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槽谷

冰河槽谷

冰河槽谷又稱U 形谷,是由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谷地。比較平直,谷坡陡,並有明顯的谷肩、冰蝕三角面和冰川擦痕。谷底一般寬平,橫剖面呈“U”字形,縱向呈槽形。谷底部縱剖面上常見冰階或稱岩檻和岩盆。岩盆積水為湖,與岩檻交替出現,呈串珠狀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冰河槽谷
  • 外文名:Ice Valley 
  • 別稱:U形谷
  • 特點:較平直,谷坡陡
釋義,剖面特徵,橫剖,縱剖,槽谷肩,分類,形成過程,

釋義

冰河槽谷又稱U 形谷,是由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谷地。比較平直,谷坡陡,並有明顯的谷肩、冰蝕三角面和冰川擦痕。谷底一般寬平,橫剖面呈“U”字形,縱向呈槽形。谷底部縱剖面上常見冰階或稱岩檻和岩盆。岩盆積水為湖,與岩檻交替出現,呈串珠狀湖。

剖面特徵

橫剖

冰河槽谷的橫剖面特徵是作懸鏈狀,可以用拋物線公式y=axb來表示(a是係數,x是谷壁上任何一點到谷底中心的水平距離,b為指數),發育最完好的冰河槽谷b接近於2。冰河槽谷橫剖面之所以要採取拋物線形狀,是因為這是排泄冰量的最有效的幾何圖形。

縱剖

谷底寬敞,兩坡陡立,橫剖面呈U形,與河流的V形谷有明顯的區別。其縱剖面有時呈階梯狀,其中常保存各種冰蝕痕跡、冰磧和冰水沉積。

槽谷肩

山區冰期前的V形河谷在充滿了冰之後,由於冰川流速的分布在橫剖面上近似於同心圓,與流速較快的冰接觸的地方將首先被快速侵蝕,V形谷最後被改造成U形谷,其與原來V形谷的接界處則顯示為槽谷肩。

分類

Linton(1963)將冰河槽谷分為四種類型:阿爾卑斯型、冰島型、複合型、倒轉型。
1、阿爾卑斯型:冰川自成體系,源於冰斗或冰斗群,而無外來冰源,冰川占據了冰期前的河谷。
2、冰島型:冰川源於山區的冰蓋,冰川常以冰瀑布形式向下流動,冰河槽谷陡而深。
3、複合型:冰川由中心區沿冰河槽谷向外擴散,冰川的分流和穿越分水嶺隘口而產生新冰河槽谷的現象十分活躍。
4、倒轉型:在某些低山丘陵區,由於冰源的強大冰流壓力使某些冰川朝向冰期前的排泄體系相反方向流動。

形成過程

冰河槽谷、熔岩流及土石流谷的共同特點之一是橫剖面為U型。熔岩和岩屑新流經的u型谷可能主要起因於沉積的形成和保存,這種沉積與賓漢體在河道中流動肘的停滯區相符。或許由於熔岩在與較冷的停滯區的河道兩側接觸時而使之凝固下來,從而使停滯區作為側脊保存下來。同樣,當濕的岩屑與停滯區內乾燥的河道兩側接觸時,岩屑損失了部分水份和部分流動性,因而停留在停滯區附近的河道兩側。因此,沉積或不易流動性可能是形成熔岩流及土石流u型河道的主要原因。某些U型冰河槽谷的兩壁為裸露的岩石,所以,某種起因必為侵蝕作用。移動的冰川對岩石的侵蝕機制顯然是對冰川底部和兩側岩石的磨蝕作用以及對鬆散岩石塊體的拔蝕作用,這兩種侵蝕機制都要求岩石河道內的冰(幾英寸或幾英尺厚)相對河道是運動的,否則就象把一把銼刀放在木頭上不動一樣,木頭是不會被磨損的。因此,假如在冰川內有停滯區存在,可以預料,停滯區的侵蝕作用最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