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後中非政治經濟關係是王安菲所寫的一篇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冷戰後中非政治經濟關係
- 作者:王安菲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中國對非洲的新型參與模式分析
外文題名
China-Afric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論文作者
()王安菲著
導師
劉德斌,張乃和指導
學科專業
世界史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學位授予時間
2010
關鍵字
對外政策 國際政治關係 國際經濟關係 非洲
館藏號
D822.34
館藏目錄
2010\D822.34\1
內容簡介
中國的崛起是新世紀引人注目的一個討論話題,這不僅因為中國快速的經濟成長,也因為其在國際事務中活躍的外交活動,尤其是在被西方看作是自己享有特權的勢力範圍的非洲地區。事實上,中國今天在非洲地區的活躍表現只不過是中國自二戰以後就開始與非洲建立的一種長期關係的結果。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和非洲國家就在二戰後的國際政治鬥爭中走到了一起。1995年,少數非洲國家參加了在萬隆舉行的不結盟運動會議就是對這種政治鬥爭推動的有力證明。在這次會議中,非洲國家代表與中國政府的周恩來總理會面,交換了他們在一般政治問題上的態度立場。 在21世紀這十年間,中國逐漸崛起為新興的重要國家。它最近總是被描繪成在全球市場上有能力影響世界經濟、教育、技術和研究領域得國家。自從中國1993年成為石油進口國以來,為了滿足其國內增長的需求,重新將注意力轉向非洲。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在非洲地區建立了一個零售網路,帶來了比歐洲商品更具競爭力的低價貨物。此外,中國的跨國公司進入一些非洲國家,這些國家則可以從中國政府取得貸款。結果在這些國家,一些主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落在了中國跨國公司的手中。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非洲還未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今天非洲毫無疑問握有地理政治中的關鍵位置,表現為對東西方都有重要意義的豐富資源和經濟利益。國外在非洲地區的投資表明,這塊大陸一直被看成是單一的自然和人力資源的提供方,而不是一個潛在的發展中的市場。 中國在非洲事務上並不是一個新的參與者。但是其經濟和政治作用以及對非洲的影響在過去幾年中不斷加強。這不但對非洲而言意義巨大,而且對西方(包括歐盟和美國)而言也引人注目。 通過深入思考非洲和其他各種國際社會共同體應該如何應對由中國在非洲的出現帶來的新挑戰,一種批判性的新觀點是更好地理解中國對非洲產生的諸多影響。就像世界的其他地區一樣,非洲也正在潛移默化地受到中國經濟顯著增長的影響。 毫無疑問,非洲不能失去解決自身發展中問題,從而實現這一地區的繁榮興旺的決心。就這一點而言,中非論壇的建立促成雙方的聯合,中國向非盟提供無條件的援助,實施包括非洲發展新型夥伴計畫在內的各種方針,這已經成為中國的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對非洲大陸復興的興趣導致人們對一些問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例如中國加強對非洲事務的參與是否對非洲國家有利,或者這是否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為了進行客觀分析,我們提出如下問題: 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外交關係的實質是什麼? 中國與非洲國家關係的實質如何影響他們在國際舞台上的關係? 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投資和貿易的實質是什麼? 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和援助項目的實質是什麼? 中國能從對非洲的援助項目中獲得怎樣的利益? 中國對非洲的援助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援助,例如歐盟和美國的援助,有什麼不同? 最重要的一點,這種關係有什麼風險? 非洲應該如何利用這個機會? 本文將通過對中國對非洲大陸的政治、經濟、援助關係的性質的探索,嘗試解答上述問題,並以南非、辛巴威、烏干達、蘇丹和安哥拉等一些非洲國家為例。 中國對非洲的積極影響主要通過經濟和外交手段來實現。換句話說,作為滿足中國日益增長的工業需求的資源來源和能源保障,非洲對於中國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中國也把非洲看成是其所能擔負起的商品的重要市場。中國對非洲的興趣,不只是在經濟領域,也延伸至外交領域。中國試圖將自己作為一個重要力量活躍在國際體系中,然後在國際多邊組織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政策。非洲在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一國一票的國際體系中。 通過對現象的深入考察,我們可以推斷中國與非洲的結合是以戰略上的政治和經濟考慮為基礎的,而且符合現實主義者的解釋框架。因此,雖然非洲政府為了丌發這種潛在的機會應該更加積極地有所作為,本文仍主張中國在非洲大陸的存在既是機遇也是風險。此外,本文還得出結論:中國參與非洲事務的負面影響不完全是由中國的行為引起的,腐敗的非洲政府、在新世襲體制中操作使腐敗加劇的精英和對非洲大陸的不良管理,都是產生這種影響的重要原因。這種行為拖延了“負責任”的非洲領導人在提升管理質量和加強民主建設方面所做的努力,例如建設發展像是非洲發展新型夥伴關係和非洲聯盟這樣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