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涵詮釋
主要從兩個最基礎的視角來解讀“共同城市”:誰的城市?什麼樣的城市?
第一個問題:誰的共同城市?
這個問題可以用上面這張圖來回答。在“共同城市”中,我們從三個角度來認識城市的主體性。
市民的共同城市
城市是所有市民共同的城市,是各行業共同的城市,是各階層共同的城市。無論是人大、政協、政府、企業、社區、協會、NGO乃至網際網路社群,都是全體城市使用者參與城市治理的組織工具。而基於集思廣益(眾智)和民主協商(眾治)的城市共同治理,是否代表著更吻合“人民民主真諦”的未來?
世界的共同城市
在地球村時代,每一個城市都絕不是孤立的內向的封閉系統,更是廣泛的城市群系統中的一員。深圳的改變遠不止於影響深圳,也許深圳影響上海,上海影響香港,香港影響伊斯坦堡……周而復始,循環不息。於是,所謂區域協調的邊界會越來越淡化,最終每個城市都是地球村的一個小節點。
萬物的共同城市
從社會學視角看,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形態,只要社會不崩塌,城市就將永恆。在這樣漫長的時間跨度內,城市當然不止是人類的城市,更是人與自然萬物共同的城市。無論城市在空間形態上會如何演化,都不會止步於人的系統,而終將構建或融入萬物共生的大生態系統。
第二個問題:什麼樣的共同城市?
對於城市主體性的理解實際上是城市觀的基石,但是很難直接指導實踐。而下面將介紹下“共同城市”在實踐層面的三重內涵。
多樣的共同城市
城市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這種複雜甚至可以視為涵蓋了人類社會的一切事務。在多樣的需求、多樣的資源和多樣的路徑的相互干涉中,城市問題的背後往往是整個人類知識體系的所有學科的交織。雖然規劃師永遠不可能完全掌控這樣一個
複雜巨系統,但針對特定問題主要矛盾的多學科協同是規劃師對城市多樣性的積極應對。
永續的共同城市
如果說學科協同是共同城市的水平系統,那么代際協同則是共同城市的垂直系統。尤其是在技術疊代越來越快的今天,規劃師應該注意到社會生產生活方式也在越來越快的疊代。這個語境下談城市的永續就不止是理念上的可持續發展,更是近期的現實的城市兼容性。
和諧的共同城市
在共同城市的概念下,學科協同與代際協同歸根結底要落在價值觀的協同上。單一的經濟理性導向的城市不是共同城市,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的城市才能稱之為共同城市。也許,未來還會衍生出更加多元和諧的城市文明也未可知。
在這樣的城市觀的基礎上,當我們將“誰的城市”和“什麼樣的城市”合二為一,就得到了“共同城市”的六芒星圖。當我們將這個六芒星圖稍作變換,就得到了一個六維度的共同城市評價模型。這個六維體系(市民、世界、萬物、多樣、永續、和諧)將是規劃師進行城市評價和規劃評價的一項新工具。
最後,我們想用這樣一段話來描述我們共同的“共同城市”:
為城市,規劃師可以做更多。
為城市,中學生可以做更多。
為城市,程式設計師可以做更多。
為城市,老百姓可以做更多。
為城市,市政府可以做更多。
為城市,企業家可以做更多。
為城市,建築師可以做更多。
為城市,老年人可以做更多。
為城市,網際網路可以做更多。
為城市,社會學可以做更多。
為城市,物流業可以做更多。
為城市,公車可以做更多。
……
……
……
為城市,我們可以做更多……
吉祥物
UPDIS共同城市的吉祥物就是“小方塊”,Ta於2014年深規院官方微信第17期內容中正式發布問世。
在“共同城市”的六芒星圖(六角分別為:市民、世界、萬物、和諧、多樣、永續)再稍一變化,帶著共同城市夢想的小方塊就應運而生了。
系列活動
共同城市微考察
“UPDISCC城市微考察”是深規院推出的城市科普系列活動之一。考察全程,深規院的規劃師們與公眾同行,為公眾解讀城市規劃、講述規劃故事。
2014年,深規院共組織了三次城市微考察活動,帶領公眾前往
深圳大亞灣核電站、深圳寶安區老虎坑垃圾焚燒環保電廠、深圳南山污水處理廠進行考察,讓市民走近“神秘”的城市設施,看看它們的工作環境,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觀察它們的運營現狀,從而更加了解我們的城市。微考察活動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市民的積極關注和回響,從最初的問卷調研到報名參與,影響人數超千人。
共同城市小方塊課堂
小方塊課堂是為在校中小學生設定的城市啟蒙課程。“小方塊課堂U12”是為12歲以下小學生朋友設定的城市啟蒙課程,未來UPDISCC還會推出針對中學生的“小方塊課堂U18”。
2014年,UPDIS的規劃師走進
深圳外國語學校東海附屬國小,完成了“小方塊課堂”的第一講,替20年後的規劃師推動“城市啟蒙”工作。
小方塊課堂開展後引起了城市規劃圈、家長、在校師生的一致好評。
據悉,深規院的小方塊課堂將在進一步完善參與機制和資源整合,以期推動更多的規劃師參與進來,群策群力完善這一課程,推廣這樣的課程。
UPDIS概念城市競賽
“UPDIS概念城市”是由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起的,以無門檻概念競賽為牽引的城市話題議事平台。當大家用看待競賽的眼光去看待這個活動時會發現非常多的“與眾不同”:
1、選手的極度開放(不限專業、不限身份、不限機構)
2、評審的極度開放(以公眾網路投票為主要評審依據)
3、題目的極度開放(僅以十個關鍵字引導的極簡主題)
2013年的“UPDIS概念城市”圍繞“城市密度極限”問題,通過競賽、展覽、評審、兒童走秀、街頭宣講、學術論壇等多種形式推動跨界討論。在來自全球的五十多位參賽選手和學界達人的支持下,UPDISCC 2013影響現場觀眾愈萬人,同時收到線上投票近兩萬票、專欄投稿數百篇。
2014年的“UPDIS概念城市”以“人造自然”作為主題,將更多觀察和思考聚焦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上。本屆競賽在2013年的成功基礎上進一步開放了線上參賽、線上邀請、線上評審的功能。特邀朱競翔、朱榮遠、劉珩、丁沃沃、王世福、史建、董賀軒等三十多位專業人士加入評審專家庫,並由公眾自發線上邀請終審專家。從選手積極參與到觀眾積極邀請、投票,競賽影響人數逾數千人,並收到線上投票近萬張,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