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共振結構
- 外文名:Resonance Structure
- 時間:1931年
- 創立者:鮑林
- 概念:一種分子結構理論
共振結構是1931年鮑林(L. C. Pauling)創立的一種分子結構理論。當一個分子、離子或自由基的結構不能用路易斯結構式正確地描述時,可以用多個路易斯式表示,這些...
共振論(resonance theory),是由美國化學家鮑林(Linus Pauling)所提出的一種分子結構理論,適用於討論一些不能以價鍵(見化學鍵)結構式進行描述的分子,如苯一類的...
共振效應最初是物理學上的一個定義,擺最重要的特性是它以一種頻率,即通常所稱的固有頻率擺動。當受到外界的干擾而被激勵時,它相應的擺動規律則依賴於干擾振頻...
在共振結構中最穩定的一個所具有的能量與熱化學實驗數據(生成熱、燃燒熱或其他反應熱)得到的分子能量之差叫共振能(R P)。萘的共振能為313.5kJ·mol-1,苯的...
共振論方法是利用共振觀點說明分子結構的理論方法。是化學鍵理論方法之一,是價鍵理論方法的延伸和發展,由美國化學家鮑林1931~1933年間提出。其中心思想是“分子的...
通過比較C-O單鍵和C=O雙鍵的鍵能,預測醇的共軛鹼很容易通過無鍵共振形成C=O雙鍵。由於C-C鍵能遠小於C-H鍵能,所以甲基比氫原子更容易通過形成無鍵共振來...
路易斯結構(Lewis structures,又稱做Lewis 點圖像, 電子點圖像,Lewis 電子點式,Lewis 點結構,和電子點結構)是分子中原子和原子鍵結和標示孤對電子存在的圖像。19...
吸聲結構,是具有較強的吸收聲能、減低噪聲性能的材料。主要分為多孔吸聲結構、共振吸聲結構和特殊吸聲結構三類,並廣泛套用於各個行業之中。...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衝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