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歷史國家

共同歷史國家(雙體國家)是指在某個歷史條件下母體國家由於政治因素經過結合併且統一在一起(這時這個母體國家只有唯一一個統治者);但是經過一個時期(或者一個時代),母體國家內發生事變(起義、戰爭等)而導致產生了另一名首領(未來的新任統治者),從而導致原母體國家在另一個歷史條件的催促下分裂成兩個或者多個擁有完全不同的統治者以及政治形及式國家形態的新興國家,而在分裂後還有政治往來,並且這些子體國家已經發展成為獨立的政治體系,而且這些子體國家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統一的歷史軌跡,這樣的國家叫做共同歷史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共同歷史國家
  • 別稱:雙體國家
  • 特點:都有一個共同的、統一的歷史軌跡
  • 性質:由於政治因素且統一在一起
背景,歷史背景,主要國家,其它形式的雙體國家,

背景

1917年俄羅斯帝國解體後高加索地區的省份建立了一個自己的名為外高加索聯邦的聯邦國。但其組成部分之間的不和和與土耳其的戰爭於1918年4月導致了這個聯邦共和國的分裂。
此後數年中這些地區被內戰破壞,在蘇聯紅軍的干涉下其三個組成部分於1922年3月12日在提比里西宣布成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
(1 4)波蘭立陶宛聯邦:
波蘭—立陶宛

歷史背景

波蘭立陶宛聯邦雛形成於1386年,起因為改信天主教的立陶宛大公國君主約蓋拉(Jogaila)於該年迎娶波蘭國公主。該結合不但使立陶宛成為歐洲最後一個接受基督教的國家,也使立陶宛漸趨接受波蘭文化。1569年,兩國簽定盧布林協定,該聯邦正式結盟。之後,立陶宛逐漸接受了波蘭語言,並使立陶宛農民漸淪為波蘭國農奴,而兩國結盟後被正式稱為聯邦(Rzeczpospolita)。
波蘭立陶宛聯邦正式成立初期,開始對周圍各國展開侵占,如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並與沙俄帝伊凡雷帝於1558年展開維持25年的拉脫維亞戰爭,爭奪拉脫維亞。戰爭中聯邦雖獲勝,但之後又與沙俄及瑞典持續戰爭與衝突,國力因此日漸消耗。16世紀中期開始,沙俄以蠶吞方式逐漸入侵該聯邦,併兼並大片土地,聯邦搖搖欲墜。17世紀,普魯士崛起,最終,該聯邦土地遭沙俄、奧地利和普魯士三國瓜分。

主要國家

(1)蒙古-(中國內蒙古
(2)朝鮮韓國
(4)丹麥挪威瑞典芬蘭
(8)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註:公元1838年中美洲聯合省分裂為這5個國家)
(9)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註:公元1830年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分裂為這3個國家)
(10)巴拿馬-哥倫比亞(註:公元1903年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分裂為這2個國家)
(11)法蘭西法國)-德意志德國)-義大利(註: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由於後期君主軟弱無能,法蘭克王國陷入混亂,於是三個君主便締結了《凡爾登條約》以後將法蘭克王國瓜分,瓜分後,法蘭克王國分裂為這3個國家)
(1 2)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南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正式成立。):
俄羅斯—立陶宛—喬治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亞美尼亞—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亞塞拜然—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註:1991年12月25日宣布國名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更名為“俄羅斯聯邦”)
(1 3)南高加索聯邦[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
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

其它形式的雙體國家

(9)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