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笙管樂(高橋音樂會)

冀中笙管樂(高橋音樂會)

冀中笙管樂(高橋音樂會),河北省霸州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橋村音樂屬當地“北音樂”(又稱“經”),有別於俗世民眾自娛自樂的“南音樂”(俗稱“會”)。北音樂樂器形制較小,音樂節奏較快,樂手著裝也不同於“南音樂”。

2006年5月20日,冀中笙管樂(高橋音樂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5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冀中笙管樂(高橋音樂會)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河北省霸州市
  • 遺產編號:Ⅱ-59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高橋村距霸州20餘公里,為霸州管轄,始建於宋代。高橋村古音樂為僧傳吹打樂,相傳為清康熙年間正定大王廟樂僧廣達和尚雲遊至此所傳佛樂演變而來,俗稱“和尚經”。

基本特徵

冀中笙管樂流傳於冀中平原,即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滄州、定州一線以北近三十個縣市的鼓吹樂品種,民間俗稱“音樂會”。因主要用管子領奏、笙等和奏,故又稱“笙管樂”。除笙、管類樂器外,另有雲鑼、笛及擊奏類樂器鼓、鐃、鈸、鐺鐺等。樂曲分套曲、小曲及獨立成套的打擊樂三類。套曲篇幅長大、結構複雜,是“笙管樂”的主要組成部分。“笙管樂”遍布整個冀中平原。各地農民以村為單位,借樂結會,在祭祀、禮儀、喪葬等民俗活動中演奏傳承。

代表作品

高橋村音樂原有曲譜3冊,現僅存1冊,收錄樂曲47首,現樂手僅能演奏其中的二十餘首,其中《錦堂月》等數支曲子為高橋村音樂會所獨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高橋村古樂較好地保存了近古民間吹打樂的原始風貌。同時,高橋村音樂中蘊含著當地民間音樂的成分,帶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記,對研究佛教音樂與地方民間音樂的交融互滲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傳承狀況

高橋村古樂後繼乏人,活動經費僅靠個人會員個人籌措,已瀕臨困境,亟待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尚學智,1947年生,男,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冀中笙管樂(高橋音樂會)代表性傳承人。高橋古樂形成以來的四百多年間,主要樂手和傳人均為尚氏。尚學智9歲隨叔父學習高橋古樂,14歲起繼承了“點笙”(制笙、修笙)祖業,19歲成為主要樂手,35歲成為師傅傳授古樂至今。他能夠熟練演奏高橋音樂會中的所有樂器,尤擅長吹笙,演奏音律精準、格調古雅,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他製作的笙、笛行銷山西、河北、內蒙古、北京、天津等地,具有較高的知名度。2005年,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和英國BBC廣播電台曾對尚學智進行採訪、錄像。

保護措施

高橋村音樂會靠家族方式傳承延續,自誕生之日起,即以尚姓人為主要樂師。尚家不僅世代精通“點笙”,且諳熟音律古韻,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高橋村音樂流傳久遠而不走形。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項目保護單位霸州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11月22日晚,霸州市在李少春大劇院舉辦了霸州·京津冀古音樂交流會。
2023年9月22日,由霸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霸州市文化館主辦的第二屆“古三關”笙管樂交流研討會在霸州市李少春大劇院啟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