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經典:中國大歷史(套裝共2冊)》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1922年),全書共分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現代史幾部分來闡述,貫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個時代,內容涉及歷史、地理、語法、訓詁、辨偽等方面的專門知識,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民族等各個領域。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另外,《典藏經典:中國大歷史(套裝共2冊)》開列的參考閱讀書目,為進一步學習、研討歷史等學問指明了方向。書中滲透著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
基本介紹
- 書名:典藏經典:中國大歷史
-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 頁數:692頁
- 開本:16
- 作者:呂思勉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326003, 751132600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典藏經典:中國大歷史(套裝共2冊)》對史事評述、歷史因果關係的分析,也多平實中肯,發人深思,是一部學習中國歷史的公認權威版本。一書在手,中國歷史全知道。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武進(今常州市)人。呂思勉先生是史學大家。國學大師,是著名史學家錢穆最敬重的授業恩師,也是著名學者易中天最推崇的史學大師,人稱“易中天品三國言必稱呂思勉”。其研究極其通博,在傳統領域博學貫通。他甚至對書法、象棋、圍棋都有較深研究造詣。曾任中華書局及商務印書館編輯。1920年後於瀋陽、蘇州、上海等地執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史學系主任兼教授,直至1952年中國大學院系調整。光華大學併入華東師範大學後,任華東師大一級教授。呂思勉和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家,他是中國現代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都作出重大貢獻的歷史大家,其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著作宏富,著述上千萬字,幾乎都是史學經典,在當時也有廣泛影響,是近現代以來_中國史學研究的第一個高峰。著有《中國大歷史》(原名《白話本國史》,1923年)、《中國文字變遷考》(1926年)、《章句論》(1926年)、《字例略說》(1927年)、《經子解題》(1929年)、《說交解字文考》(1931年)、《理學綱要》(1931年)、《先秦學術概論》(1933年)、《中國民族史》(1934年)、《史通評》(1934年)、《燕石札記》(1937年)、《先秦史》(1941年)、《秦漢史》(1947年)、《兩晉南北朝史》(1948年)、《中國制度史》(1985年)、《論學集林》(1987年)、《縣恩勉逮文集》(1997年)等。
圖書目錄
上
第一篇上古史
第一章漢族的由來
第二章古史的年代和系統
第三章三皇五帝
第一節三皇五帝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
第二節黃帝和蚩尤的戰爭
第三節堯舜的禪讓
第四節禹的治水
第四章三王時代
第一節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
第二節夏殷的興亡
第三節商朝的事實
第四節商周的興亡
第五節西周的事跡
第五章春秋戰國
第一節春秋
第二節戰國
第六章漢族以外的諸族
第一節獯粥
第二節東胡
第三節貉
第四節氐羌
第五節粵
第六節濮
第七章中國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古代社會的政治組織
第一節古代社會的階級制度
第二節封建
第三節官制
第四節教育和選舉
第五節兵制
第六節法律
第九章古代社會的經濟組織
第一節農業
第二節工商業和貨幣
第三節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經濟的變遷
第十章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節古代的哲學和宗教
第二節文字的起源和變遷
第三節東周以後的學派
第二篇中古史(上)
第一章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封建政體的反動
第一節豪傑亡秦
第二節項羽的分封和楚漢的興亡
第三節漢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鬥爭
第三章漢初的休養生息
第四章漢朝的武功
第一節匈奴
第二節西域
第三節朝鮮
第四節閩粵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前漢的衰亡
第一節漢武帝的內政
第二節霍光廢立和前漢的外戚
第六章社會革命
第七章後漢的興亡
第一節光武的中興
第二節後漢的武功
第三節後漢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秦漢時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節官制
第二節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賦稅
第四節兵制
第五節法律
第六節學術
第二篇中古史(中)
第一章後漢的滅亡和三國
第一節後漢的亂源
第二節漢末的割據和三國的興亡
第二章兩晉和五胡
第一節晉初異族的形勢
第二節八王之亂
第三節西晉的滅亡
第四節胡羯的興亡
第五節鮮卑的侵入
第六節東晉內外的相持
第七節苻秦的盛強
第八節淝水之戰和北方分裂
第九節拓跋氏的興起
第十節宋篡東晉和魏並北方
第三章南北朝
第一節宋齊的治亂
第二節北魏的盛衰
第三節東西魏的紛爭和侯景亂梁
第四節周齊的興亡和隋的統一
第二篇中古史(下)
第一章隋朝的內政外交
第一節隋文帝的內治
第二節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節高車和柔然
第四節突厥的起源
第五節突厥的盛強和隋朝與突厥的交涉
第六節朝鮮半島三國和中國的關係
第七節隋唐的興亡
第二章唐朝的初盛
第一節唐太宗滅突厥
……
第三篇近古史(上)
第三篇近古史(下)
下
第四篇近世史(上)
第四篇近世史(下)
第五篇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