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歷史意義編輯,三略,相關信息,內容概括,名詞出處,名詞套用,押韻詞,年代,成語舉例,李英健著作,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編輯推薦,
六韜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先秦時期著名的黃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最早明確收錄此書的是《隋書·經籍志》,題為“周文王師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呂望。但是自宋代以來,就不斷有人對此提出質疑。從此書的內容,文風及近年出土文物資料等分析,可大致斷定《六韜》是戰國時期黃老道家典籍。全書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對有關戰爭和各方面問題,幾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戰略論和戰術論。
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西漢國家藏書目錄《漢書·藝文志》道家類曾有著錄曰:“《太公》237篇,《謀》81篇,《言》71篇,《兵》85篇。”班固注“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清沈欽韓說:《謀》者即太公之《陰謀》,《言》者即太公之《金匱》,《兵》者即《太公兵法》。但從南宋開始,《太公六韜》一直被懷疑為偽書,特別是清代,更被確定為偽書,但是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古墓中,發現了大批竹簡,其中就有《太公》的五十多枚,這就證明《太公》至少在西漢時已廣泛流傳了,偽書之說也
《六韜》分別以文、武、龍、虎、豹、犬為標題,各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萬字。
卷一
《文韜》內分《文師》 、《盈虛》、《國務》、《大禮》、《明傅》、《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等十二篇,主要論述作戰前如何充實國家的實力,在物質上和精神上作好戰爭準備。如對內先要富國強民,對人民進行教育訓練,使之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對外要掌握敵方的情況,注意保守自己的秘密,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卷二
《武韜》內分《發啟》、《文啟》、《文伐》、《順啟》、《三疑》五篇,有的版本把“《兵道》”列於《三疑》前。這一卷主要論述取得政權及對敵鬥爭的策略,強調在作戰前必須先對敵我雙方的情況了如指掌,進行比較,以己之長克敵之短,才能制勝。
卷三
《龍韜》內分《王翼》、《論將》、《選將》、《主將》、《將威》、《勵軍》、《陰符》、《陰書》、《軍勢》、《奇兵》、《五音》、《兵征》、《農器》等十三篇,主要論述軍事指揮和兵力部署的藝術,指出在戰爭中要調動對方,選擇將帥、嚴明紀律,然後確定如何發號令、通信息。還指出要注意天時地利、武器裝備和物質供應等。
卷四
《虎韜》內分《軍用》、《三陣》、《疾戰》、《必出》、《軍略》、《臨境》、《動靜》、《金鼓》、《絕道》、《略地》、《火戰》、《壘虛》等十二篇,主要論述在寬闊地區作戰中的戰術及其他應注意的問題。
卷五
《豹韜》內分《林戰》、《突戰》、《幫強》、《敵武》、《山兵》、《澤兵》、《少眾》、《分險》等八篇,主要論述在各種特殊的地形作戰中的戰術及其他應注意的問題。
卷六
《犬韜》內分《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騎》、《戰車》、《戰步》等十篇,主要論述教練與編選士卒以及各種兵種如何配合作戰,以發揮軍隊效能等問題。
歷史意義編輯
太公望《六韜》是一部集先秦黃老道家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韜》的基本理論和範疇,多來自道家,主張柔弱勝剛強、韜晦不露和安靜玄默等,同時又引用“黃帝”之書 ,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 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梁興揚道長參考《太公六韜》《太公兵法》《黃石公三略》
三略
相關信息
《黃石公三略》,亦稱《三略》,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著作,屬於道家兵書,相傳作者為漢初道家隱士黃石公。最早提及此書的是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張良刺殺秦始皇未成,遭追捕,被迫隱姓埋名藏匿於下邳(今江蘇邳縣),在這裡遇見一自稱 谷城山下黃石即我 的老者,授其一部《太公兵法》(也有說是《黃石公三略》),其後此公便不見於史載。張良得書,潛心研究,後幫助劉邦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政權。但據考證,《黃石公三略》的成書當不早於西漢中期,它是後人在吸收先秦優秀軍事思想的基礎上,總結秦漢初政治統治和治軍用兵的經驗,假託前人名義編纂而成,其中有許多獨到之處。
內容概括
《黃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個部分,共3800餘字。與前代兵書不同,它是一部專論戰略的兵書,尤其側重闡述政略,這是該書的一個顯著特點。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的專著。《三略》的另一個特點,即是大量引用古代兵書《軍讖》、《軍勢》中的內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餘字,占全書的1/6強。因而為後人保留了這兩部已佚兵書的部分精華。
《三略-上略》共2100餘字,占全書的一半以上,內容豐富,是全書的主要部分。其主要內容:①強調民本 、 兵本 思想,注重收攬人心、民心。這也是該書政略思想的核心。《三略》開篇即指出: 夫主將(治理、統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於眾。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摧毀)。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 ,從戰略的高度,指出人心向背,對於治國安邦的重要意義。這裡的 英雄 指德才傑出的文臣武將, 通志於眾 的 眾 指民眾、庶民。它不僅強調收攬英雄之心,同時指出君主的意願要與民眾相貫通,強調上下要同心,體現了它的 民本 思想。
《三略》認為: 英雄者,國之乾;庶民者,國之本。得其乾,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 它還指出: 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 ,這裡的“賢”也即 英雄。《三略》十分重視收攬 英雄之心,民心對於 英雄,它認為不僅要 使賢如腹心 ,而且要 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財散之 ,依功進行封賞,並且 賞功不逾時 ;對於庶民百姓,它強調要廣施恩惠,愛護民眾,具體應做到: 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 ,這樣既可以獲得民眾的支持,同時也增加了國力。
《三略》還引用《軍讖》: 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 的思想,強調富國先富民,只有國富民強,才能克敵制勝。從注重收攬人心的角度出發,《三略》指出治國統軍的根本在於 察眾心,施百務 ,即體察各類人物的心理特徵和變化,採取相應的對策,並列舉出20個心態各異的人物,一一提出治理辦法,總的原則是,消滅懷有敵意的人,爭取一切可以利用的人。
《三略》的 民本 思想體現,在軍略上,即是 兵本 思想,強調士兵在戰爭中的作用。它認為: 夫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破敵者,眾也。以寡勝眾者,恩也;以弱勝強者,民也。 並指出 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
《三略》的 兵本 思想,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的重大進步。②主張治國統軍要根據具體情況的發展變化,柔、弱、剛、強四者兼施,巧妙運用。《三略》借《軍讖》之語,指出: 柔能制剛,弱能制強 ,並解釋說: 柔者,德也;剛者,賊(禍害、災難)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 因此只有 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才會使國家強盛,前途遠大,單純用柔用弱或用剛用強,都將使國家衰弱、滅亡。
《三略》還認識到,人的主觀認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指出: 端末未見,人莫能知 ,並認識到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因此提出戰略戰術的制定,要依據敵情的實際變化而不斷修正,改變, 不為事先,動而輒隨 , 因敵轉化.這些思想都體現了它樸素的軍事哲學思想。③提出了一整套克敵制勝的軍事戰略原則。《三略》十分強調對戰略要地的占領和控制,要求 獲固守之,獲厄(險要關卡)塞之,獲難(衝要)屯之(派兵屯駐).這種思想既是對前人在險要地形用兵戰術的繼承,又是對秦漢以來戰爭經驗的總結。
成書時間
《三略》成書的時間,可以定為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期間。主要根據是《三略·中略》的一句話:“是故《三略》為衰世作。”這句話透露出撰寫《三略》的時代是衰亂之世,具體來說,就是漢世衰微、王莽篡漢的時代。
名詞出處
“太公第一《霸典文論》,第二《
文師武論》,第三《龍韜主將》,第四《
虎韜偏裨》,第五《
豹韜校尉》,第六《犬韜司馬》。”
《三略》也叫《
黃石公三略》,傳說是漢初黃石公(又稱
圯上老人)所著,傳授給
張良的。《史記·留侯世家》有“張良嘗閒步游下邳,有一老父……出一編書曰:‘讀此書則為王者師……’旦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的記載。但據《漢書·藝文志》說:“漢興,張良、韓信序次(整理)兵法,幾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至於孝成(
漢成帝)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
班固、
班昭根據這些寫成《漢書’藝文志·兵家》,其中並無《三略》一書著錄。查《漢書》成書於東漢和帝(公元89—105)年間。可見在東漢中葉以前並沒有《三略》這個書名。東漢末年
建安年間,
陳琳(?一217年)在《武軍賦》中始提到“……三略六韜之術”。魏明帝時,
李康《運命論》始有“
張良受
黃石公 之符,誦《三略》”之說。東晉末年(公元400—417年),
李暠為
西涼公,征劉{日丙}為儒林祭酒從事郎中,劉{日丙},曾注《黃石公三略》流行於 世(見《北史》三十四卷,魏書五十二卷)。《隋書·經籍志》始著錄《黃石公三略》三卷,。題下邳神人撰。書中自稱“《三略》為衰世作” (見《下略》)。因此《三略》的成書時間大約在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 《三略》一書雜采儒家的仁、義、禮;
法家的權、術、勢;
墨家的
尚賢;道家的重柔;甚至還有讖諱之說。全書講政治策略手段較多,而直接講軍事的反而較少。 《六韜》通過周文王、武王與
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是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兵書,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受到歷代兵家名將的重視,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
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國外也有深遠影響,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三略》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的兵書,以論述政治戰略為主,兼及軍事戰略。分為
上略、中略、下略。上略設
禮賞、別奸雄、著成敗;中略差德行、審權變;下略陳道德、察安危、
明賊賢之咎。該書問世以來,受到歷代政治家、兵家和學者的重視。南宋
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該書還先後傳入日本和朝鮮,並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鬼谷子》是一部由鬼谷子講授、後經
蘇秦、
張儀等人補充、修改而成的集
縱橫家、兵家、道家、仙家、陰陽家等思想於一體的政治理論著作。
名詞套用
押韻詞
年代
古代
成語舉例
六韜三略,
淹貫胸中,唯吾所用,何擔
孫武子十三篇而已哉。
元·鄭德輝《王粲登樓》第二折
李英健著作
內容簡介
《家藏四庫》編定於清乾隆四十三年,共收中華典籍3461種。如此浩瀚典籍僅分經(儒家經典)、史(各類史書)、子(百家著述)、集(名家詩文)四類。其後《四庫》之名既具有中華經典集成的寓意,同時也具有古代圖書分類的含義。進入二十一世紀,中華經典所蘊含的智慧,越來越為世人矚目。叢書策劃者為了消除今人閱讀古代文言經典的艱澀,力求使用時人容易讀懂的版畫圖示和讀解心得的方式,讓讀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養分,使聖賢的智慧真正進入尋常百姓家。所以叢書得名《家藏四庫》。
作者簡介
第四輯主編
遼寧省第八屆、九
屆、十屆政協委員。現任遼寧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兼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萬卷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先後獲“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遼寧省優秀專家”等榮譽稱號。參與策劃編輯的圖書、電視片,多次獲全國“五個一”工程優秀圖書獎、優秀電視片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諾貝爾文學獎。
編輯推薦
《六韜·三略》生僻字、
多音字、古今異音字都隨文注音,力求讓讀者毫無障礙地閱讀原文,享受流暢閱讀的樂趣。
《六韜·三略》為原文配有大量古樸精美的古版畫及圖說,生動形象地表現各戰例,展現兵家風采。
書中為原文配有題解、注釋、譯文,詳細介紹原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意圖,幫助讀者深刻理解各兵法策略、智謀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