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書系,旨在為廣大讀者普及文化知識,涵蓋面廣。 由王禹翰編寫的《一本書讀懂中國史》旁徵博引,縱橫捭闔,在形式上也極為生動活潑,易讀易解,無半點枯澀呆板,不僅條理清晰、記述準確,而且極多新穎獨到、極有價值的見解,堪稱一部優秀的中國通史普及讀物。
基本介紹
- 書名:典藏:一本書讀懂中國史
- 出版社:萬卷出版社
- 頁數:298頁
- 開本:16
- 品牌: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 作者:王禹翰
-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703344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典藏”書系,精選了國內外最為經典的作品,使讀者用最低的價格覓得最為經典的作品。“典藏”包括《朱自清散文集》《魯迅散文集》《中華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等。既包括國學經典、又包括歷史讀物等,涵蓋面廣,涉及到人們感興趣的各種學問及常識。
這本由王禹翰編寫的《一本書讀懂中國史》是其中一冊。
這本由王禹翰編寫的《一本書讀懂中國史》是其中一冊。
圖書目錄
神話傳說時代
混沌初開
禪讓時代
文明與紛亂
夏:傳說中的王朝
商:青銅鑄就的時代
西周:歷史轉折的朝代
春秋·諸侯林立的格局
戰國:七國紛爭的亂世
帝國建立
掃六國天下歸一統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大漢天下
功臣的命運
漢初內政
西漢皇朝的盛極而衰
匈奴:和親或對抗
漢光武帝開創中興局面
東漢與匈奴、西域的關係
黃巾之亂與漢室衰微
群雄並起
曹氏建魏
孫吳政權的建立與發展
三國歸晉與西晉的滅亡
遭禍亂五胡十六國
南北分裂的中國
南朝:權臣奪位
北朝:王朝更替中的亂世
隋:短命的盛世王朝
隋文帝開皇之治
隋煬帝淫逸失國
風起雲湧的反隋戰爭
唐·五代十國:從強盛到分裂
千古一帝唐太宗
女皇時代
李隆基開元興盛世
大唐帝國的漸行漸遠
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紛爭頻仍
北宋:外族威脅中的統一
北宋中前期政治、軍事
內憂外患,北宋滅亡
孱弱偏安的南宋王朝
偏居東南
苟且終難偷生
蒙古帝國
元: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
混亂中帝國走末路
外強中乾的明王朝
明:漢民族最後的王朝
明中期社會概況
明後期腐敗亡國
最後一個帝制王朝
從關外到關內
康雍乾的繁榮
從盛世走向沒落
混沌初開
禪讓時代
文明與紛亂
夏:傳說中的王朝
商:青銅鑄就的時代
西周:歷史轉折的朝代
春秋·諸侯林立的格局
戰國:七國紛爭的亂世
帝國建立
掃六國天下歸一統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大漢天下
功臣的命運
漢初內政
西漢皇朝的盛極而衰
匈奴:和親或對抗
漢光武帝開創中興局面
東漢與匈奴、西域的關係
黃巾之亂與漢室衰微
群雄並起
曹氏建魏
孫吳政權的建立與發展
三國歸晉與西晉的滅亡
遭禍亂五胡十六國
南北分裂的中國
南朝:權臣奪位
北朝:王朝更替中的亂世
隋:短命的盛世王朝
隋文帝開皇之治
隋煬帝淫逸失國
風起雲湧的反隋戰爭
唐·五代十國:從強盛到分裂
千古一帝唐太宗
女皇時代
李隆基開元興盛世
大唐帝國的漸行漸遠
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紛爭頻仍
北宋:外族威脅中的統一
北宋中前期政治、軍事
內憂外患,北宋滅亡
孱弱偏安的南宋王朝
偏居東南
苟且終難偷生
蒙古帝國
元: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
混亂中帝國走末路
外強中乾的明王朝
明:漢民族最後的王朝
明中期社會概況
明後期腐敗亡國
最後一個帝制王朝
從關外到關內
康雍乾的繁榮
從盛世走向沒落
文摘
涿鹿之戰後,炎、黃兩部落發生了戰爭,黃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郊外擊敗了炎帝。從此,中原大大小小的部落都尊黃帝為共主,炎、黃等部落在黃帝的領導下融合成了一個新的民族——華夏民族。黃帝在統一了各部落後,把首都設在有熊(今河南新鄭),並下令各部落間如發生爭執,不準再用武力解決,而要向他控訴,由他為大家判斷是非。
傳說黃帝在位的時間有一百年之久,這期間部落勢力強盛,生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創造,如文字、音樂、曆法、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黃帝的妻子嫘祖,親自栽桑養蠶,教民紡織。從此以後,中華民族都自稱為“黃帝後裔”,或“炎黃子孫”。
這場傳說中的戰爭發生在距今大約4600年前。九黎族首領蚩尤生性好戰,傳說他三頭六臂,有八隻腳,勇猛無比。他還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能說人話的野獸。他們先是擊敗了炎帝的部族,後來黃帝應炎帝的請求與炎帝聯合起來和蚩尤作戰。
關於這場決戰,有許多的神話傳說。黃帝族不但聯合炎帝族等部落參加戰鬥,還放出了他們平時馴養的熊、羆、貔、貅、貊、虎等6種猛獸助戰(有人認為,傳說中的野獸,實際上是以野獸為圖騰的6個氏族部落)。蚩尤士兵雖然勇猛,但遇上黃、炎二帝等部落聯軍的同仇敵愾、協同作戰,再加上一群猛獸助戰,再也抵擋不住了,紛紛敗逃。在敗逃中,蚩尤被迫請來“風伯雨師”相助,一時間天昏地暗,濃霧茫茫,飛沙走石,電閃雷鳴,大雨滂沱。黃帝也不甘示弱,他一方面利用本部落發明的指南車在雨霧中指引士兵,追殺殘敵,另一方面請天女“魃”下凡幫助驅散了風雨,頃刻間風停雨止,晴空萬里。九黎族被打敗,蚩尤也被捉住後殺掉了。神話傳說雖然有些荒誕,但它也反映出這是一場多么殘酷激烈的鏖戰啊!
黃帝將蚩尤斬首,後又將蚩尤尊為“兵主”,就是戰神。黃帝將蚩尤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蚩尤的形象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許多部落在與黃帝交戰時,看到蚩尤的形象,都不戰而降。
堯、舜以及後來的禹,都是在黃帝以後,先後湧現出的著名的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原先都是氏族部落的酋長,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大酋長。
《尚書》有《堯典》等篇,敘述堯舜“禪讓”的故事,大概是由周朝史官掇拾傳聞編纂成篇的。在世襲制度實行已久的周朝,應該不容有人無端發此奇想,其為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習俗,大致可信。
在當時,遇到重大問題,部落聯盟大酋長就召集各部落酋長一起商議對策。隨著年齡增長,堯逐漸接近暮年,他開始考慮由誰來繼承自己的職位,於是他向四岳(炎帝族氏族部落酋長,姜姓)進行諮詢。
當堯說出他的想法後,有一個叫放齊的說:“你的兒子很開明,可以擔當此任。"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道德修為太差,沒有涵養,專愛與人爭吵。”另一個人推薦道說:“管水利的共工不是挺好嗎?”堯搖了搖頭說:“共工巧言令色,表面謙和,實際上心懷叵測,我信不過。”議論了半天,也沒有推出個合適的人選,只好決定待來日再選。
過了一些時日,堯又召集四岳協商此事,四岳一致推薦舜。堯點點頭說:“我也聽說舜挺不錯,你們不妨詳細介紹一下他的事跡。”於是四岳就爭先恐後地敘述起舜的情況來。舜,有虞氏,東夷人。他父親瞽瞍,是個老糊塗。他的生母早已亡故,繼母相當不賢。繼母生的弟弟叫象,他飛揚跋扈,驕橫無禮,瞽瞍卻很寵他。全家人都視舜為眼中釘,肉中刺,而舜生活在這樣家庭環境中,卻能孝敬父母,善待兄弟,以德報怨,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堯聽完介紹後興奮不已,便決定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派人給他修築糧倉,分給他許多糧食和牛羊,並決定對舜進一步考察。舜的繼母和弟弟象得知後,又羨慕,又忌妒,便和瞽瞍一起,千方百計地想置舜於死地。
有一次,瞽瞍讓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順著梯子爬上倉頂時,瞽瞍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燒死舜。舜在倉頂發現失火,急忙尋找梯子,梯子卻早已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陽用的斗笠,他靈機一動,雙手拿著笠帽像烏展翅飛翔一樣,隨風飄落到地上,毫髮無損。P7-9
傳說黃帝在位的時間有一百年之久,這期間部落勢力強盛,生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創造,如文字、音樂、曆法、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黃帝的妻子嫘祖,親自栽桑養蠶,教民紡織。從此以後,中華民族都自稱為“黃帝後裔”,或“炎黃子孫”。
這場傳說中的戰爭發生在距今大約4600年前。九黎族首領蚩尤生性好戰,傳說他三頭六臂,有八隻腳,勇猛無比。他還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能說人話的野獸。他們先是擊敗了炎帝的部族,後來黃帝應炎帝的請求與炎帝聯合起來和蚩尤作戰。
關於這場決戰,有許多的神話傳說。黃帝族不但聯合炎帝族等部落參加戰鬥,還放出了他們平時馴養的熊、羆、貔、貅、貊、虎等6種猛獸助戰(有人認為,傳說中的野獸,實際上是以野獸為圖騰的6個氏族部落)。蚩尤士兵雖然勇猛,但遇上黃、炎二帝等部落聯軍的同仇敵愾、協同作戰,再加上一群猛獸助戰,再也抵擋不住了,紛紛敗逃。在敗逃中,蚩尤被迫請來“風伯雨師”相助,一時間天昏地暗,濃霧茫茫,飛沙走石,電閃雷鳴,大雨滂沱。黃帝也不甘示弱,他一方面利用本部落發明的指南車在雨霧中指引士兵,追殺殘敵,另一方面請天女“魃”下凡幫助驅散了風雨,頃刻間風停雨止,晴空萬里。九黎族被打敗,蚩尤也被捉住後殺掉了。神話傳說雖然有些荒誕,但它也反映出這是一場多么殘酷激烈的鏖戰啊!
黃帝將蚩尤斬首,後又將蚩尤尊為“兵主”,就是戰神。黃帝將蚩尤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蚩尤的形象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許多部落在與黃帝交戰時,看到蚩尤的形象,都不戰而降。
堯、舜以及後來的禹,都是在黃帝以後,先後湧現出的著名的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原先都是氏族部落的酋長,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大酋長。
《尚書》有《堯典》等篇,敘述堯舜“禪讓”的故事,大概是由周朝史官掇拾傳聞編纂成篇的。在世襲制度實行已久的周朝,應該不容有人無端發此奇想,其為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習俗,大致可信。
在當時,遇到重大問題,部落聯盟大酋長就召集各部落酋長一起商議對策。隨著年齡增長,堯逐漸接近暮年,他開始考慮由誰來繼承自己的職位,於是他向四岳(炎帝族氏族部落酋長,姜姓)進行諮詢。
當堯說出他的想法後,有一個叫放齊的說:“你的兒子很開明,可以擔當此任。"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道德修為太差,沒有涵養,專愛與人爭吵。”另一個人推薦道說:“管水利的共工不是挺好嗎?”堯搖了搖頭說:“共工巧言令色,表面謙和,實際上心懷叵測,我信不過。”議論了半天,也沒有推出個合適的人選,只好決定待來日再選。
過了一些時日,堯又召集四岳協商此事,四岳一致推薦舜。堯點點頭說:“我也聽說舜挺不錯,你們不妨詳細介紹一下他的事跡。”於是四岳就爭先恐後地敘述起舜的情況來。舜,有虞氏,東夷人。他父親瞽瞍,是個老糊塗。他的生母早已亡故,繼母相當不賢。繼母生的弟弟叫象,他飛揚跋扈,驕橫無禮,瞽瞍卻很寵他。全家人都視舜為眼中釘,肉中刺,而舜生活在這樣家庭環境中,卻能孝敬父母,善待兄弟,以德報怨,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堯聽完介紹後興奮不已,便決定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派人給他修築糧倉,分給他許多糧食和牛羊,並決定對舜進一步考察。舜的繼母和弟弟象得知後,又羨慕,又忌妒,便和瞽瞍一起,千方百計地想置舜於死地。
有一次,瞽瞍讓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順著梯子爬上倉頂時,瞽瞍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燒死舜。舜在倉頂發現失火,急忙尋找梯子,梯子卻早已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陽用的斗笠,他靈機一動,雙手拿著笠帽像烏展翅飛翔一樣,隨風飄落到地上,毫髮無損。P7-9
序言
讀書是一件辛苦的事,讀書又是一件愉悅的事。讀書是求知的理性選擇,同時,讀書又是人們內在自發的精神需求。不同的讀書者總會有不同的讀書體驗,但對經典之藏,對精品之選的渴求卻永遠存在。
傳統上,讀書是求學的手段,千百年來,人類知識的傳承,最重要的總是通過書籍的記載與傳述。因為有了書,人類才可以文脈延續,薪火相傳。西哲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而,先賢們都把讀書當作高尚而莊重的事情,賦予讀書神聖、光榮的使命感。故此,韋編三絕、懸樑刺股,以及鑿壁、囊螢、映雪等等,就成了刻苦求學的典型,乾百年來成為人們效法的楷模。於是,寒門學子挑燈夜讀,富家子弟潛心求學,或誠心拜師,或自學成才,諸如此類的事例,就成了激勵學子上進求學的傳說故事而廣泛流傳。
書籍除了自身寓含的教化功能外,還能讓人感到身心的愉悅和快樂。在文化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極力去尋找各種承載文明的載體,來填塞文化需求的饑渴。一本殘破小書,可以在上百人的手中傳遞和閱讀,看完後仍意猶未盡,不忍釋卷。彼時,人們讀書如饑似渴,卻並無黃金屋、顏如玉一類的功利目的,有的只是內心的精神需求,讀書的愉悅與快樂正在於此。仲春季節,讀書間隙,推窗而立,鳥語花香撲面而來,內心深處則有禾苗拔節的嗶剝之聲迴響;炎炎夏日,一卷在手,品茗讀書,搖扇驅蚊,自然能感受到心靈的清涼和愉悅;秋風瑟瑟,聽窗外傳來淅淅瀝瀝的雨聲,嘬一口釅茶,想起“風聲雨聲讀書聲”的名聯,便會發出會心的微笑;數九嚴冬,寒意砭骨,圍爐夜讀或雪夜捧卷,書香入腹,情暖人心,又能體驗到視通萬里、思接乾載的悠悠遐思。
無論是求學求知還是尋求精神上的愉悅,讀書都是我們的一種心靈之旅,是接受自我內心的召喚和靈魂的導引上路,讓自己再次起飛得到新生的力量。變換的風景,奇異的遭遇,萍逢的客人……這一切旅途中可能發生的事件,都會在我們讀過的書籍中出現,它們強烈地超出了我們已知的範疇,以一種陌生和挑戰的姿態,敦促我們警醒,喚起我們好奇。在我們被瑣碎磨損的生命里,張揚起綠色的旗幟;在我們刻板疲憊的生活中,注入新鮮的活力。 正因為讀書之益,讀書之趣,我們才對書籍本身挑剔起來。試想,靈魂之伴侶如何可以等閒視之呢?一本書的好壞,總會有無數人來品評,既有芸芸眾者即興點評,又有專家學者細心解析,然而,書籍最終的裁定者是歷史而不是某一種潮流。隨著時光的淘汰,留下來的經典之作漸漸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留在人們的案頭,成為經典之藏。
“典藏”之作正如伴隨我們的益友,多聞、博大、精彩而有趣,這樣的益友,需要人們用心地品讀,細心地篩選,最終把最好的“朋友”留在自己的身邊。我們的“典藏”正是幫助讀者挑“益友”的一種嘗試,希望能把經典的、有價值的或者有趣的書籍放在讀者的案頭,讓它們像朋友一樣陪伴每一位讀者走上自己的心靈之旅。
當我們打開書本,走進屬於自己的心靈世界,自然能夠體驗那種君臨一切的奇特感覺。此時心如止水,寧靜安然,恰如室外無言的星月,美文佳句不期而至時,或擊案稱絕,或吟喔出聲,甘之如飴。願這“典藏”之作能給我們的心靈留下一塊綠蔭,助大家在自己的漫漫行旅中搭起一座可供休憩的風雨亭,對抗龐大、蕪雜、紛繁的外界侵擾。
傳統上,讀書是求學的手段,千百年來,人類知識的傳承,最重要的總是通過書籍的記載與傳述。因為有了書,人類才可以文脈延續,薪火相傳。西哲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而,先賢們都把讀書當作高尚而莊重的事情,賦予讀書神聖、光榮的使命感。故此,韋編三絕、懸樑刺股,以及鑿壁、囊螢、映雪等等,就成了刻苦求學的典型,乾百年來成為人們效法的楷模。於是,寒門學子挑燈夜讀,富家子弟潛心求學,或誠心拜師,或自學成才,諸如此類的事例,就成了激勵學子上進求學的傳說故事而廣泛流傳。
書籍除了自身寓含的教化功能外,還能讓人感到身心的愉悅和快樂。在文化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極力去尋找各種承載文明的載體,來填塞文化需求的饑渴。一本殘破小書,可以在上百人的手中傳遞和閱讀,看完後仍意猶未盡,不忍釋卷。彼時,人們讀書如饑似渴,卻並無黃金屋、顏如玉一類的功利目的,有的只是內心的精神需求,讀書的愉悅與快樂正在於此。仲春季節,讀書間隙,推窗而立,鳥語花香撲面而來,內心深處則有禾苗拔節的嗶剝之聲迴響;炎炎夏日,一卷在手,品茗讀書,搖扇驅蚊,自然能感受到心靈的清涼和愉悅;秋風瑟瑟,聽窗外傳來淅淅瀝瀝的雨聲,嘬一口釅茶,想起“風聲雨聲讀書聲”的名聯,便會發出會心的微笑;數九嚴冬,寒意砭骨,圍爐夜讀或雪夜捧卷,書香入腹,情暖人心,又能體驗到視通萬里、思接乾載的悠悠遐思。
無論是求學求知還是尋求精神上的愉悅,讀書都是我們的一種心靈之旅,是接受自我內心的召喚和靈魂的導引上路,讓自己再次起飛得到新生的力量。變換的風景,奇異的遭遇,萍逢的客人……這一切旅途中可能發生的事件,都會在我們讀過的書籍中出現,它們強烈地超出了我們已知的範疇,以一種陌生和挑戰的姿態,敦促我們警醒,喚起我們好奇。在我們被瑣碎磨損的生命里,張揚起綠色的旗幟;在我們刻板疲憊的生活中,注入新鮮的活力。 正因為讀書之益,讀書之趣,我們才對書籍本身挑剔起來。試想,靈魂之伴侶如何可以等閒視之呢?一本書的好壞,總會有無數人來品評,既有芸芸眾者即興點評,又有專家學者細心解析,然而,書籍最終的裁定者是歷史而不是某一種潮流。隨著時光的淘汰,留下來的經典之作漸漸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留在人們的案頭,成為經典之藏。
“典藏”之作正如伴隨我們的益友,多聞、博大、精彩而有趣,這樣的益友,需要人們用心地品讀,細心地篩選,最終把最好的“朋友”留在自己的身邊。我們的“典藏”正是幫助讀者挑“益友”的一種嘗試,希望能把經典的、有價值的或者有趣的書籍放在讀者的案頭,讓它們像朋友一樣陪伴每一位讀者走上自己的心靈之旅。
當我們打開書本,走進屬於自己的心靈世界,自然能夠體驗那種君臨一切的奇特感覺。此時心如止水,寧靜安然,恰如室外無言的星月,美文佳句不期而至時,或擊案稱絕,或吟喔出聲,甘之如飴。願這“典藏”之作能給我們的心靈留下一塊綠蔭,助大家在自己的漫漫行旅中搭起一座可供休憩的風雨亭,對抗龐大、蕪雜、紛繁的外界侵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