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翡翠(學名:Todirhamphus australasia):共有5個亞種。體長21厘米,雄鳥體重28-58克, 雌鳥體重39-55克。雌雄同形。成鳥頭頂有桔紅色帽子罩到眼眉處。眼先是淺黃色或橙色。胸部白色,下體棕黃色;腰部藍綠色;尾端亮藍色;雙翼是綠色;尾為藍綠色;兩翼的翼角下有一小塊黑綠色斑,下面是紅色的翅膀。虹膜為褐色,周圍有小羽毛形成一個環。腿是黑色。幼鳥類似於成年雌鳥。但胸部的羽毛都鑲著黑色。嘴是蒼白色的。
生活於林地環境,從海平面到海拔700米。住在森林邊緣、季風林、樹木繁茂的地區、人工林、種植園、村莊或農場附近的樹蔭處。常單獨活動,一般多停息在河邊樹樁和岩石上,有時也在臨近河邊小樹的低枝上停息。主要食物是昆蟲和無脊椎動物,如蟋蟀、蜘蛛、蠍子、和蝸牛。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和東帝汶。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冠翡翠體長21厘米,雄鳥體重28-58克, 雌鳥體重39-55克。雌雄同形。成鳥頭頂有桔紅色帽子罩到眼眉處。眼先是淺黃色或橙色。該物種的臉頰蓋著一道黑色面罩直達頸部。下頦白色。喉嚨,頸部兩側及其他部分淺橙色。頸上部肉桂橙色;背部和肩胛骨油綠色;胸部白色,下體棕黃色;腰部藍綠色;尾端亮藍色;雙翼是綠色;尾為藍綠色;兩翼的翼角下有一小塊黑綠色斑,下面是紅色的翅膀。上頜骨棕黑色,下頜骨淡黃色並有黑羽緣。虹膜為褐色,周圍有小羽毛形成一個環。腿是黑色。幼鳥類似於成年雌鳥。但胸部的羽毛都鑲著黑色。嘴是蒼白色的。
嘴粗長似鑿,基部較寬,嘴峰直,峰脊圓,兩側無鼻溝;翼圓,第1片初級飛羽與第7片初級飛羽等長或稍短,第2、3、4片幾近等長;初級飛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圓形。
棲息環境
冠翡翠生活於林地環境,從海平面到海拔700米。住在森林邊緣、季風林、樹木繁茂的地區、人工林、種植園、村莊或農場附近的樹蔭處。它們似乎特別喜歡有茂密的樹木枝葉作為棲息場所。
生活習性
常單獨活動,一般多停息在河邊樹樁和岩石上,有時也在臨近河邊小樹的低枝上停息。經常長時間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水面,一見水中魚蝦,立即以極為迅速而兇猛的姿勢扎入水中用嘴捕取。有時亦鼓動兩翼懸浮於空中,低頭注視著水面,見有食物即刻直扎入水中,很快捕獲而去。通常將獵物帶回棲息地,在樹枝上或石頭上摔打,待魚死後,再整條吞食。有時也沿水面低空直線飛行,飛行速度甚快,常邊飛邊叫。
主要食物是無脊椎動物,如蟋蟀、蜘蛛、蠍子、和蝸牛。它也吃小型脊椎動物,如小魚,小蛇和蜥蜴。
冠翡翠能發出快速的顫音:“' ch'w'hee - ch'w'hee ”持續5至12秒。它們還常有噪音。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和東帝汶。
繁殖方式
1年繁殖1窩,營巢於土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壩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每年5月和6月產卵。有些也在樹幹上鑽洞穴為巢。卵近圓形,純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約29.4×26.2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19-21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撫育23-30天即可離巢飛翔。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分 布 | |
1. | 冠翡翠指名亞種 | Todirhamphus australasia australasia | 小巽他群島(龍目島、松巴韋塔和東帝汶) |
2. | 冠翡翠達馬爾亞種 | Todirhamphus australasia dammerianus | 小巽他群島東部(達馬爾和巴巴爾 ) |
3. | 冠翡翠內陸亞種 | Todirhamphus australasia interpositus | 小巽他群島東部(Leti and Moa) |
4. | 冠翡翠塔寧巴爾亞種 | Todirhamphus australasia odites | 塔寧巴爾群島 |
5. | 冠翡翠羅芒島亞種 | Todirhamphus australasia tringorum | 小巽他群島東部的羅芒島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很廣,但很零散,而且通常不常見,由於所在棲息的森林發生變化,人類的開發和棲息地喪失,在其範圍內監控,已查明該物種的數量正在發生下降。經生態研究,其物種生存已存在近危狀態。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