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再見了,親人
- 作者:魏巍
- 選自:《誰是最可愛的人》
- 主題:軍民情誼
- 文學體裁:敘事抒情散文
作者介紹,原文,詞語解釋,課文教學,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作者介紹
魏巍(1920年3月6日~2008年8月24日),原名魏鴻傑,筆名紅楊樹 ,河南鄭州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當代詩人、散文作家、小說家。1942年創作的長詩《黎明的風景》因成功地表現了抗日鬥爭的生活而獲晉察冀邊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頒發的“魯迅文藝獎金”。 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刊登《誰是最可愛的人》在全國引起了廣泛影響。1978年,創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說《東方》,於1983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1952年與白艾共同創作出版了中篇小說《長空怒風》後,1956年又與錢小惠合作寫出了電影小說《紅色的風暴》。2008年8月24 日,魏巍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8歲。
原文
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為了幫我們洗補衣服,您已經幾夜沒合眼了。您這么大年紀,能支撐得住嗎?快回家休息吧!為什麼搖頭呢?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朝鮮阿媽妮忘懷?不,永遠不會。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記得五次戰役的時候,由於敵機的封鎖,造成了暫時的供應困難。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當時許多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在您的幫助下,我們打勝了那次阻擊戰。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們還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您家裡休養,敵機來了,您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當您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乾眼淚,再給我們唱個《搗米謠》吧!怎么?心裡難過,唱不出來?你一向是個剛強的孩子啊!那一回,偵察員老王到敵占區去偵察,被敵人抓住了,關在一座小房子裡,有一個班的鬼子看守著。你媽媽知道了,帶著你混進敵占區,偷偷地靠近了關著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媽媽故意跟哨兵爭吵,引出那個班的敵人。你乘機鑽進屋裡,解開老王身上的繩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媽媽。第二天傳來噩耗,你媽媽拉響手榴彈跟敵人同歸於盡了。同志們傷心地痛哭起來,你卻把腳一跺,嘴角抽動著,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小金花,你是多么剛強呀!可是今天,跟志願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呢?
大嫂,請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這樣崎嶇,您架著雙拐,已經送了幾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們只要想起您的雙拐,也永遠不會忘懷您對我們的深情厚誼。我們清楚地記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達萊花開滿山野的時候,您知道我們缺少蔬菜,就挎著籃子上山挖野菜。後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陣地去挖。不料敵人的一顆炮彈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傷好以後,您只能靠著雙拐走路了。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嗎?
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列車呀,請慢一點兒開,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詞語解釋
戰役:在一定方向和一定時間內進行的一系列戰鬥。
打糕:朝鮮人民喜愛的一種食品,由糯米等做成。
硝煙:炸藥爆炸後產生的煙霧。也指戰爭
阿媽妮:朝鮮語,相當於中國的“媽媽、姨媽”
阻擊戰:以防禦手段阻止敵人的戰鬥。
同歸於盡:指一同走向死亡或毀滅。
噩耗:指親近或敬愛的人死亡的訊息。
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時及時給予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鼓勵。
課文教學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20個生字,其中會寫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戰役、封鎖、暫時、硝煙、情誼、忘懷、噩耗、剛強、大嫂、籃子、雪中送炭、同歸於盡、深情厚誼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使自己感動的詞句。
3.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4.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5.朗讀前三自然段,想想在表達上有什麼共同點。
6.課後小練筆:從文中挑選一件志願軍為朝鮮人民所做的事,展開想像,再寫下來。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想一想:課文寫到了哪些“親人”?從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們是“親人”?
教學難點:
理解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開展讀書活動,了解志願軍抗美援朝,英勇犧牲的戰鬥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激發興趣
1.每個同學都在愛的海洋里成長,最關心你、與你最親的人是誰?他們是怎樣關心愛護你的?
這些有血緣關係、關係親密、給了你無限幫助的人,我們都稱之為“親人”。
2.我們中國人民與鄰國的朝鮮人民跨越國界,並無血緣關係,可是當年,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卻把朝鮮人民稱為至親至愛的親人,分別時情真意切地說“再見了,親人”,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一起學習魏巍寫的《再見了,親人》。(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學生簡介時代背景,教師作適當補充。
二、初讀感知大意
1.提出初讀要求:
(1)請大家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詞及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思考:課文中“親人”指誰,想想他們的哪些事感動了你?
2.學生初讀課文,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3.反饋、交流.
(1)教師抽讀生詞,強調“妮”(nī)、“誼(yì)”、“耗”(hào)等生字讀音,注意“噩”、 “嫂”的寫法。
(2)學生匯報:課文中的“親人”有——朝鮮阿媽妮、小金花、大嫂
用課文的語句說出她們為志願軍戰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阿媽妮:洗補衣服 送打糕 救傷員
小金花:與媽媽一起救老王,並失去媽媽
大 嫂:挖野菜
三、品讀感悟親情
1.是什麼使不是親人的兩國人卻比親人還親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習最使你感動的小故事,劃出讓你特別感動的內容,抓住詞句說說體會,並把自己的體會用朗讀表達出來。
2.學生交流,抓重點詞句感情親情:
(一)“志願軍與大娘”之情:
(1)句子:記得五次戰役的時候,由於敵機的封鎖,……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導學生抓住“帶著”、“頂著”、“冒著”、“穿過”等詞語,想像當時這樣做的危險和艱難,從而體會大娘為志願軍不顧生命危險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這個成語來體會,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語的含義,接著聯繫句子具體談談這個成語“雪”、“炭”分別指什麼,最後想像“雪”——志願軍當時的困境及困境會給他們帶來的後果,從而進一步體會大娘想志願軍所想,急志願軍所急,為他們而將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質。
C.感情朗讀:朝鮮大娘願意為志願軍付出生命,給了志願軍及時的幫助,她把志願軍看成比自己還要重要的人,能不算“親人”嗎?讀出你的感動吧!
(2)句子:我們還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您家裡休養……您為了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
A.引導學生抓住“唯一”、“丟”、“背”等詞來體會,先理解“唯一”的意思,再談談“唯一的親人”對大娘意味著什麼,接著體會大娘這一“丟”丟下的是什麼,“背”起的又是什麼,從而理解大娘對志願軍的感情勝過親人。
B.感情朗讀:朝鮮大娘為救志願軍不顧最親最愛的小孫孫,這能不算“親人”嗎?
[這兩句教學不一定按以上順序,根據學情而定。學生還可能談到大娘洗補衣服幾夜不眠、大娘八年來像慈母般地關心戰士們等情節讓人感動,老師都要予以肯定。]
(3)朗讀比較,體會反問句的表達效果:
師引:大娘為志願軍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難怪志願軍對大娘說一一
“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出示句子)
A.請學生改成陳述句。
B.比較兩句話,哪句更能體現志願軍戰士和朝鮮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讀:
師:在五次戰役的時候,是大娘帶著全村的婦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讀
師:在敵機來的時候,大娘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而丟下了自己的小孫孫,所以——生接讀
[設計理念:比較反問和陳述的語氣,指導朗讀反問句的語調,採取不同形式反覆有感情地朗讀這個反問句,體會反問句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
(二) “志願軍與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著媽媽,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剛強呀!可是今天,跟志願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
A.引導學生抓住“把腳一跺”、“嘴角抽動兩下”、“狠狠地說”等詞句體會小金花內心失去媽媽的悲痛。
B.感情朗讀,演讀。
C.“媽媽犧牲不落淚”,可“跟志願軍告別卻哭成淚人”,你感受到什麼?
D.再讀句子。
(2)朗讀體會反問句的表達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願軍與大嫂”之情:
(1)句子:我們清楚地記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傷好以後,您只能靠著雙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個“挖”來理解它們的不同背景,再想像這三個“挖”字背後,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從而理解大嫂不顧生命危險為戰士們挖野菜的可貴品質,感人至深。
B.感情朗讀
(2)朗讀體會反問句的表達效果(方法同上)。
3.朗讀體會惜別深情
(1)師引:志願軍就要同她們分別了,戰士們是怎樣抒發自己那依依惜別之情呢?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來讀一讀,想想怎樣讀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讀)
(2)評讀。(注意體會與大娘告別的不捨,對小金花的疼愛,對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讀1-3自然段,升華情感
(1)選擇自己體會最深的一個自然段朗讀,注意表達出志願軍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樂朗讀:
A.在這分別的日子,當我們想到大娘為我們洗補衣服幾夜沒合眼,想到大娘為給我們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時,我們再也忍不住了,動情地對大娘說――(配樂齊讀第一自然段)
B.當我們看到淚流滿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說要為媽媽報仇時的情景,禁不住對小金花說:――(配樂齊讀第二自然段)
C.當我們面對拄著雙拐,背著孩子,走過崎嶇的山路,送了我們幾十里的大嫂,想到她為了給我們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時,我們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對大嫂說――(配樂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讚頌親人
1.前來送行的人只有三個嗎?課文為什麼只寫這三個人呢?
2.這三個人代表著千千萬萬的朝鮮人民。光她們三個就為志願軍戰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當年的朝鮮人民為志願軍付出了多少代價,怎么不令人感動呢?說出你們的感動,說出心中的讚揚,最好能合適地選用反問句。
[設計意圖:情感噴涌時,讓學生適時地抒發,並嘗試用反問句來表達情感,既能讓學生抒發自己對朝鮮人民的讚美之情,又加強學生對反問句表達效果的認識。]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有感情地朗讀第1-3自然段
二、課內連結課外,仿寫段落
1.為了志願軍,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國籍,不顧惜自己的身體,不顧惜親人的生命。她們為什麼能為志願軍付出這樣高的代價呢?能結合課文內容談談嗎?
[設計意圖:通過再次讀課文,體會無數志願軍戰士也在朝鮮這片土地上灑下了鮮血,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用兩國人民的鮮血凝成的。]
2.你還知道哪些有關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故事?
3.讀《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片斷(節選志願軍戰士感人的故事),讀後談感想。
4.師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會說些什麼?請選擇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為角色,以她們的口吻,寫一個片斷,題目也是《再見了,親人》,同樣可以按“勸慰――敘事――抒情”的結構,用第二人稱來寫。
5.交流評析。(評析可重點引導學生從事例描寫是否感人,反問句運用是否恰當等方面展開)
三、學習最後三個自然段
1.戰士即將啟程,列車就要開動,兩國人民捧著一顆顆赤誠的心向最親最愛的人告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三個自然段,體會怎樣才能讀出這份感情。(學生個人練習朗讀)
2.指名朗讀,學生評讀。
(從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現的眷戀、依戀、留戀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車再停留片刻,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親人,也可以慰藉我們充滿離愁的心。)
3.創設情境引讀。
(1)師:戰士們登上了列車,望著這些可敬可愛的親人,望著這片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志願軍從心底里發出了喊聲――生: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2)師:列車開始啟動,緊緊拉著的手鬆開了,列車前行,親人向後退去。戰士們多想再看他們一眼呀!於是,他們只好請求隆隆前進的列車――生: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個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師:然而,列車飛快地向前駛去,親人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戰士們只好揮手,大聲呼喊著――生: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4)告別的情景感人至深,你就是志願軍戰士中的一位,讓我們一起深情地向朝鮮親人揮手告別――生齊讀4-6自然段。
四、小結
列車開走了,然而中朝兩國人民的心永遠連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說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之間結成的深厚友誼將永遠留在朝鮮人民子子孫孫的心中。”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2.推薦閱讀《誰是最可愛的人》。
教學反思
新課程、新理念正逐步走進校園,走進師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人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採用的是情感教學。啟發學生想像,在頭腦中再現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再見了,親人》字裡行間,始終洋溢著讚美、感激的情感,表現了“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這一國際主義精神的主題。如何憑藉本文的情感因素,對學生滲透情感教育呢?嘗試如下:
一、整體入手,感知情感
教學伊始,讓學生通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後,引出問題,使之感知情感。
1、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質疑:‘親人’指誰?是誰的‘親人’?志願軍為什麼稱朝鮮人民為親人?題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學生了解“親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類的朝鮮人民。志願軍所以稱她們為親人,是因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戰鬥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題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見中的“最後一次”,含有一種何日復相聚的惜別之情。從而使學生感知情感的傾向。
2、從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寫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讓學生知道文章通過“送打糕”、“救傷員”、“救偵察員”、“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來讚揚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讓學生在感知材料的過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的總目標之一。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二、細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個故事組成。作者選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主題。由於課文的前三段的結構與表現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學中我對第一段做了詳細的講解與指導。設計“志願軍戰士與大娘話別時追述了哪幾件事?表現了什麼樣的感情”等問題,讓學生了解志願軍與大娘告別時,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經幾夜沒合眼,給志願軍洗補衣服;二是在一次阻擊戰中,冒著炮火給志願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家裡休養的志願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這樣寫的目的在於體現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表現了這種感情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接著,讓學生自學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二、三意義段,使之具體體會小金花對敵人的仇恨和對志願軍的深情,以及大嫂為了給志願軍挖野菜而致殘,付出了多么高的代價,從而受到朝鮮人民對志願軍的深厚情感。
教師應該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而不應該以標準化解讀去規範學生的閱讀和理解,應該培養富有創意的讀者而不能培養人云亦云的聽眾。
三、品味詞句,體會情感
教學時,抓住課文中的關鍵字句好好品析,讓學生體會情感。
課文在追溯那難忘的往事時,出現了好些“血”,“淚”的詞語,比如:“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失去媽媽”,“失去雙腿”中的三個“失去”,充分說明了朝鮮人民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親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說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歸於盡”體現了小金花的媽媽痛恨敵人、熱愛志願軍的感情;“噩耗”反襯小金花的剛強;“倒在血泊里”、“代價”說明朝鮮人民為志願軍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通過琢磨詞句,讓學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學生“內心體驗”。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戰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親人卻似親人的感情。
教師應成為學生閱讀的導師、課堂閱讀的組織者、促進者,而不是居高臨下控制信息的專制的權威。教師應該積極營造親密和諧的氣氛,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他們掌握閱讀的方法,把“點撥”、“啟發”、“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閱讀”、“體味”、“品味”、“感悟”還給學生。
四、設計引讀,抒發情感
學生在領悟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欲望。此時,我設計引讀,更好地讓學生抒發情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車“啟動”、“徐徐開出”、“飛馳而去”三個過程設計引讀。像最後一個過程——列車“飛馳而去”,就是這樣設計引讀的:
“戰士們深深地依戀朝鮮的山、朝鮮的水,更依戀朝鮮的親人們!然而無情的火車卻風馳電掣般向前駛去。戰士們趕緊把頭探出窗外,只見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佇立在窗外,不停地揮手告別。此時此刻,戰士們再也忍不住了,淚水模糊了雙眼,要想對朝鮮親人再說上幾句離別話,然而距離遙遠,戰士們只能默默地在心頭呼喊——”
此時,學生們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後的話語:“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