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玉高速公路

共玉高速公路

共和-玉樹高速公路,簡稱共玉高速,又稱共玉高速公路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編號:G0613

共玉高速公路是玉樹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一縱一橫兩聯”公路網中“一縱”的重要組成部分,起點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恰卜恰鎮,終點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結古鎮。該公路總投資269.6億元,全長634.8公里,其中多年凍土區路段達227公里,占線路總長約36%。共玉高速通車後,從西寧市到玉樹市的行程將由昔日的12小時左右縮短至8小時。

2017年8月1日,我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通往玉樹地區的“生命線”公路通道,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通車運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共玉高速公路
  • 起點:青海省共和縣恰卜恰鎮
  • 終點:青海省玉樹市結古鎮
  • 途經縣市共和興海瑪多稱多玉樹
  • 全長:634.8km
  • 總投資:107億元
  • 建設周期:三年
  • 接續:共茶高速公路
基本信息,建設過程,建設技術,保凍,解凍,生態保護,多個第一,重大意義,縮短車程,探索抗凍土帶,

基本信息

共玉公路起自共和縣恰卜恰鎮,接京藏高速共和至茶卡公路,終點止於玉樹縣結古鎮(新寨東)。途經海南、果洛、玉樹藏族自治州。一路翻越河卡山、鄂拉山、姜路嶺、長石頭山、大小野馬嶺、巴顏喀拉山、雁口山,跨黃河通天河,公路全線穿越凍土區,其中多年凍土路段長達227.7公里,占路線總長的35.8%。
共玉高速公路
全線平均海拔在4100米以上,含氧量只有平原的一半,地理和水文地質條件複雜,是在青藏高原凍土區修建的第一條高速公路。
共和至玉樹公路改擴建一期工程,是在現有的G214線附近平行新建一幅分離式公路(局部採用整體式),二期工程是將現有G214線二級公路升級改造為另一幅,與一期工程共同組成高速化公路,實現共和至玉樹公路高速化的目標。
共玉公路是國務院《玉樹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中構建的“一縱一橫兩聯”生命線公路通道的重要路段,也是交通運輸部西部大通道“八縱八橫”中的一橫,它的建成對充分發揮國道幹線路網的主骨架功能,提高青海公路網交通整體水平有積極的作用,對推進玉樹地震災後重建總體規劃實施,改善沿線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發展區域內高原特色農業,解決沿線農牧民民眾出行難問題,加快藏區人民脫貧致富步伐,實現藏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設過程

2010年,根據國務院《玉樹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中關於提高國省幹線公路技術等級和抗災能力,提高西寧至玉樹公路建設等級和保障能力等要求,青海省交通運輸部門立即啟動建設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即共玉高速公路)。
共玉高速公路
2014年12月18日,經過4年建設,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的首條高海拔、高寒地區的高速化公路——全長635.61公里、概算投資114.4億元的共和至玉樹(結古)公路(一期)基本建成通車,與現有214國道構成了通往玉樹的高速化大通道。共玉高速化公路(一期)建成通車後,西寧到玉樹行車時間縮短2小時。
4月26日,隨著挖掘機在黃河源頭地區青海省瑪多縣境內的高原地帶開始破土施工,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以下簡稱共玉高速公路)二期國道改擴建工程全面開建。二期單幅工程預計在2016年8月底建成,公路為分離式雙線四車道,全線設計時速每小時80公里,起點和終點分別為海南州共和縣恰卜恰鎮和玉樹州玉樹縣結古鎮。

建設技術

保凍

在多年凍土地帶施工,如何有效保護凍土,提高路基的穩定性,是決定工程命運的關鍵。共玉公路在設計中充分借鑑和採用公路建設已有研究成果,認真詳細地開展沿線多年凍土專項地質勘查,按照“保護凍土、減緩融化”的原則進行設計。自2011年5月開工以來,共玉公路共取得15項技術進步與創新,其中兩項獲國家專利,在多年凍土路基、橋涵、隧道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共和至玉樹公路
保護凍土是我國凍土區工程建設的基本原則,“青藏高原G214線幹線公路升級改造科技示範工程”,廣泛集成已有交通行業科研成果,結合共玉高速路建設實際需求,系統地套用即有技術,儘量讓凍土“繼凍”,從而提高工程穩定性和耐久性。
在共玉高速路部分路段和隧道淺埋段,林立著大片長鐵棒狀的設施,這種設施被稱為“熱棒”。成千上萬的“熱棒”插入凍土層,目的是將凍土中的熱量散發出去,將空氣中的冷量傳遞進土層,使凍土層保持凍結狀態,從而實現路基穩定。
在部分路段的路基結構體內,還埋設著直徑不等的涵管狀通風管,使路基內部通過空氣流動帶走熱量,達到保溫的目的;部分路段的路基則由大小不等的石片或小石塊堆砌而成,這種片石路基或碎石路基也是為了實現對凍土的有效保溫而設計。
實際上,治理凍土的很多技術早在青藏公路、青藏鐵路建設中已得到有效套用,但卻是首次大規模在青藏高原高等級公路建設中套用。所以,此前多年的積累,也成了共玉高速路工程成功穿越高原凍土區的關鍵。

解凍

有的地帶需要解凍。常年凍土地段施工人員採取用加厚棉篷布在夜間溫度較低時覆蓋保暖,白天氣溫升高到5℃以上時將棉篷布翻卷掀開,讓陽光直射凍土,保證了凍土地段很快解凍,大大提高施工生產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生態保護

三江源地區不僅是目前我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和天然濕地分布區,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和生態最敏感的地區,沿途河流密布、湖泊沼澤眾多、雪山冰川廣布,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河的發源地,對水環境安全保障要求極高,因此,共玉高速路的建設在環境保護方面,急需多年凍土區路域邊坡與棄土場生態恢復技術、路域生物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公路沿線濕地保護技術等技術的支撐。
通天河隧道通天河隧道
通過實施綠色交通建設技術,實現路與環境和諧共生,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植被護坡技術、棄土場設計與施工技術等可用於共玉高速路的生態安全建設;公路景觀規劃與設計技術可用於共玉高速路實現路與環境和諧共生的需求;隧道綠色照明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等,更是適用於綠色管理設施的建設。一項又一項專為共玉高速路而定製的技術相結合,便成了攻克生態難題的利刃。
參建人員在路基清表施工中將草皮連帶草根共同移植培育,灑水後用黑色遮陽網全覆蓋,保證了草皮的再利用率,實現了“無痕跡”施工的環保目標。
為保護公路周邊環境,共玉公路一期工程共完成草皮移植和三維網植草生態防護約660萬平方米,生態防護覆蓋率達95%以上,資金投入約占概算投資的5%以上。

多個第一

共玉高速公路是我省高等級公路建設全面實施標準化管理的首個項目,建設過程中誕生了省內高速公路建設管理六個“首次”。
青海地方鐵路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納啟財說:“建設中,我們首次對預製場、大橋、隧道等重難點、隱蔽部位採用遠程視頻監控系統進行監控管理;首次使用網上銀行監督的形式對施工、監理單位的建設資金進行監控;首次集成採集分析重難點工程相關數據;首次在姜路嶺隧道多年凍土淺埋段採用全自動遠程數據採集系統進行監控熱棒處理效果;首次採用鋼筋加工數控設備、智慧型張拉設備;首次開通單向9座隧道施工人員進出隧道管理系統。”

重大意義

縮短車程

江永扎西老家在玉樹市下拉秀鎮,他是常年往返於西寧和玉樹市之間的大巴車司機。已經跑了8年大巴車的江永扎西目睹了共玉高速公路的建設歷程,更是親身感受了共玉高速公路帶來的便捷。
“早些年,聽父輩們說,從玉樹到西寧需要走7天,我小的時候跟著家人去西寧,那個時候路上要走3天,後來等我開大巴車的時候要走將近18個小時,路不好,也不敢開得太快。如今,只要8個多小時就能到西寧,路況比以前更好了,這些變化太大、太快,感覺像做夢一樣,我們真是趕上了好時候。”江永扎西深有感觸地說。
這不僅僅是江永扎西的感觸,更是玉樹州40萬各族幹部民眾的感受,共玉高速公路通車,天塹變通途,從此,玉樹並不遙遠。

探索抗凍土帶

共玉高速公路作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建設的首條高海拔、高寒、高速的公路,對於我國今後在高原、高寒地區建設隧道、橋樑和道路工程具有極高參考價值。青海地方鐵路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納啟財介紹,施工期間,科研人員在無任何現成經驗可供參照的情況下取得多項技術突破,相關科研項目有3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