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嬉亦稱“冰戲”,是我國北方人民一項傳統的體育活動。起源於何時,現不可確考。早在宋代之時,皇帝就喜歡冰上的娛樂活動,在後苑裡“觀花,作冰嬉”。這項活動在元明時期初見規模,至清代而大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冰嬉
- 屬性:冰上遊戲
起源與發展,內容及類別,
起源與發展
冰嬉作為我國北方人民一項傳統的體育活動,其由來已早,但具體起源於何時,現無確切考證,但至遲在宋代就有了“冰嬉”的明確記載。據《宋史·禮志》記載,當時的皇帝就喜歡冰上的娛樂活動,在後苑裡“觀花,作冰嬉”。
明朝時,冰嬉就被列為宮廷體育活動。明末,努爾哈赤已有擅長滑凍的軍隊。努爾哈赤於天命間(1616-1626) 征服了巴爾虎特部落,率大兵離去後,巴爾虎特部落又叛變,圍攻墨根部甚急。此時,努軍已遠行數百里之外,據《清語摘鈔》中“烏拉滑子”記載:“時有費古烈者,所有皆著烏拉滑子,善冰行,以炮駕爬犁,沿腦溫江冰層馳往救,一日夜行七百里……滿兵至,巴爾虎特尚弗知。”這裡所說的在冰層上馳行的“烏拉滑子”,實際上就如同現代的冰鞋。
清朝是中國古代冰嬉發展的黃金時代,這與統治清朝的滿族人的風俗習慣有直接的關係。冰嬉是清代宮中流行的眾多冰上活動的統稱。它既是娛樂活動,也是軍事操練。清代,由東北到關內,從宮廷到民間,冰嬉大為盛行,故有“國俗”之稱。于敏中在《日下舊聞考》卷二十一《國朝宮室》中曰:“(西苑太液池)冬月則陳冰嬉,習勞行賞,以簡武事而修國俗。”當時冰嬉規模之大,參加人員之多,前無類例。據《清朝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五《樂考二十一》記載:“每歲十月咨取八旗及前鋒統領、護軍統領等處,每旗照定數各挑選善走冰者二百名。內務府預備冰鞋、行頭、弓箭、球架等項。至冬至後,駕幸瀛台等處,陳設冰嬉及較射天球等伎。分兵丁二翼,每翼頭目二十名,服紅黃馬褂,余俱服紅黃齊肩褂。射球兵丁一百六十名,幼童四十名俱服馬褂,背小旗,按八旗各色以次走冰較射。”由此可以推算出,參加冰嬉的人員至少在1600人以上。當時的冰嬉活動主要在西苑太液池(今北京北海) 舉行,有時也在中海舉行。到時候,“聖駕御冰床臨觀焉”。今北京北海漪漾堂,就是乾隆皇帝和後來的慈禧太后觀賞冰戲的地方。
當時進行冰嬉活動所穿的冰鞋是由鞋和冰刀兩部分組成。形制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以一鐵直條嵌鞋底中,作勢一奔,迅如飛羽”(《養吉齋叢錄》卷十四),這種冰鞋與現代滑冰所用的冰鞋很相似;另一種是“底合雙齒,使齧凌而人不踣焉”(《日下舊聞考》卷二十一引乾隆“冰嬉賦序”),這是一種雙刀的鞋,因冰刀安裝在鞋底木條兩旁,故不易傾跌倒下。
清代初年,冰嬉一度入於兵家。清廷把一系列冰上活動視為軍事訓練,設冰鞋處專門管轄。久之,軍事訓練的目的逐漸淡薄,遊藝性慢慢突現出來。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冰嬉圖》,它是乾隆年間宮廷畫家張為邦、姚文翰所繪,該畫使我們對清代宮中冰嬉有了一個形象而直觀的了解。
清代的冰嬉活動不僅在皇宮內苑,而且在民間也較為普及。康熙年間李聲振在《百戲竹枝詞》中寫道:“捷足行看健步紛,寒流趁凍雪花春。鐵鞋踏破賓士甚,悔作銀河冰上人。”注曰:“足看鐵底鞋,一步恆數丈,行冰上,兼有能格鬥跳舞者,都門入冬,城河最多。” 《帝京歲時紀勝》中“滑擦”條亦稱:寒冬之時,“都人於各城外護城河上,群聚滑擦(即滑冰)”。《帝京歲時紀勝補箋》中說:“什剎海、護城河冰上蹴鞠,則皆民人練習者。”由此可見,民間滑冰活動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光緒三十二年(1906)刊印的《燕京歲時記》記載,這些民間開展的滑冰活動一直流行到清末之時,經久不衰。甚至直到今天,這項活動依然流行,經久不衰,《冰嬉圖》一次次地被人們演繹著。
內容及類別
作為國俗的冰嬉活動,內容十分豐富。開始表演的第一個項目叫“搶等”,即現代所謂的速度滑冰。清人吳振棫所撰《養吉齋叢錄》卷十四記載:“去上御之冰床二三里外,樹大纛,眾兵鹹列,駕既御冰床,鳴一炮,樹纛處亦鳴一炮應之,於是眾兵馳而至御前,侍衛立冰上,‘搶等’者馳近御坐,則牽而止之。至有先後,分頭等二等,賞各有差。”有的皇帝高興時還寫詩抒興,如清宣宗觀一次冰嬉後作詩云:“爆竹如雷殷,池冰如砥平。”又云:“堅冰太液境中邊,翠輦行時竹爆喧。”[1]
第二個項目是“搶球”。《養吉齋叢錄》卷十四曰:“搶球,即所謂冰上手球遊戲。左右隊,左衣紅,右即衣黃,既成列,御前侍衛以一皮球猛踢之至中隊,眾兵爭搶,得球者復擲,則復搶焉。有此已得球,而彼複雜之者,或墜冰上,復躍起數丈又遙接之。”此項目比賽激烈,對抗性強,頗似現代的冰球比賽。
第三個項目是“轉龍射球”,即冰上射箭活動。“走隊時,按八旗之色,以一人執小旗前導,二人執弓矢隨於後。凡執旗者一二百人,執弓矢者倍之,盤旋曲折行冰上,遠望之婉蜒如龍。將近御座處設旌門,上懸一球,曰‘天球’,下置一球,曰‘地球’。轉龍之隊疾趨至,一射天球,一射地球,中者賞。復折而出,由原路盤曲而歸其隊。其最後執旗者一幼童,若以為龍尾也。”(《養吉齋叢錄》卷十四)這種冰嬉活動場面宏大,內容豐富,清高宗作賦云:“珠球一擲,虎旅紛來。思摘月兮廣寒之窟,齊趨星兮白榆之街。未拂地兮上起,忽從空兮下回。突神龍之變化……”[《清六朝御製詩文集·高宗(乾隆)·樂善堂詩文全集·冰嬉賦》]乾隆、道光二位皇帝曾經邀請皇太后一起臨場觀賽,此二朝也特別重視“冰嬉之制”。
此外,尚有花樣滑冰。乾隆時,西藏地方政府的首席噶隆,曾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來京。他的藏文名著《朵仁班智達傳》中記載了當時北京清皇宮內舉行的一次滑冰表演的情況。根據他記載的藏文翻譯成漢文是這樣的:“皇上(乾隆)清早去觀看跑冰。滑冰場位於白傘寺北面一大湖上。湖面冰平如鏡。到了湖邊,聖上改乘一輛大轎輦,由人力緩緩牽引。行至湖心,忽呼四面爆竹齊鳴。隨著響聲,但見身著彩服,頭飾花冠的百多人飛一般地滑行到皇上跟前跪拜行禮。彼等各個腰掛弓箭,鞋底安有形似火鐮的刃片。不遠處懸掛著花束。他們在冰上時而像閃電瞬間即逝,時而如魚嬉水,躍上潛下,同時拉滿強弓瞄準高懸的花束依次射去。每當射中,花束中自然響起一串鞭炮聲,令人驚嘆不已。”這種場景,在乾隆初年張為邦和姚文翰合畫的《紫光閣賜宴圖》中有充分的展現。畫面上呈現的花樣滑冰動作有金雞獨立、哪吒鬧海、雙飛燕、千斤墜、大蠍子等等。除此之外,還有雜技滑冰,以及緣竿、盤槓、飛叉、耍刀、使棒、弄幡等等。
關於滑凍的形式,當時校閱八旗滑冰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官尚子”八式,即初手式、小幌盪式、大幌盪式、扁彎子式、大彎子式、大外刃式、跑冰式、背手跑冰式。另一種是在滑凍的同時還要表演各種花樣和雜技。這種滑冰形式又稱“走冰”。在這兩種形式的滑冰中,第一種“官尚子”八式是具有競技性的活動。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滑擦”條說:“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鐵齒,流行冰上,如星馳電掣,爭先奪標取勝,名曰溜冰。”其中“爭先奪標取勝”一句,說明了它激烈的競爭性。
冰上蹴鞠、高台滑冰也曾是當時冰嬉的項目。據《帝京歲時紀勝》中“蹴鞠”條記載,冰上蹴鞠就如同今天的冰球運動。所不同的是參賽雙方隊員手不持球桿,用手用腳都可觸球。球是皮做的、充氣,雙方以將球搶得為勝。東岩居士在《帝京歲時紀勝補箋》里指出:“冰上蹴鞠,皇帝亦觀之,蓋尚武也。武備院備侍衛護軍人員皆須習此,文人無習此者。”高台滑冰,當時也稱“打滑撻”。“先汲水澆地使冰,遂成冰山,高三四丈,瑩滑無比。乃使勇健兵著帶毛豬皮履,其滑更甚,自其顛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為勝。”
[1] 《清六朝御製詩文集·宣宗(道光)·養正書屋詩文集·觀冰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