構思謀殺故事的做法很反感,但他們自己做的卻是一樣的事情。雖然這部影片並非是《冷血》的重複,它是用了這部書的結構,使用較之1967年理察·布魯克斯的那部電影更為暴力的場景來譴責杜魯門的殘酷,但是通過利用杜魯門的殘酷作品,他們也是以同樣冷血的方式拍攝了這部電影(以上為第一財經日報評)。
儘管卡波特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甚至是噁心的角色,然而霍夫曼懷著悲憫之情,給這個人物注入了靈魂,帶入了人性,讓觀眾在鄙視他的時候又由衷地尊敬並同情他。在影片中,霍夫曼展現了人物最複雜的情緒。在影片裡,我們看到以為已經小有成就的小說家運用他的狡黠和魅力求生存,同時他也自戀殘酷,與霍夫曼以往扮演的任何角色都不相同(新浪娛樂評)。
《卡波特》是霍夫曼的巔峰之作,他將卡波特這位備受爭議的同性戀作家演繹的生動傳神(網易娛樂評)。
《卡波特》並沒有電影所表現的那樣懸疑與刺激,這部電影也含有同性戀的元素,而《卡波特》卻沒有表現所謂的完美愛情,而是表現了社會對那些被認為不正常的人所採取的那些態度而導致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把這部小說拍成電影體現了導演的社會責任感,然而因為表現的過於偏激,其真實性就有些待考的意味了(網易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