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突起是2009年公布的古生物學名詞。
中文名稱 | 冠狀突起 |
英文名稱 | crest |
定 義 | 近弧形的脊狀突起。 |
套用學科 | 古生物學(一級學科),古無脊椎動物學(二級學科),節肢動物門(三級學科)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冠狀突起
- 外文名:crest
- 所屬學科:古生物學
- 公布年度:2009年
冠狀突起是2009年公布的古生物學名詞。
中文名稱 | 冠狀突起 |
英文名稱 | crest |
定 義 | 近弧形的脊狀突起。 |
套用學科 | 古生物學(一級學科),古無脊椎動物學(二級學科),節肢動物門(三級學科) |
冠狀突起 冠狀突起是2009年公布的古生物學名詞。定義 近弧形的脊狀突起。出處 《古生物學名詞》。
冠狀病毒科是呈球形、上有突起、狀似皇冠的病毒,統稱為冠狀病毒科。本科病毒直徑75~160納米,中央是不同密度的無定形物質,外有脂質包膜,膜上排列間隔較寬的突起,其形狀隨不同病毒可呈現為圓端花瓣形、圓錐形、T 形等。病毒基因組為連續線型單鏈 RNA,分子量通常為(5.5~6.1)×106。病毒介紹 在電子...
出於通俗易懂的考慮,媒體經常把MERS稱為新SARS,但事實上,雖然這兩種病毒同屬於冠狀病毒,但它們在基因上具有明確的差異,而且感染人體時使用不同的受體。產生背景 人體內的冠狀病毒最早於1960年代在英國被分離出來,病毒因其表面皇冠狀的突起物而得名。它可能與人、豬、貓、狗、鼠和雞的呼吸系統感染相關。2003年...
兒童的冠狀病毒感染並不常見。歷史記錄 1937年,冠狀病毒(Coronaviruses)首先從雞身上分離出來。1965年,分離出第一株人的冠狀病毒。由於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觀察到其外膜上有明顯的棒狀粒子突起,使其形態看上去像中世紀歐洲帝王的皇冠,因此命名為“冠狀病毒”。1975年,國家病毒命名委員會正式命名了冠狀病毒科。根據...
冠突 下頜骨的下頜支末端有兩個突起,前方的稱冠突 (coronoid process),為顳肌附著處,後方的稱髁突,兩突之間的凹陷為下頜切跡。下頜骨為面顱骨最大者,分一體兩支,下頜體與兩側下頜支。下頜支末端有兩個突起,前方的稱冠突,為顳肌附著處,後方的成髁突,兩突之間的凹陷為下頜切跡。
鳥形飾為西周時期的玉器,長6.2、寬4厘米,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鳥首有冠狀突起,沿頸部向後舒展,末端向上翻卷。尾分兩支,長尾向後伸展末端翹起,短尾向前彎卷直抵下腹。圓眼、鉤喙、寬尖翅、粗短足,形態古拙,立體感強。在喙、冠末和短尾羽三個彎卷處鑽三個透孔,胸部轉角處也有一個穿孔,這四個...
刺突糖蛋白(spike glycoprotein )簡稱S蛋白,位於新冠病毒最外層,像一個個突起的“皇冠”。成果報導 台北時間2020年2月21日凌晨,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再次發文,報導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這...
其性別的特徵可表現於他們頭部的冠狀突起。雌性有較短的,看上去更寬的突起,通常都很平直,沒有多少的曲折。有時尖端的突起不是一個平坦的邊緣,而是在中間點,造成一種平微妙的“五”形狀;雄性的突起更長,更薄,並有很多曲折也就更複雜,他們附屬物的頂端,有一個明顯的“”形,及雙點。生活習性 和其他...
它們中有一些頭上平平的,沒有什麼特別的裝飾,但有一些則長著冠狀的突起。人們把這種形狀不同的突起叫頂飾。它是由頭上的鼻骨或額骨形成的,從鼻孔進入的空氣要這個頂飾里繞一個圈子,再進入氣管和肺部,所以鴨嘴龍的區別主要在頂飾上。我們把鴨嘴龍按有無頂飾分布成兩個亞科,沒有頂飾的叫巨龍亞科,具有不同頂...
假性濕疣是指發生於男女性外生殖器部位易與尖銳濕疣混淆的一組皮膚黏膜的病變。這組病變主要包括陰莖珍珠狀丘疹、系帶旁丘疹和絨毛狀小陰唇。陰莖珍珠狀丘疹 疾病介紹 陰莖珍珠狀丘疹,又稱為珍珠狀陰莖丘疹、陰莖多毛樣乳頭瘤、冠狀溝或龜頭丘疹,也有稱之為毛狀陰莖或多乳頭狀陰莖。目前多認為陰莖珍珠狀丘疹是一種...
寬卵形冠女星介是產於湖北省宜昌市當陽市金家大廟至跑馬崗的早白堊世(K₁)的化石。特性描述 殼體寬卵圓形,最高處在前中部。前背緣彎曲強,後背緣直向後傾斜;腹緣微彎;前、後緣鈍圓,但前緣較寬。左殼大於右殼。冠狀突起伸出在右殼的前端偏下方。背視呈狹的、不規則的菱形,最寬在後部,兩側近直的向...
子囊球形至近球形,14-18μm;子囊孢子雙凸鏡形,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赤道部分色淡,冠狀凸起不明顯,在掃描電鏡下可見二條明顯具褶的冠狀突起,兩側尚有二條不甚明顯的突起,壁光滑,4-4.5μm×3-3.5μm。分生孢子頭短柱形 75-100μm×25-50μm;分生孢梗莖(10-)30-200( -300)μm×2.4-4μ...
在烏爾禾挖掘出的翼龍化石除具在翼龍類共同特點以外,頭骨後上方具有冠狀突起,顎骨向前伸出,牙齒開始退化,後肢骨只剩下4指,幾乎無尾 ,展開的翼間距離約3米,是一種中等大小的翼龍。據研究 ,準噶爾翼龍生活在距今約9千萬年到1億年之間,它的祖先可能是侏羅紀的喙嘴龍,它又是晚白堊世無齒翼龍的先驅。它的...
半圓形冠女星介是產於湖北省荊門市京山縣羅店鎮賈店何家坡的早白堊世(K₁)的化石。特性描述 殼體近半圓形,最大高度位於殼體中部。背緣拱起平緩;腹緣近直,中部微內凹;前緣窄圓;後緣寬圓。兩殼瓣近等大,疊覆不明顯,但右殼前端下半部超出左殼,形成冠狀突起。背視扁卵形,最大寬度在殼體中部靠後,...
頭前具冠狀突起。體部骨環每節具6突起或小刺。頭側亦具同樣的突起或小刺。鰓蓋骨有凸棱。鰓孔小。背鰭中大,位於軀幹及尾部間。臀鰭小。胸鰭短而寬。無腹鰭。無尾鰭,尾端能捲曲。雄性尾部腹面具育兒囊。分布 海龍科魚類廣泛分布乾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各海域及鹹淡水域,個別種類生活於淡水河川中。神秘龍骨 ...
三角形冠女星介是產於湖北省荊門市京山縣羅店鎮賈店何家坡的早白堊世(K₁)的化石。特性描述 殼體近三角形,最大高度在殼體中部。背緣拱,呈角狀彎曲;腹緣近直,中部微內凹;兩端近等高,均寬圓。左殼大,沿前背緣疊覆明顯,但右殼前端超出左殼,並形成冠狀突起。背視近長卵形,最大寬度在殼體中部靠後...
在烏爾禾挖掘出的翼龍化石除具在翼龍類共同特點以外,頭骨後上方具有冠狀突起,顎骨向前伸出,牙齒開始退化,後肢骨只剩下4指,幾乎無尾 ,展開的翼間距離約3米,是一種中等大小的翼龍。據研究 ,準噶爾翼龍生活在距今約9千萬年到1億年之間,它的祖先可能是侏羅紀的喙嘴龍,它又是晚白堊世無齒翼龍的先驅。它的...
鴨嘴龍類一般分為頭上無突起冠狀頂飾的鴨嘴龍科和帶有中空骨冠的蘭氏龍科兩大族群。它們當中既有“光頭”的,也有“戴帽”的,多以四肢行走,視力較好。儘管身無禦敵武器,但遠遠就能看清敵友,它們在白堊紀早期結束時開始出現在大地上,到了白堊紀晚期在北半球非常繁盛。一般認為鴨嘴龍類大都過著哺乳子女的群居生活...
膨脹冠女星介(比較種)是發現於安徽省宣城市晏公橋的晚白堊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殼體長,長1.05mm,高0.50mm,側視近橢圓形。背緣微外拱,腹緣中部微內凹。最大高度位於殼體中部。前、後端近等高,前端中下部有冠狀突起,後端寬圓。殼體凸度大,後部最寬。殼面飾網紋。保存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
絨毛狀乳頭狀瘤 絨毛狀乳頭狀瘤在冠狀溝邊緣有粟粒樣腫物,呈粉紅色乳頭狀突起,排列成行。陰莖勃起時突起尤為明顯,較硬。平時無疼痛等不適,但在性生活時可損傷女方陰道黏膜。治療需作手術局部切除。
辨認要決:頭頂上巨大的冠狀突起 種類:翼龍類 簡介 巴西研究人員18日宣布,他們新發現了一種翼龍的化石,為深入了解翼龍的捕食習性提供了重要信息。巴西里約熱內盧國家博物館凱爾納等人在將於19日正式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介紹說,他們對巴西東北部出土的翼龍化石進行的分析顯示,這是一種此前不為人知的...
頭頂裊煙般的冠狀突起,小耳、小鼻和小口的表現與變形的大眼形成對比。寬闊雙肩的粗大軀體上接有短手短腳,頸部和胸部貼有帶突起的隆帶,方佛頸飾和胸飾。作品採用磨消繩文手法(surikesijyomonsyuhou),在後頭部、肩部和軀體上配有雲狀圖案以提高裝飾效果。部分冠狀突起上保留有赤彩,故推測原本曾整面塗紅。本...
洪湖冠女星介是發現於湖北江漢盆地洪湖的晚白堊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腎形,凸起度較強。背緣微拱;腹緣在中前部內凹。前緣圓;後緣向下斜圓。左殼大,沿前背、後腹緣疊覆右殼。右殼在前下方具冠狀突起,殼喙清楚。背視長卵形,後端比前端圓。殼面飾有細網紋。中前背部壓縮呈寬淺的凹陷區。保存單位 中國...
下頜頭與顳骨下頜窩組成顳下頜關節(圖2)。圖2下頜骨 1、下頜骨冠狀突 2、下頜孔3、頦孔4、下頜支 5、下頜髁狀突 舌骨舌骨是獨立小骨,呈“U”形,橫位於頸前的舌與喉之間。舌骨分為體與成對的大角和小角。舌骨中央部即體,向後上伸出大角;小角附著於體與大角交界處上方,小角與莖突之間有莖突舌骨 ...
珍珠刺是一種在陰莖的冠狀溝處環繞龜頭出現的淡紅色小丘疹。常發生在青年和成年人,一般以20-40歲多見。10%的正常人會有,多見於包皮過長的和有手淫習慣的青年人。屬於生理性異常,不屬性病範疇。可能與包皮過長,包皮垢較多,造成慢性炎性刺激有關。一般無自覺症狀,常在洗澡或不潔性交後突然發現,易被誤診為...
然而,這種複雜的原始模式在絕大多數脊椎動物中被簡化到不同程度,因為骨骼完全融合或消失。在硬骨魚類中,只剩下自然的,關節的和有角度的骨骼,而在生活的兩棲動物中,這種自願只伴有關節前,而在蠑螈中,其中一種是冠狀的。爬行動物的下顎只有一個冠狀突起和脾臟,但保留除了關節前和骨膜外的所有其他原始骨骼。雖...
平行冠女星介(比較種)是發現於安徽省滁州市的晚白堊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殼體中等大小,長1.12mm,高0.52mm,側視近長橢圓形。背緣均勻外拱,腹緣近直。前、後端近等圓。左殼大於右殼,沿後背及腹緣疊復明顯,前背緣疊復不詳。右殼前緣中部有一小冠狀突起。最大高度位於殼體中部略偏前方。背視擠壓變形較...
宜賓假偉星女星介是發現於四川宜賓市象鼻場—明威的晚白堊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殼體中等大小,側視近菱形。背緣穹彎,腹緣微內凹;前緣切圓,上部斜切、下端方圓,後端方圓。後背角明顯。左殼略大於右殼,並突出呈冠狀突起。殼體背視近卵圓形,中部最寬,兩端略尖。保存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腹緣近直。前背角鈍,其下有一上寬下窄的淺凹槽。前端寬圓,後端圓。左殼稍大,沿右殼腹緣,前背緣微疊復。成年個體右殼前緣中部有小冠狀突起。最大高度位於殼前近三分之一處。背視紡錘形,鉸合線中後部呈現凹槽,凸度中等,最大寬度在殼體中部。殼面光滑。化石產地 該化石產地為宣城市晏公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