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與獅(蘭曉龍創作長篇小說)

冬與獅(蘭曉龍創作長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冬與獅》是由蘭曉龍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2021年10月。

《冬與獅》講述“鋼七連”在韓戰長津湖戰役的作戰故事,故事的主要背景是韓戰東線戰場的長津湖戰役。講述了十九歲的伍萬里在哥哥的反對下毅然決然加入了志願軍的隊伍,在異國他鄉的寒冬戰場上與他的戰友們一起燃燒生命的故事,通過對第七穿插連的描寫,讓讀者感受到這場戰爭中志願軍戰士的偉大與不屈。

2022年6月,《冬與獅》榮獲第十屆“春風悅讀榜”春風IP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冬與獅
  • 作者蘭曉龍
  • 類型:軍旅類
  • 連載狀態:已完結
  • 是否出版:是
  •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
  • 字數:11萬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出版信息,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冬與獅》故事的主要背景是韓戰第二次戰役東線戰場的長津湖一戰。1950年秋冬之交,第七穿插連所在的第九兵團原本駐紮在華東地區,被緊急徵召開赴朝鮮長津湖戰場。因為白天有美軍不間斷的空軍偵查,為避免暴露,第九兵團戰士在將近零下40攝氏度的極寒中,晝伏夜行三周,隱蔽接敵,完成對美軍的分割包圍。十萬志願軍戰士發起總攻之前,美軍毫無覺察……最終,中國人民志願軍靠著偉大的犧牲精神、戰爭智慧戰勝了美軍王牌部隊陸戰一師。

創作背景

在《冬與獅》序言中,蘭曉龍透露,自己的父親曾作為軍醫參加了韓戰,但自己一直以來對於韓戰的真正意味卻始終缺乏深入的了解。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一位18歲志願軍戰士的照片,“這位戰士托著個橘子(也許是糕點),憋著樂,有點懵懂,生機盎然,有點跳脫”,這張照片讓蘭曉龍產生強烈的創作欲,他感嘆道,“他真年輕,他們真年輕”。
談及《冬與獅》的書名,蘭曉龍表示,對這個故事的認知,都在書名里。“獅子是不屬於冬天的,但冬天的獅子依然是獅子。長津湖戰役,第九兵團的人來自江浙長江流域到膠東半島,把這樣一群人給非常倉促地扔到了蓋馬高原零下40度的地方。相比十三兵團在西線打的那一仗,第九兵團這一仗嚴格來說打得不那么成功——十三兵團叫勝利,第九兵團這個叫慘勝。”
為了書寫《冬與獅》,蘭曉龍閱讀了大量有關長津湖戰役的史料。他發現,相關史料較為零散,“看到後來,我感覺沒有一本史料能把這場戰役完整總結,因為它從一開始就是十幾萬人化整為零,甚至以排為單位,於是乎散作滿天星。這種情況下怎么做統計、歸納?所以最後我只能用談子為去炸橋時的那句話——‘勝利需要證明嗎’,這樣一句不那么直白的話去總結。”而在創作中,他索性就將這種詩化進行下去,“書名《冬與獅》其實都是這樣一個詩化的提煉。”
蘭曉龍介紹寫作《冬與獅》的念頭誕生於2014年。“2014年我開我們軍隊的一個劇本討論會,我當時就說長津湖,其實這個最早的源頭來自於孔笙,孔笙原來跟我說過一個人肉迫擊炮,就是甩手榴彈。我就把這個建議提出來,我說你們有沒有可能這樣去做呢?因為在那個戰場上零下40多度,炮凍到縮膛是有真實記錄的,哪怕零點零幾毫米,這個炮說裝不進去就裝不進去了。我們那時候能拉到長津湖戰場上的唯一重火力是步兵炮,是60迫擊炮,這種拆開了以後人能夠扛過去的東西。就這種僅有的火力都已經丟失的時候,剩下的東西是什麼?”當火力都不在的時候,我們剩下的東西是什麼?有了這樣一個由頭,後面便有了寫作動力。“寫東西需要給自己一個由頭,就是這么去做這個事情我覺得最大的(動力)是給我這個由頭。你往往寫一個東西最難的不是怎么編故事,是你知道為什麼要寫它。你本來以為它是幾個空間,當它成為一個空間的時候,它一下把你為什麼寫這個的為什麼解決掉一半了,就剩下半個為什麼了,省去了很多。”

人物介紹

伍千里
伍千里是尖刀連連長,面對敵人時他冷靜睿智,面對戰友,他重情重義,面對弟弟,哪怕是在奔赴戰場的山水跋涉中,他也不忘時刻教導,幫助弟弟成長。
伍千里是民族脊樑式的人物,既有英雄的膽識、指揮若定的智慧,也有動人的擔當。他和大哥去打仗,是為了弟弟一輩子可以不用打仗,自己和梅生“盡力而為,盡命而為”,是為了戰爭“離她們遠遠的”。
伍萬里
伍萬里一開始只是個調皮搗蛋的鄉下娃子,貧困落魄的一家人在船上生活,因此“打水飄”來“欺負”同鄉人是他在寥落的“水上故鄉”中為數不多的玩樂。
他知道他的兩個哥哥在親臨戰爭,可他卻不懂得這究竟意味著什麼,伍萬里在上戰場之前沒有接觸過槍枝彈藥這類東西,因此當他第一次看到哥哥伍千里歸鄉時手中的槍,有一個小火苗在他心中隱隱燃燒——實在是因為伍千裡帶來的不只是槍,還有大哥伍百里的骨灰。
有血有肉的哥哥變作靜默著的灰,眼中看到了父母親的淚,耳中聽到了不遠處的襲擊炮火......一個還有著孩子氣的任性的伍萬里,突然間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至此,他決定將他的任性發揮到極致,就這樣,一個十九歲的鄉下娃子,不顧親人反對,選擇成為一名戰士。
梅生
連隊指導員梅生,一個戀家顧家卻毅然離家再次走上戰場的上海男人。
梅生對妻子、女兒有著深深的眷戀,他可能是七連里最渴望“回家”的人,然而,在最危難的時候,他也會用心愛的腳踏車拖著炸藥衝進硝煙中。
雷公
炮排長雷公是七連第17個兵,也是全連公認的父親一般的“雷爹”。長津湖的嚴寒,讓七連僅有的重型武器迫擊炮凍得縮膛,炮彈裝不進去,而戰況又極為吃緊,雷公怒吼著“打不出去炮彈,我們自己就是炮彈!”抄起軍鏟去給戰友擋子彈,喊著七連的戰鬥口號“從我開死”,用血肉之軀逼近敵人。
余從戎
七連火力排排長,他陽光樂觀,笑口常開,是從內心散發快樂的戰士,在戰場上是衝鋒勇猛的火力擔當。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冬與獅》以人物群像,展現了長津湖戰役的殘酷和偉大,演繹出生死系之的兄弟情、戰友情、家國情,以此致敬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冬與獅》通過對第七穿插連的描寫,讓讀者感受到這場戰爭中志願軍戰士的偉大與不屈。
從“我是七連的第677個兵”的伍萬里到“我是鋼七連的第4956個兵”的許三多,這個故事已經不再局限於“竟戰友的未竟之志”,而是跨越時空,讓軍魂穿梭於不同年代的軍人身上,竟一代又一代人的未竟之志。
即使七連戰歌不是真實存在的,伍萬里也只是作者所創作的人物,但毋庸置疑,這份軍魂總是存在著,存在於幾十年前千千萬萬個伍萬里的心中,存在於那些被雪凍過的年輕的眼睛,被血灼過的年輕的身體,被死亡威懾過的年輕的心靈,以及他們用這份魂所守護的年輕的祖國。

藝術特色

《冬與獅》通過對第七穿插連的描寫,帶著讀者感受這場戰爭中志願軍戰士的偉大,以伍千里、伍萬里兩兄弟為著眼點,同時塑造了梅生、雷公、談子為、余從戎、平河等人物群像,以小見大,講述出千千萬萬平凡的志願軍戰士的故事。
在《冬與獅》的創作過程中,蘭曉龍延續了他一直以來的風格,在群像創作中突出每個人物的獨特部分,並十分注重人物的成長性。
《我的團長我的團》里,川軍團長孟煩了在解放戰爭中被解放軍小兵牛騰雲俘虜,成了鋼七連的第600個兵。《士兵突擊》里,伍六一是鋼七連第4900名士兵,許三多是鋼七連的第4956名士兵,馬小帥是鋼七連的第5000名士兵。《冬與獅》里,七連第162名戰士伍千里、第677名戰士伍萬里、第135名戰士梅生、第17名戰士雷公、第305名戰士余從戎、第623名戰士平河,以及七連在戰鬥中遇到的親密戰友談子為一一登場,“鋼七連”的戰歌在朝鮮長津湖戰場上響起,“我帶你們回家”的主題再一次延續。這就是蘭曉龍耗費數十年心血的“鋼七連宇宙”。以一個延續性的IP去進行創作,去書寫不同時代不同的人身上發生的看似不同但實則如出一轍的故事,蘭曉龍想要傳達出來的,是某種精神的延續。這種精神是他所有作品的核心。所以我們常能發現他的作品中,很多人物之間有著相通之處。這個人物身上有那個人物的影子,這支隊伍身上有那支隊伍的靈魂。
蘭曉龍寫群像,他從來不犧牲一個角色來成全另外一個角色。蘭曉龍作品中還喜歡用各地方言。蘭曉龍的寫作,還有的突出特點是“有意思、有意義”同時兼顧。他塑造群像人物,既寫出他們各自鮮活的一面,又能挖掘出不同人心裡所蘊含的意義。

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ISBN
冬與獅
蘭曉龍
人民文學出版社
9787020142422

作品影響

2022年2月14日,電影的原著專輯《冬與獅》在喜馬拉雅上線。
2022年6月,《冬與獅》榮獲第十屆“春風悅讀榜”春風IP獎。
2021年9月30日,由小說《冬與獅》改編的電影《長津湖》上映。

作者簡介

蘭曉龍, 1997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後進入北京軍區戰友話劇團成為職業編劇。代表作有《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生死線》《好傢夥》。曾獲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編劇獎、全軍電視劇金星獎優秀編劇獎、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編劇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