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1985-1988年作為新疆第一批派赴日本留學生,在日本明星大學化學系留學,獲理學碩士學位。
1988-1991年在新疆大學化學系任教,1991年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1991-1994年再次留學日本,1993年於日本東邦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1993-1994年作為客座研究員,在東邦大學藥學院從事科研工作。
1994-1996年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出站後作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引進人才在藥物研究所工作,1997年被聘為研究員,2000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
2001年10月-2002年3月為日本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及日本千葉大學分析中心的客座研究員。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
藥物分析及藥物化學領域的科研,重點開展質譜分析新方法、新技術及其新套用途徑研究。例如天然產物分子鑑別以及中草藥物質基礎中組分群高效、快速的分析方法研究基於冷噴霧技術的弱鍵化合物體系、分子間非共價弱相互作用、蛋白質構象表征的分析方法研究,惡性腫瘤的代謝組學研究,新型敞開式離子化技術的研製等。
主要成就
近20年來主要從事了有機質譜學的分析方法及套用研究。早期在多環芳烴類分子的質譜離子化、裂解反應機理和結構特徵等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新穎的觀點。在國際上首次證實了芳烴上sp2 C-H/O=C新型弱引力的存在,並提出了‘準氫鍵’觀點,從理論上擴展了氫鍵的覆蓋面,對揭示化學及生命體內分子間相互作用提供了新依據。近十年來,帶領本課題組結合國際前沿性課題、國家中藥現代化以及從藥用植物中快速尋找及發現先導物的需求,在以質譜技術為主的新分析方法、新套用途徑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且形成了比較明顯的研究特色。首先,將不同電離技術及其正負離子檢測模式緊密結合,重點運用串聯質譜(MS/MS)技術,系統地開展了不同類型天然產物的質譜行為及其與結構特徵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發現了一系列新穎的裂解反應、正負離子化特徵和鑑別結構細微差異或特點的質譜變化規律,並在關鍵及具有難度的結構分析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進一步結合MS/MS以及色譜與質譜(如LC-MS/MS)等聯用技術,採用不同質譜手段以及譜學信息相結合的“互補性”分析思路,建立了藥用植物(含中草藥物質基礎)複雜混合物體系組分群分析的高效、快速、微量的新穎分析方法。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黃酮醇類活性提取物多組分在動物體內整體代謝輪廓分析的LC-MS/MS方法。另外,成功地將微透析技術與LC-MS/MS相結合,建立了可觀察藥物在活體動物中動態變化的原位代謝檢測方法。還建立了檢測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FAB-MS及LC-MSMS新分析方法。近年來採用新型冷噴霧質譜技術(CSI-MS)建立了可直接線上檢測不穩定組裝體分子的動態結構變化以及表征弱鍵化合物體系的分析方法,同時利用CSI-MS技術在分子間非共價弱相互作用、蛋白質構象表征及其酸誘導構象轉化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先後承擔及參加了十多項科研項目,包括國家‘973’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科技部專項和“十一五”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等。發表相關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0餘篇;另應邀在國內或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大會或邀請報告十餘次,參加編寫專著四部、分析化學辭典一部。已培養博士9名、碩士4名;在讀博士生6名、碩士生1名,博士後1名。1998年被評為北京市愛國立功標兵;分別獲得2000年、2004年和2007年度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04年當選為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5年獲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被評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優秀研究生導師。
社會兼職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質譜學會副理事長,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北京質譜學會理事長,日本質譜學會海外會員;國際質譜學雜誌《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和《J. Mass Spectrom.》以及《日本質譜學報》、《質譜學報》、《分析化學》、《藥學學報》、《分析試驗室》和《分析測試學報》等期刊編委;《J. Am. Soc. Mass Spectrom.》、《J. Chromatogr. (A), (B) 》、《Analytica Chimica Acta》以及《化學學報》、《高等學校化學學報》等刊物的審稿專家。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技委會藥品分委會委員、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專家、國家新藥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和化學部項目評審專家,新疆大學兼職教授、新疆藥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以及北京市政協常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