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聞一多詩文集

在中國現代史上,聞一多是一個光輝的、不可磨滅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開創了詩的新格律之先河,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詩歌和散文的語言。聞一多編著的《聞一多詩文集/典藏》本著優中選精的原則,斟酌再三,將唯一多最膾炙人口的詩作、文學評論、散文雜文作品等作品遴選出來,集結成書,無一不體現了聞一多的“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主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典藏:聞一多詩文集
  • 書名:典藏:聞一多詩文集
  • 出版社:萬卷出版社
  • 頁數:292頁
  • 開本:16
  • 品牌: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 作者:聞一多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703089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典藏”書系,旨在為廣大讀者普及文化知識,涵蓋面廣。
聞一多編著的《聞一多詩文集/典藏》是“典藏”書系中的一本。
《聞一多詩文集/典藏》中精選收錄了聞一多的大量詩作、文學評論、散文雜文作品等,讓讀者充分了解這位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的心路歷程與文學思想。

圖書目錄

詩歌
紅燭
李白之死
西岸
初夏一夜的印象
紅荷之魂
太陽吟
憶菊
雨夜
睡者

志願
黃昏
宇宙
香篆
國手
春寒
鐘聲
黃鳥
藝術的忠臣
詩債
別後
孤雁
太平洋舟中見一明星
死水
口供
收回
“你指著太陽起誓”
什麼夢?
大鼓師
狼狽
忘掉她
淚雨
末日
春光
我要回來
夜歌
心跳
一個觀念
發現
祈禱
一句話
荒村
罪過
飛毛腿
洗衣歌
聞一多先生的書桌
讀沈尹默《小妹》!想起我的妹來了也作一首
雪片
朝日
率真
傷心
一個小囚犯
所見
南山詩(古詩今譯)
晚霽見月

園內
漁陽曲
大暑
閨中曲
醒呀!
七子之歌
長城下之哀歌
我是中國人
愛國的心
故鄉
回來了
叫賣歌
納履歌
南海之神
秦始皇帝
抱怨
唁詞
欺負著了
比較
鳥語
貢獻
答辯
回來
奇蹟
八教授頌
擬李陵與蘇武詩三首
讀項羽本紀
春柳
月夜遣興
渡飛磯
文藝評論
敬告落伍的詩家
詩的格律
詩人的蠻橫
戲劇的歧途
先拉飛主義
宣傳與藝術
《西南採風錄》序
時代的鼓手
畫展
字與畫
詩與批評
五四與中國新文藝
戰後文藝的道路
建設的美術
文藝與愛國——紀念三月十八
說舞
昆明的文藝青年與民主運動
散文雜文
旅客式的學生
家族主義與民族主義
偉大的事實不朽的意義
關於儒·道·土匪
愈戰愈強
青島
復古的空氣
可怕的冷靜
什麼是儒家
五四運動的歷史法則
謹防漢奸合法化
獸·人·鬼
最後一次的講演
恢復和平!
人民的詩人——屈原
組織民眾與保衛大西南

文摘

可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壽命偏是不能長,而中國人民畢竟非解放不可!基於資本主義國家間內的矛盾,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威力大大的受了制約,矛盾尖銳化到某種程度,使它們自相火拚起來,帝國主義就得暫時退出中國。帝國主義退出了中國,人民的對手便由兩個變成一個,這便好辦了!
只要能讓人民和封建勢力以一比一的力量來決鬥,最後勝利定屬於人民。我說最後勝利,因為一上來,封建勢力憑了它那優勢的據點和優勢的武器,確乎來勢洶洶,幾乎有全盤勝利的把握。但它究竟是過了時的乏貨,內部的腐化將逼得它最後必需將據點放棄,武器交出,而歸於失敗。五四運動及前前後後,便是這個歷史事實的具體說明。
一九一四年以前,活動於中國這個政治經濟戰場上的,是一種三角鬥爭,包括(一)各個字號的帝國主義,(二)以袁世凱為中心的封建殘餘勢力,以及(三)代表人民力量的市民層民主革命的兩股潛伏勢力:(甲)國民黨政治集團,(乙)北京大學文化集團。那時三個力量中,帝國主義勢焰最大,封建勢力僅次於帝國主義,政治上代表人民願望的國民黨,幾乎是在苟延殘喘的狀態中保持著一線生機,至於作為後來文化革命據點的北京大學,在政治意義上,更是無足輕重。
但等一九一四年,歐洲諸帝國主義國家內在的矛盾,尖銳化到不能不爆發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的情形便大變了。歐洲列強,不論是協約國或同盟國,為著忙於上前線進攻,或在後方防守,忽然都退出了中國。歐洲帝國主義退出了,中國社會的本質,便立時由半封建半殖民地,變為約當於百分之九十的封建,百分之十的殖民地(這百分之十的主人,不用說,就是日本)。於是袁世凱和他的集團忽然交了紅運,可是袁世凱的紅運實在短得可憐,而他的作孽,北洋軍閥的紅運也不太長。真正走紅運的倒是人民,你不記得僅僅距袁氏稱帝後四年,督軍團解散國會和張勛復辟後二年,向封建勢力突擊的文化大進軍,五四運動便出現了嗎?從此中國土地上便不斷的涌著波瀾日益壯闊的民主怒潮,終於使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北洋軍閥徹底崩潰。這時人民力量不但剷除了軍閥,還給剛從歐洲抽身回來的帝國主義吃了不少眼前虧。
請注意:帝國主義突然退出,封建勢力馬上抬頭,跟著人民的力量就將它一把抓住,經過一番苦鬥,終於將它打倒——這一歷史公式,特別在今天,是值得我們深深玩味的!
誰說歷史不會重演?雖然在細節上,今天的“五四”不同於二十六年前的“五四”,可是在主要成分上,兩個時代幾乎完全是一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帝國主義退出,於是中國半殖民地的色彩取消了,半封建便一變而為全封建,(請在復古空氣和某種隆重禮物的進獻中注意籌安會的鬼,還有這群鬼群後的袁世凱的鬼!)現在封建勢力正在囂張的時候,可是,人民也並沒有閒著,代表人民願望,發揮人民精神,喚醒人民力量的政治、文化種種集團也都不缺少,滿天烏雲,高聳的樹梢上已在沙沙發響,近了,更近了,暴風雨已經來到,一場苦鬥是不有避免的。至於最後的勝利,放心吧!有歷史給你做保證。
歷史重演,而又不完全重演。從二十六年前的“五四”到今天,恰是螺旋式的進展了一周。一切都進步了。今天帝國主義的退出,除了實際活動力量與機構的撤退,還有不平等條約的取消,中國人賣身契的撕毀。這回帝國主義的退出是正式的,至少在法律上,名義上是絕對的,中國第一次,坐上了“列強”的交椅。帝國主義進一步的撤退,是促使或放縱封建勢力進一步的伸張的因素,所以隨著帝國主義的進步,封建勢力也進步了。戰爭本應使一個國家更加堅強,中國卻愈戰愈腐化,這是什麼緣故?原來腐化便是封建勢力的同義語,不是戰爭,而是封建餘毒腐化了中國。今天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腐化方面,比二十六年前更變本加厲,是公認的事實。時髦的招牌和近代化的技術,並不能掩飾這些事實。反之,都是加深腐化的有力工具,和保育毒菌的理想溫度。然而封建勢力的進步,必然帶來人民力量的進步,這可分四方面講。
(一)西南大後方市民階層的民主運動。這無論在認識上,組織上或進行方法上,比起五四時都進步多了,詳情此地不能討論。
(二)敵後的民主中國。這個民主的大本營,論成績和實力,遠非五四時代的廣④東所能比擬,是人人都知道的。
(三)封建勢力內部的醒覺分子。這部分民主勢力,現在還在潛伏期中,一旦爆發,它的作用必然很大。這是五四時代幾乎完全沒有過的一種勢力,今天在昆明,它尤其被一般人所忽略。以上三種力量都是自覺的,另有一種不自覺的,但也許比前三者更強大的力量,那便是
(四)大後方水深火熱中的農民。雖然他們不懂什麼是民主,但是誰逼得他們活不下去,他們是懂得的。五四時代,因帝國主義退出,中國民族工業得以暫時繁榮,一般說來,人民的生活是走上坡路的。今天的情形,不用說,和那裡正相反。
這情形是政治腐化的結果,而政治腐化的責任,正如上文所說,是不能推在抗戰身上的。半個民主的中國不也在抗戰嗎?而且抗得更多,人民卻不餓飯。(還不要忘記那本是中國最貧瘠的區域之一。)原來抗戰中我們這大後方,是被人利用了,當作少數人吸血的工具利用了。黑幕已經開始揭露,血債早晚是要①還清的,到那時,你自會認識這股力量是如何的強大。
帝國主義的進步,封建勢力的進步,結果都只為人民的進步造了機會,為人民的勝利造了機會。不管道路如何曲折,最後勝利永遠是屬於人民的,二十六年前如此,今天也如此。在“五四”的鏡子裡,我們看出了歷史的法則。
P275-277
讀書是一件辛苦的事,讀書又是一件愉悅的事。讀書是求知的理性選擇,同時,讀書又是人們內在自發的精神需求。不同的讀書者總會有不同的讀書體驗,但對經典之藏,對精品之選的渴求卻永遠存在。
傳統上,讀書是求學的手段,乾百年來,人類知識的傳承,最重要的總是通過書籍的記載與傳述。因為有了書,人類才可以文脈延續,薪火相傳。
西哲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而,先賢們都把讀書當作高尚而莊重的事情,賦予讀書神聖、光榮的使命感。故此,韋編三絕、懸樑刺股,以及鑿壁、囊螢、映雪等等,就成了刻苦求學的典型,乾百年來成為人們效法的楷模。於是,寒門學子挑燈夜讀,富家子弟潛心求學,或誠心拜師,或自學成才,諸如此類的事例,就成了激勵學子上進求學的傳說故事而廣泛流傳。
書籍除了自身寓含的教化功能外,還能讓人感到身心的愉悅和快樂。在文化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極力去尋找各種承載文明的載體,來填塞文化需求的饑渴。一本殘破小書,可以在上百人的手中傳遞和閱讀,看完後仍意猶未盡,不忍釋卷。彼時,人們讀書如饑似渴,卻並無黃金屋、顏如玉一類的功利目的,有的只是內心的精神需求,讀書的愉悅與快樂正在於此。仲春季節,讀書間隙,推窗而立,鳥語花香撲面而來,內心深處則有禾苗拔節的嗶剝之聲迴響;炎炎夏日,一卷在手,品茗讀書,搖扇驅蚊,自然能感受到心靈的清涼和愉悅;秋風瑟瑟,聽窗外傳來淅淅瀝瀝的雨聲,嘬一口釅茶,想起“風聲雨聲讀書聲”的名聯,便會發出會心的微笑;數九嚴冬,寒意砭骨,圍爐夜讀或雪友捧卷,書香入腹,情暖人心,又能體驗到視通萬里、思接乾載的悠悠遐思。
無論是求學求知還是尋求精神上的愉悅,讀書都是我們的一種心靈之旅,是接受自我內心的召喚和靈魂的導引上路,讓自己再次起飛得到新生的力量。變換的風景,奇異的遭遇,萍逢的客人,這一切旅途中可能發生的事件,都會在我們讀過的書籍中出現,它們強烈地超出了我們已知的範疇,以一種陌生和挑戰的姿態,敦促我們警醒,喚起我們好奇。在我們被瑣碎磨損的生命里,張揚起綠色的旗幟;在我們刻板疲憊的生活中,注入新鮮的活力。
正因為讀書之益,讀書之趣,我們才對書籍本身挑剔起來。試想,靈魂之伴侶如何可以等閒視之呢?一本書的好壞,總會有無數人來品評,既有芸芸眾者即興點評,又有專家學者細心解析,然而,書籍最終的裁定者是歷史而不是某一種潮流。隨著時光的淘汰,留下來的經典之作漸漸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留在人們的案頭,成為經典之藏。
“典藏”之作正如伴隨我們的益友,多聞、博大、精彩而有趣,這樣的益友,需要人們用心地品讀,細心地篩選,最終把最好的“朋友”留在自己的身邊。我們的“典藏”正是幫助讀者挑“益友”的一種嘗試,希望能把經典的、有價值的或者有趣的書籍放在讀者的案頭,讓它們像朋友一樣陪伴每一位讀者走上自己的心靈之旅。
當我們打開書本,走進屬於自己的心靈世界,自然能夠體驗那種君臨一切的奇特感覺。
此時心如止水,寧靜安然,恰如室外無言的星月,美文佳句不期而至時,或擊案稱絕,或吟喔出聲,甘之如飴。
願這“典藏”之作能給我們的心靈留下一塊綠蔭,助大家在自己的漫漫行旅中搭起一座可供休憩的風雨亭,對抗龐大、蕪雜、紛繁的外界侵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