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兵書寶劍峽,又名米倉峽。位於新灘和
香溪之間,長約4公里。在峽谷北岸陡崖石縫中,看去好似放著一個像書卷的東西,傳說是
諸葛亮的“兵書”。兵書石的下面突起一根上粗下尖,豎直指向江中,酷似浮雕的一柄寶劍的石頭,這是“寶劍石”。這段峽中之峽,被人們稱之為“兵書寶劍峽”。
考證
考古學
經過考古學家的實地考證,所謂“兵書”,乃石半山腰古代
懸棺葬的遺物。有一位採藥人,腰系長繩,從山頂垂直下落進入穴中,打開懸棺,從中取出銅碗、銅劍等物。所謂“寶劍”,是絕壁上突出的岩塊,它是石灰岩沿著垂直發育的節理崩塌垮塌而形成的
天上陰符定不同,山川終古傲英雄。
奇書末許人間讀,我駕雲梯欲仰攻。
人文歷史
相傳諸葛亮入川時,路過
三峽,曾將他親撰的一部兵書和一柄寶劍,藏於江邊難於攀登的峭壁之上,讓後世有膽略的勇士去取。上面這首詩就是後人詠頌此事的作品。此外,也有人認為:“兵法在一心,兵書言總固,棄置大峽中,恐怕後人誤”。諸葛亮用兵,素來是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隨機應變,從不拘泥於書本。因此,為著不誤後人,才決定將他自己所寫的兵書,棄置於峽谷中,也不無道理。
今天人們從香溪順流而下,約五、六里,便可在江北絕壁上,看到當年諸葛亮所棄的那部“兵書”和那柄“寶劍”。
地質學
兵書寶劍峽又叫米倉峽。在“兵書寶劍”的斜對面,峽口懸岩下有一岩洞,亂風時塵土順著石孔漏入岩下,好像常年堆積著的糧食。傳說是諸葛亮當年屯糧的米倉。
兵書寶劍峽長約4公里,峽內有白沱和小青灘扼守於峽的南北兩岸。1978年曾在小青灘挖出一尊
屈原石象,系明嘉靖年間的遺物。現已移至
秭歸縣屈原紀念館。
從小青灘下行,江北岸岩壁上有石如人持竿垂釣,名“
姜太公釣魚”。再下行,懸崖下近水處有月亮洞。每當水漲,太陽照射到洞口時,形如圓月。過月亮洞,出兵書寶劍峽,緊接著就是著名的
青灘。
地理位置
兵書寶劍峽長約4公里,峽內有白沱和小青灘扼守於峽的南北兩岸。1978年曾在小青灘挖出一尊屈原石像,系明嘉靖年間的遺物,現已移至
秭歸縣屈原紀念館。傳說,諸葛亮西征入蜀,留下長劍一把,鐵卷兵書兩本,置於三峽絕壁而得名。其實,所謂“兵書”,卻是半腰岩隙中的幾塊匣狀物體,乃是古代的岩棺葬;所謂“寶劍”,卻是一柱岩石,不過乍看起來,卻象一柄直插在激流中的浮雕巨劍。
傳說
此段峽谷還有兩段傳說:一說是諸葛亮將他一生的用兵經驗寫了一本書,有一次他得了重病,環顧周圍的人都不配授予,又怕後人生吞活剝,照本指揮作戰,死守老本。便選了險要之地把這部書放在難於攀登的峭壁上,讓後世有才志的人去取。 另一說是秦朝末年,楚漢戰爭中,劉邦手下有謀士叫張良,他熟讀兵書,足智多謀,垓下一戰,殲滅了項羽的精銳部隊,項羽單騎逃到烏江,自刎而死,於是楚亡漢興,張良死後便將兵書寶劍藏在這裡。
據記載,唐雅州(今四川雅安)刺史王果舟經峽中時望懸岩中有物似棺,曾令人攀登察看,見岩間棺內骸骨尚存,因又名“鐵棺靈跡”,一稱鐵棺峽。近代也有採藥人從山頂髓人石穴,並從棺中取出銅劍等文物,更證實所謂兵書,乃是古代巴人岩棺葬之遺蹟。
在“兵書寶劍”的斜對面,峽口懸岩下有一岩洞,颳風時的塵土順著岩石的石孔漏入岩下,如同常年堆積的糧食,據說是諸葛亮當年屯糧的米倉,故又稱“米倉峽”。
專家解謎
專家三峽絕壁懸棺“兵書” 揭開兵書寶劍峽之謎
中新社三峽六月三日電(全安華 高秉喜)秭歸文物工作者從絕壁岩縫中取出了“兵書”--懸棺,藏匿千年於絕壁上的謎底在三峽庫區蓄水一百一十米後被揭破。
兵書寶劍峽,是三峽
西陵峽中一大絕景。傳說,諸葛亮西征入蜀,留下長劍一把,鐵卷兵書兩本,置於三峽絕壁而得名。
據了解,千年兵書實為三具千年懸棺,因其高懸絕壁發掘困難,加之能增添三峽神秘,故沒有發掘。
2003年6月3日,
三峽大壩蓄水水位達到110米,離懸棺只剩四米左右,為此文物工作者前來做搶救保護。
秭歸縣文化旅遊局和屈原紀念館的文物專家,進入岩縫中將棺木進行編號排序,從絕壁岩縫中取出三口懸棺。 藏匿千年於絕壁上的謎底在
三峽庫區蓄水一百一十米後被揭破,據參與發掘工作唐守貴介紹,文物專家在第一口棺木中沒有發現文物,在第二口棺木中發現八件銅質矛,矛上有人頭像,很精緻。還有一件文物像半邊胡蘆。棺中文物排放位置整齊,分為前三件、中三件、後三件。第三口棺木中藏有一米見解方長的寶劍一把,上面好像有文字記載。另有銅頭木尾弓箭數支。每口棺木頭都有兩個孔,據說是懸掛懸棺時用的。棺木兩邊尚有紅黑白色的花紋。據參與發掘的工作人員說,那可能是油漆塗制的,非常考究。現時已被搶救的文物被陳放在秭歸屈原紀念館。
由於棺中文物未能清理鑑定完畢,梅館長不願透露棺中文物具體內容,但對唐守貴先生所說並沒有持否定態度。具有豐富文物發掘經驗的梅雲來肯定地說,從現時已清理的數十文物來看,懸棺系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他說,對於懸棺文物的發掘搶救工作已經徵得省市文物管理部門同意。
兵書寶劍峽將被大江淹沒,“兵書”懸棺將成為人們永久的記憶。但梅雲來認為,文物專家將認真清理和發掘懸棺文物,為關注三峽文化和歷史的人們提供更多史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