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任蜀川感懷

《再任蜀川感懷》是宋朝詩人張詠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上半部分描述了詩人年過半百卻要再任蜀川不得退休,巴蜀地域先後發生過多次較大的變亂,如今又逢變亂但聖命難從,表達了詩人上任前無奈。下半部分描述了詩人對即將面對動亂的蜀地期待有像諸葛亮一樣的人才在身邊。全詩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和渴望賢才的急切心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再任蜀川感懷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張詠
  • 作品出處:《張乖崖集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格律,文學風格,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再任蜀川感懷
張詠
官職過身鬢已衰,傍人應訝退休遲。
從來蜀地稱難制,此是君恩豈合違。
兵火因由難即問,郡城牢落不勝悲。
無煩苦意思諸葛,只可頒條使眾知。

創作背景

張詠首任益州,是在太宗淳化五年(994)九月。宋乾德三年(965)正月,後蜀滅亡,巴蜀歸入趙宋皇朝版圖。三月,全師雄自稱興蜀大王,巴蜀民爭應之,至十二月才為宋軍平定④。三十年後,淳化四年(993),王小波、李順又起為盜⑤。五年(994)正月,李順破成都,宋遣王繼恩率兵進討,復命張詠知成都府事。五月,王繼恩克成都。張詠留置九月始遣赴任⑥。成都雖破,李順餘部散據各處甚多,但王繼恩卻頓兵不進,恃勢赫民,暴取財物⑦,張詠即以狀聞,太宗乃命衛紹欽、張鑒、馮守規入蜀⑧,張詠與之共策,不久事平⑨。至道三年(997),又有西川廣武卒劉旰兵變,“三日而四郡不守,五日而兩川震驚”⑩,張詠遣上官正平之。鹹平元年(998),張詠離蜀。
張詠第二次守蜀,是在鹹平六年(1003)四月。鹹平三年(1000),王均亂蜀,占領成都,直到第二年才為宋軍討平之。王均之亂雖平,但民尚未寧。真宗以張詠前在蜀治績優異,復以張詠知益州,使蜀郡重新從戰亂的衰弊中逐漸恢復了生產。
宋初三十餘年中,巴蜀地域就先後發生過四次較大的變亂,這是宋朝其他地區所沒有的,所以巴蜀的安定成了宋初朝野憂慮的大問題。太平興國四年(979)七月,議伐北漢時,宰相盧多遜擔心西蜀發生變亂而引起後顧之憂:“西蜀險遠多虞,若車駕親征,當先以心腹重臣鎮撫之,則無後憂。”可為一證。
張詠在李順亂後首次守蜀,其後又平定劉旰兵亂。王均亂蜀後,他再次出守成都府。劉敞曾描述當時巴蜀地域的情況說:“巴蜀再叛,百姓凋弊,盜賊滿野,時尚書受命治之。腳踏車到府,城無居民,庫無金帛,倉無見粟,而群孽在外。尚書能安而輯之,威而懷之,盜賊殄滅,善民得職,至今蜀之人稱之若神明。”在宋初巴蜀地域兩次大的戰亂之後,張詠施展才幹將動盪不寧的局勢穩定下來,自是之後,終北宋之世,巴蜀地域再未出現大的動亂。

格律

出韻:1. 遲押四支2. 違押五微3. 悲押四支4. 知押四支
七言律詩 首句仄起入平韻式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文學風格

張詠重視詩歌的審美特性,講究藝術表現。他一方面繼承《詩經》傳統,關注現實,長於比興;一方面不避散化,重視自我表達,體現出雜糅多種藝術手法為己所用的特點。尤其善於取象、用典,繼承並發展了以文為詩、以議論入詩的手法,使其詩歌內蘊豐富、意境深遠,體現並發展了宋詩的基本特點。張詠不滿於晚唐五代詩歌的綺靡與鄙陋,主張恢復古詩“疏通物理,宣導下情”的傳統。所作詩歌大都真率自然,不事雕琢,清麗朗健,很有氣骨。宋人吳處厚《青箱雜記》中云:“文章純古,不害其為邪。文章艷麗,亦不害其為正。然世或見人文章鋪陳仁義道德,便謂之正人君子,及花草月露,便謂之邪人,茲亦不盡也。”

作者簡介

張詠(946年—1015年),字復之,自號乖崖,濮州鄄城(舊治在今山東鄄城北)人。少任氣,不拘小節。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縣。淳化五年(994年),累官至知益州。鎮壓李順餘部,撫定全蜀,恩威並用,蜀民畏而愛之。宋真宗即位,歷任戶部使、御史中丞、知杭州、知永興軍等職。鹹平六年(1003年),真宗以其前在西蜀治行優異,復命知益州。蜀民聞其再至,皆鼓舞自慶。景德四年(1007年),移知異州。大中祥符中,上疏批評真宗竭生民膏血而大興土木,請斬丁謂王欽若以謝天下。章三上,未得答覆。改知陳州而卒。著有《乖崖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