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沿革
1957年,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將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改名為共產主義青年團。此後,威海市共青團組織不斷擴大,至1965年,共青團威海市委員會下轄483個支部,團員7,039人,占青年總數的35.1%。“文化大革命”中,共青團工作被迫停止。1972年,共青團各級組織陸續恢復。粉碎“四人幫”後,共青團工作獲得生機。 1982年,全市計有基層團委23個,團支部604個,團員11,415名,占青年總數的32.2%。
代表大會
威海共青團先後舉行過十次全市代表大會。 第一次,1951年6月26至30日召開,代表83人;第二次,1953年8月召開;第三次,1956年8月20至24日召開,代表121人;第四次,1958年5月13至17日召開,代表210人;第五次,1959年8月26至30日召開, 代表250人;第六次,1962年1月24至27日召開,代表362人;第
七次, 1963年2月27至30日召開,代表302人;第八次,1972年1月25至29日召開,代表610人; 第九次,1979年3月24至26日召開,代表4 58人;第十次,1982年4月12至14日召開, 代表401人。歷次代表大會的議程內容,總結過去團的工作,部署今後任務,動員團員青年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作用,選舉團市委領導機構。
主要活動
抗日戰爭期間,青救會的主要活動是深入民眾,宣傳抗日救國,發動青年參加八路軍和各種抗日組織。抗戰勝利後,青年聯合會積極配合黨的城市工作,並在反奸反霸、減租減息運動中起到骨幹作用。1946至1949年,青年聯合會的工作中心是發動青壯年參軍參戰,保家保田。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各級團組織帶領廣大青年發展生產,建設祖國;各條戰線的團員青年充分發揮主力軍和突擊隊作用,掀起了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的熱潮;宣傳組織團員、青年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改造世界觀。在1982年全國第一個“文明禮貌月”活動中,全市青少年紛紛走上街頭,學雷鋒做好事。 他們到車站碼頭扶老攜幼, 到公共場所維持秩序;幫助烈軍屬和“五保護”挑水、送煤、清掃垃圾。第二百貨公司的團員、青年成立“青年服務隊”,送貨上門,送貨下鄉。據統計,“文明禮貌月”中,全市團員、青年整修、清掃街道638條(次) ,長約7萬米;到公共場所服務38,745人,包戶照顧老人1,463戶;拾金不昧的46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