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銅流槽其實是放冰銅流槽或排冰銅流槽,位於咽喉口和包子之間,冰銅是根據轉爐的需要和在爐內的聚集程度,從冰銅口間斷地放出的。一般放冰銅有打眼法、電熱法和虹吸法等。
放冰銅也是間斷進行的,冰銅的放出與轉爐相適應,沿流槽放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冰銅流槽
- 外文名:matte tapping launder
- 類型:直的,斜的
- 功能:放冰銅
- 位置:咽喉口與包子中間
- 角度:不小於30°
簡介,結構,更換,注意事項,套用,
簡介
熔煉產物由鼓風爐咽喉口出來沿著流槽流入前床。沿著流槽連續流動的熔煉產物,特別是在貧冰銅時具有很大的侵蝕性。因此,流槽是由吹煉銅或紫銅製成並用水冷卻。流槽鑄成空心的,或鑄成實心的其中封入鐵管以流通水,在貧冰銅時,流槽加砌鎂磚。流槽做成兩種類型:直的和斜的。最方便的是具有青銅U形水套的斜流槽,在水的良好循環下在U形水套上形成被水冷卻的堅固的結塊。流槽的上端安於放出口水套上凸出部的下方。流槽的另一端則安於前床的上部邊緣上。
此外,冰銅流槽也用於爐渣的轉移,系統利用吊車將渣包吊起,通過流槽將除了固體爐料外的吹煉冰銅產生的液態轉爐渣由轉爐渣注入口把渣子倒入反射爐內,由反射爐處理。放渣現代反射爐熔煉時,每晝夜約排出700~1200噸爐渣。爐渣通常是間斷地由渣口經流槽放出。
結構
由咽喉口到包子的排冰銅流槽。按放成不小於30°的傾斜。流槽由40公厘厚的各別的生鐵板組成。鐵板邊上有凸緣,鐵板就用此凸緣彼此緊密地連線。為了排出在出冰銅時發生的二氧化硫氣體,流槽用可升起的鐵罩遮蓋,此鐵罩與車間總通風系統相連結。
流槽外端安放一個U形水箱,流槽底板也是水箱,水箱內通冷卻水以保護磚砌體。流槽底面與本床底面的距離,決定了咽喉液封的高度,液封高度以使本床的熔體不上漲到風口、爐內氣體不從咽喉口噴出為宜。
更換
冰銅流槽,由於受冰銅流的不斷沖刷會逐漸變大和損壞。當冰銅口的口徑達到75~80毫米時,必須更換新銅口生鐵板。更換時,先拆除舊板,然後將磚砌口周圍的粘結物和粉狀物清除乾淨,如果磚有裂縫,也要更換。然後,用滷水或水玻璃調好的鎂泥作砌泥,俟新換的生鐵板周圍擠出鎂泥時,再將新板裝牢上緊。為防止燒穿冰銅流槽,要定期用鋁鎂磚修理砌築。
注意事項
在放出冰銅之前,要仔細地檢查流槽,流槽必須略微加熱。因為在熔融的冰銅和水接觸時會發生劇烈的爆炸,不得將冰銅,有時也包括爐渣,放出到濕的流槽,因為這樣做會引起劇烈的爆炸和熔融產物的噴掘,而引起嚴重的火傷和重傷。甚至在冰銅與冷的金屬物體(包予、鴿錠模,工具)接觸時也發生爆炸。
流槽燃燒加熱系統很好,可以使流槽長時間很好地工作,大大減輕其維護工作。加熱流槽實際照料工作是經常檢查流槽的內襯,和每月1~2次預防性維修。
在流槽上應設通行的小橋。
套用
在打眼放冰銅的過程中,冰銅放出口中插人鐵釺,用泥封好,放冰銅時將鐵釺拔出,冰銅就沿流槽放出。
在虹吸放冰銅的過程中,根據連通器原理進行放銅。由於反射爐內總液面的壓力和虹吸前床冰銅面的壓力始終保持平衡,使前床冰銅高度與放冰銅流槽底部有一落差,從而把冰銅放出。在爐況正常的情況下,爐內總液面高度控制在950~1100mm之間,其中渣面高度為350~400mm,冰銅面高度為600~700mm,則前床冰銅面高度為840~900mm,放冰銅流槽底部高度為740mm,這樣使前床冰銅與放冰銅流槽底部有100~160mm的落差。冰銅面太高,渣含銅損失大,太低,容易引起爐結。一般應保持450~600mm。虹吸放冰銅的關鍵便是穩定總液面,保持虹吸前床冰銅面與放冰銅流槽底部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