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冠軍早餐》小說,從外星球者的角度講述了地球上兩個人,即汽車代理商德威恩·胡佛和科幻小說家基爾戈·屈魯特被邀請參加藝術節的故事。一位窮困療倒、默默無聞的科幻小說家屈魯特,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受邀去美國中西部城市密德蘭市舉辦的藝術節上發表致辭;經過長途踐涉,與當地的一名正在走向精神崩潰邊緣的富有的汽車經銷商胡佛不期而遇,從而引發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騷亂。
創作背景
馮內古特創作的小說《第五號屠宰場》於1969年出版並獲得成功,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後,作者的聲望達到嶺峰,他被邀請四處演講,發表對時事、政治的看法。
1972年,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
第五號屠宰場》被搬上銀幕,作者很快地成為當時美國文學界的“偶像”,尤其在青年學生中,馮內古特受到熱捧。馮內古特第一次感到自己作為著名人物,其所講的一切都被人期待,他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焦慮、困惑。
馮內古特寫完《第五號屠宰場》小說之後,他覺得自己如果不想寫的話,沒必要再寫了。這是某種職業生涯的終結,因此,他有種關閉自我的感覺。同時,作者的個人生活也發生了接連不斷的狀況:首先是維持了25年的婚姻觸礁。1971年,作者搬出了在科德角的家,定居紐約,開始了孤獨陌生的新生活。
離家分居後,馮內古特交友不慎,被濫賭的朋友騙走了幾乎所有的存款。他變得消沉沮喪,須依賴醫生開的藥物,才能振作。
1972年,他的兒子馬克,在英屬哥倫比亞因精神分裂症發作,被送醫救治,這使馮內古特特更加痛苦,他擔心自己有家族遺傳:他的母親,因服用過量的安眠藥而自殺死亡;他的父親也有抑鬱症;而作者本人,於1985年曾試圖以酒吞服安眠藥自殺未遂。作者曾表示:自從他母親用安眠藥解決了抑鬱的問題後,自殺對他自己,始終是個誘惑。
作者正是在這樣一種嚴重的精神危機中,創作了《冠軍早餐》長篇小說。《冠軍早餐》以1972年的美國為背景。當時的美國“污染嚴重、被工業革命榨乾了資源,滿是垃圾,人們陷入一片極度痛苦和孤寂的虛無中”。
人物介紹
德威恩·胡佛
德威恩·胡佛,美利堅合眾國的公民,汽車代理商。他不但擁有龐蒂亞克經銷處和部分假旅館產權,他還擁有三家漢堡包大廚連鎖店,五家投幣洗車處,以及糖溪汽車電影院、電台、三楓高爾夫球場等的合夥權,本地一家電子公司巴里特隆公司一千七百股股份。他還擁有好幾塊空地。他擔任密德蘭縣國民銀行董事會董事”等等。
長期與人隔閡、需要有人帶他走出尋求人生意義密林的胡佛,極度缺乏歸屬感。密德蘭市的“機器人”無法給他任何安慰和治療。因而他求助於藝術與文化。在困惑和焦慮的關鍵時刻,胡佛得到的只是一本塞滿垃圾文化的《如今可以說了》,這便開啟了他的人生悲劇。在精神導師屈魯特的心理暗示下,胡佛有了超現實的意念,堅信生命只是造物主無聊之際的一個小試驗,為測試一種能自己拿主意——擁有自由意志的新生物——人。《如今可以說了》作品的讀者——胡佛,便是那唯一擁有自由意志的新生物,至於其他人,全部是按程式運作的機器。長期處於垃圾文化並無法逃脫自我中心“鐵籠”的胡佛大腦里,產生了奇妙的幻覺,他終究無法走出精神的荒原而完全崩潰,走向暴力和瘋狂。其久被壓抑和暗中操控的攻擊本能終於爆發並無限擴張開來。他的悲劇說明,在惡劣的文化環境下追求自由意志的“現代朝聖”只是徒勞,文化的威力和對人的異化所起的作用仍是不可估量的。
基爾戈·屈魯特
基爾戈·屈魯特,美利堅合眾國的公民,科幻小說家,但其地位卻相當尷尬,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傳播思想,表達自己對現實和人類生存困境的關注。他在雞湯和嬰兒的故事裡暗示了人口問題;在《車輪上的瘟疫》中,指出了汽車和大氣污染的問題;在《今年的傑作》中,嘲諷了商業文化對藝術的褻瀆;而在包括《現在可以說了》等作品中,談到了對人類思想的關注。然而,這樣一個具備深刻思想的作家,卻鮮少為人所知,那些無良出版商為了提高銷量,任意在小說中添加淫穢圖片,出版商甚至不寄給他自己。讀者購買他的小說,也只是為了在其中找到“不雅女人”或“張開大口的河狸”等產生色誘的圖片。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在無深度文化背景下,進行後現代主義文化關懷
作者運用他特有的後現代垃圾碎片般的小敘事,表達他對美國文化的深切關懷,《冠軍早餐》要表達的正是作者在該小說中呼喊的“‘我’沒有文化,‘我’不能再沒有文化”的思想意識。在《冠軍早餐》中,馮內古特運用小敘事解構美國的大眾文化與消費文化,並傳達他的後現代主義文化關懷的。
工業文明和城市化的發展,帶來的是一種大眾文化,在現代科學技術和大眾媒體的推動下,其影響力逐步超越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占據了文化的主導地位。美國大眾文化對小說家的創作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一些後現代主義小說與大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共謀消解了宏大敘事,摒棄了深度模式,並且模糊了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之間的鴻溝。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興起了消費文化熱,人們的觀念由過去清教思想強調的克制、勤儉變為注重欲望、張揚和享樂,美國生活的主導力量似乎變成了消費文化。然而人們過分的享樂卻忽視了精神的追求,沒有了任何信仰。因此,消費主義導致了精神貧乏空虛、享樂型的利己主義。道德墮落引起了各種犯罪現象的產生。因此馮內古特在《冠軍早餐》中批判的矛頭直指美國的大眾文化與消費文化。
在《冠軍早餐》小說中,馮內古特運用拼貼及語言遊戲這種零散的小敘事寫作手法,來批判美國的大眾文化與消費文化。
胡佛可以看作是作者展現和剖析現代人(美國人)的精神危機的一個病例、樣本或鏡子。以世俗的標準——物質生活來看,胡佛是富足的,甚至是“成功”的。在密德蘭市,他算得上數一數二的富翁、名人。然而,家業富厚非但不能絲毫減輕或填補他心理和情感上的空虛與孤獨,反而令其精神上的痛苦與危機益甚:在人倫親情幾乎完全喪失的對照下,他的財富積累得越多、越迅速,他就會越發感到到自己像是一個只會賺錢的機器”;這種感覺愈強烈,對於人生的意義就會產生愈深重的懷疑和困惑。
在德威恩·胡佛同他的秘書兼情婦法蘭心的關係中,充分體現了他對“愛”的懷疑與不信任。他從不對法蘭心說“我愛你”,也不允許對方說這一類的話。他使兩人的關係儘可能保持在一種“只是機械式過夫妻生活,而不談情”的狀態上。“胡佛和她說好兩人都不許說什麼愛不愛的。因為胡佛的妻子吞服了德拉諾,胡佛就不想再聽到什麼愛不愛的了,這個話題太痛苦了。”
面對個人的不幸,胡佛是沒有能力思考、解釋的,更無力回擊。他只能不斷地在痛苦中沉浮、掙扎,甚至不時產生強烈的自殺衝動;他不得不懷疑,上帝讓他承受如此多的打擊,是想測試或“弄清楚一個人能夠承受多大壓力而不致崩淸”——就像通用汽車公司對汽車所做的破壞測驗那樣。胡佛的這種懷疑並非理性思考的結果,而是建立在由其人生遭遇和現實處境而來的某種困惑感的體驗之上:例如胡佛對妻子的自殺、兒子的性反常表示不理解。
《冠軍早餐》中有許多作者自畫的插圖。因為馮內古特是從一個外星人的視角來敘述故事,那么他就必須向讀者介紹地球上的許多事物。馮內古特在《冠軍早餐》小說中畫了小雞,母牛,漢堡包,假日旅店和他的“拉便便”的器官。《冠軍早餐》全書一共有121幅插圖。馮內古特用自畫的插圖來代替語言敘事,強調了當代語言功能逐漸退化的趨勢。
在美國後現代大眾文化與消費文化的時代,文字書籍等傳統文化媒介,已經被充斥於各種大眾媒體中,並被令人眼花繚亂的圖片所代替,人類所需要做的只是被動地去享受感官刺激,成為不會思考的行屍走肉。許多讀者和評論家都不滿《冠軍早餐》書中幼稚低俗的插圖,但是馮內古特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玩弄拼貼和語言遊戲。
通過描繪所謂的“路邊的垃圾”,馮內古特用一種極為坦率的方式,描述了許多具備美國特徵的事物——滑雪道旁的標語,槍枝,電椅,炸彈。他同時也描繪了一幅令人失望的被污染的現代工業美國的圖景。似乎該小說中的每個事物,都被貼上了某種標籤:人們穿著印有口號的T恤,紐扣上印著大花臉,印著公司字母名稱的貨車呼嘯而過,路面被一些諸如“參觀奇蹟洞穴”或手寫的“黑人免進”的牌子破壞。甚至該小說的題目都來自於早餐廣告。“馮內古特看到的是一個飛快發展的國家,它的動力來自於非道德的企業發展,它的社會消費文化,這些都變得無價值,甚至是非常有害。”
《冠軍早餐》中,“語言描述的嘗試已經失敗。粗糙的圖表代替了語言,表達了一種文化的貧瘠,這種‘文化’只能通過‘拉便便的通道’、‘內褲’、‘漢堡包’來表現了”。
大眾文化與普通民眾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繫,也是精英文化所不具備的優勢,然而大眾文化在美國文化的大環境下逐漸從通俗走向低俗,這使得作家深感不安。馮內古特在《冠軍早餐》中,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迎合大眾口味的色情文化。該小說中,馮內古特筆下的小人物,科幻小說家基爾戈·屈魯特的作品,就被當做色情讀物推銷,或者被用做色情雜誌的文字填塞物。所以,出席藝術節活動時,他只得去色情書店購買自己的小說。作者明顯地在此揶揄了那些為提高銷售量而不擇手段的出版商。
作者在該小說中,漫不經心地列出所有男性角色隱私器官的大小,和女性角色隱私部位的大小。該小說中的一些其他的色情細節,包括作者自繪的“拉便便通道”,女性的內褲等等,這些被認為是低俗藝術的元素,挑戰了傳統藝術神聖的價值體系。當“張開大口的河狸是一幅不雅的女人的照片”時,實際上作者在有意識地使用最平實、最客觀的語言,就像一個社會科學家一樣,記錄著成千上萬的美國人沉溺於色情文化中不能自拔。他所關心的是:人類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下已經非人化到何種地步。
當讀者在看這種色情圖片時,讀者所看到的不過是所有人類生命開始的地方,“這就是嬰兒出生的地方”。色情文化毀滅了人類靈魂中最美麗的部分,使得人類變成了機器人,而這最美麗的部分,被馮內古特重新挖掘出來。
通過卡拉比基安的畫,也表達了美國消費文化與大眾文化雖然從傳統意義上說是貧瘠的,但仍然具有相當的可塑性。從馮內古特的敘述中,可以看到美國消費文化與大眾文化泛濫的另一側面,就是美國文化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全球性以及帶有霸權性和文化入侵的性質。但是無論如何,從該小說中,可以看到作者對於被批判的後現代主義文化依舊深切關懷,依舊相信這種無深度的文化仍然有它積極向上的一面。
該小說中作者的另一個自我——科幻作家基爾戈·屈魯特寫了一本《現在可以被告知了》的小說。他告訴讀者:讀這本書的人是唯一的人類;其他的人都是機器人。基爾戈·屈魯特認為自己已經死了,對世界喪失了信心,也放棄了自己作為作家的文化藝術使命。德威恩·胡佛讀了這本書之後,把它當作信條,認為機器人既不能思考也沒有感覺,因此殘忍地發起了一場襲擊。極度絕望中的胡佛希望從藝術中拯救自己,雖然結果是一場悲劇,但是從中可以看到:藝術家是可以通過文化藝術將健康的觀念傳達給大眾的。當然,基爾戈·屈魯特也看到了這一點,他終於明白自己還活著,還可以去影響他的讀者,甚至是使他們獲得新生。
馮內古特的文學不是荒誕的文學、遊戲的文學,在他的看似不經意的嬉笑怒罵中,可以看到他對人類充滿了希望,對文化充滿了關懷,當然,隨著文化藝術的進步,馮內古特運用小敘事來表達的文化關懷已經與傳統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文化關懷拉開了一段距離,它是一種全新的後現代主義的文化關懷。在美國大眾文化、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共謀的背景下,馮內古特批判了美國大眾文化與消費文化的泛濫與低俗化傾向,同時也表達了後現代主義文化的無限可能性。現代的人類生存狀態已經超越了傳統的二元對立而走向多元化,後現代主義文化也將走向多元化與全球化。後現代主義文化不再像現代主義文化那樣一味追求精英化,成為象牙塔中的文學與文化,它們關注更多的是一些能夠改善人類生存與精神狀態的日常的、個人的藝術行為,關於這些內容的敘述只有小敘事才能擔當,另外傳統的藝術表現方式已經無力再現這具有流動性、多元性以及相互滲透性的現實了,也許只有小敘事才能從那瞬間的真實中來窺探外部世界的變幻莫測。馮內古特在《冠軍早餐》中表達文化關懷的手段和內容都是嶄新的,充分展現了他作為一位後現代人文主義藝術家應該具有的對文化藝術的深切關懷。
藝術特色
無深度語境
《冠軍早餐》全文充塞著陳述語氣,馮內古特那突如其來的幾聲“聽著”,卻總能打破陳述語氣所營造的漠然氣氛。短暫的命令式的語氣,使讀者不時跳出小說的世界,去和作者一起觀望和診斷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候症。馮內古特用他微弱的聲音,展示著無深度語境下個人情感的不可磨滅性,和其影響力的不容忽視性。
《冠軍早餐》中的鏡子、鏡面牆、糖溪、漏子、墨鏡等意象,起到了展示後現代無深度感的作用。人們很難看到,墨鏡背後的那雙眼睛,帶有怎樣的感情色彩, 就像人們無法看到玻璃幕牆裡面的世界一樣。因此,具有反射功能的物體和意象,在後現代文化中,意味著意義的複製和深度的缺失。
在《冠軍早餐》小說中,無論是溢滿水的糖溪、反光的汽車玻璃、旅館裡的鏡子牆、汽車後視鏡、還是帶珠母手柄的鏡子,以及任何被屈魯特稱之為“漏子”的東西,都給人一種複製現實的感覺。
《冠軍早餐》文本中的無深度意象,向讀者發出一種逼視,讓讀者其認識到,在作者無深度性描寫的環境的的同時, 讀者不由自主地,想要跳出眼前的物像世界,站到這一世界之外,去觀察和尋找無深度背後的真相,追求看似膚淺的文本的意義,就像厭倦了枯燥的商業文化的德威恩一樣,動身去尋求“一個全新的人生觀”和自由意志。
其實, 馮內古特在用一系列意象展示後現代社會無深度感的同時,又主動把一扇通向深度的大門呈現在讀者面前。那就是藝術的大門。《冠軍早餐》小說中,反覆提及的建築只有一幢,那就是兩個主人公——屈魯特和德威恩共同的目的地:密爾德麗特·巴里藝術中心。而就是這幢能讓讀者留下較清晰印象的大樓,卻不具備後現代風格,因為它的外牆是透明的,到了晚上“裡面發出燈光來照明,看上去像個滿月”,而不是讓人無法透過這道外牆,看到裡面的世界。這外牆既不複製現實,也不隱藏深度,而是以開放迷人的姿態去迎接大眾,任其走近並發掘內部的秘密。
馮內古特似乎在這裡暗示讀者:即使現實中的一切都變得枯燥無味,藝術都始終會像滿月一樣耀眼迷人、魅力永恆,值得所有人去追求和探索。他試圖用代表藝術的“滿月”,去喚醒商業文化下大眾那早已麻木的知覺,和早已墮落的品味。
作者在展示無深度文化氛圍,揭露其弊端的同時,呈現給大眾一扇迷人而又未經開啟的藝術大門,用門內忽隱忽現的深度,吸引讀者向藝術靠近,遠離無深度的文化環境。因為他相信當整個社會都被物慾層層包裹時,只有大眾的共同甦醒,才能夠使藝術擺脫無深度文化環境的影響。
拼貼手法
《冠軍早餐》所運用的拼貼形式主要有兩種:插圖式的拼貼和文字式的拼貼。該小說中共有121幅圖畫式的拼貼。馮內古特在書中畫了許多食物,諸如,蘋果、炸雞、路標、箭頭、羊、牛、河狸、響尾蛇、衣服、信箱、電椅、卡車、墓碑、內褲等種類繁多的插圖。在文本中的第九章中,作者在給出旅館標誌的圖片之後附上了綿羊羔的圖片,兩者沒有任何的時空聯繫,只是隨意地在寫作文本時插入的圖畫而已,僅僅是在表現該小說形式的不連貫。除了這些插圖,還有一些符號,如數學符號“∞”(表示一切的含義),公式“E=Mc2”等等。這些插圖彼此沒有任何聯繫,沒有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因此也不表現整體性。
該小說的敘述者,是在向其他星球的人講述地球上發生的事,所以敘述者事無巨細地在向敘述接受者講述各種事物,而且對於一些事物、概念作者還附上簡單的圖畫以使敘述接受者易於理解。這些繪畫正是對其晦澀難懂意義不確定的後現代小說形象的解釋。同時反映出他在探索新的藝術形式的努力。馮內古特用圖畫,而不是文字的這種敘事方式,強調了一種語言功能逐步退化的趨勢。馮內古特運用圖畫拼貼的形式,想要說明這只是該小說文本,不是對現實的模仿,揭示了小說的虛構本質。
文字式拼貼:文字式拼貼形式,在《冠軍早餐》文本中出現了16處。在該小說的序言中,“按程式‘我’在五十歲,要用一支粗頭鉛筆畫納粹法西斯旗、其他等等東西”。而“這部書是我送給自己的五十歲生日禮物”。另外,書中所插入的某些拼貼畫和文字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比如,當作者提到1942,也就是美國大陸被發現的年份時,說“這是他們的大陸被人類發現的年份(1942)。這個年份不過是海盜開始欺騙、搶劫和殺戮他們(1942 年之前生活在那裡的人類)的那一年份”。這段話尖銳地諷刺了美國祖先的海盜行為。
此外,馮內古特還採用了對文字進行大寫、加粗、斜體、印刷體與手寫體相結合的方式,使文本呈現出多變的形態。
《冠軍早餐》中有許多不同的字型包括粗體:“你應該是美國的總統。”,“生活的目的是什麼?”;斜體:“他們問他電影是否真的淫穢”;“他們是真的”;大寫:“內有張開大口的河狸。”,“要求幫助的呼聲”,“再見,藍色星期天”印刷排版的任意拼貼:例如每行之前帶一個箭頭等等,頻繁地出現在該小說之中。
這種拼貼的特徵,是所有的碎片被放在一起,為了展現一種特別的文化景觀——“垃圾美學”。通過使用這種反傳統的技巧,馮內古特要強調的是這是文本,是由語言甚至是符號組成的事物,不是對現實的複製。正如馮內古特在《冠軍早餐》文中所說,“字詞變成了音符。句子變成了旋律。它們已經不能成為意義的載體,因為沒有人會在意詞語的意義了”。在這裡,語言失去了意義,它甚至被聲音或這種音符所代替了。這種碎片藝術作品不僅給小說家帶來無限想像空間,否定了現實世界的確定性,而且還打破了傳統線性敘述模式,使主動地參與到作品中來。
同樣,《冠軍早餐》小說中還穿插著虛幻小說,整部小說對科幻小說家屈魯特的14部小說進行了介紹,並對環境污染、破壞,虐待動物,壟斷資本主義等方面對美國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些科幻小說的內容,與冠軍早餐》整部小說大故事情節沒有任何聯繫,只是由作者隨意地插入到小說的整體結構中的,有的甚至還是屈魯特現場編撰的,馮內古特之所以這么創作,是要強調這只是個作者創作的小說文本,是由語言符號構成的,不是對現實世界的複製,因為現實中存在的世界也是支離破碎的、斷斷續續的。
馮內古特在《冠軍早餐》文本中,運用拼貼手法,給讀者呈現了一個支離破碎的世界,否定了現實世界的確定性,揭示出人們就是生活在一個處處都是凌亂不堪的生存環境中。
詞語意象
“冠軍早餐”一詞,是某某麵粉公司的商標,用於一種穀類早餐食品。使用該詞作《冠軍早餐》小說的書名,並無意表示與通用麵粉公司有什麼關係。該小說中的酒吧女郎,給每一位賓客端來酒或者飲料時,她都會說一句“冠軍早餐”。說明食用、享用這類食品和飲品的來賓,可以稱之為“冠軍”。但“冠軍”這個稱呼是在地球上所有物種都滅絕,所有資源都匱乏的基礎上得來的。地球最後只剩下密密麻麻的人類,以及嚴重污染後的空殼。“早餐”也意味著人類只是關注物質,並且只看“早飯”,即當下的利益,不管是否有午飯及晚飯吃。這樣下去,人類就會走向滅亡。
作品評價
《冠軍早餐》,批判了美國大眾文化的商業化,表達了對於美國後現代文化發展的憂慮。
——蘇新連(中國礦業大學外文學院教授)
《冠軍早餐》小說,是消解霸權話語、衝破思想束縛的作品。該作品以“文化垃圾展示垃圾文化”,揭露了文化工業浸染下,文化和人的異化以及自由意志的缺失,表達了深刻的後現代人文關懷。
——蔡斌(河海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作者簡介
庫特·馮內古特(又譯:庫特·馮內果,Kurt Vonnegut,1922—2007),美國作家。出生在美國的猶太人,1940年考取康奈爾大學,主修化學。1944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志願參軍,遠赴歐洲戰場。1945年遭德軍俘虜,被囚禁在德勒斯登戰俘營。戰後,馮內古特在芝加哥大學獲得人類學碩士學位,後在哈佛大學任教。
作品有:《
貓的搖籃》、《
第五號屠宰場》、《冠軍早餐》、《上帝保佑你,羅瓦特先生》、《時震》、《蘭鬍子》、《囚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