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武篇論述了遭遇戰的戰法。首先論述了突然同敵遭遇,敵軍“甚眾且武,武車驍騎,繞我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如處理不當,即可能遭到失敗,因此稱之為“敗兵”。要取得作戰的勝利,必須將武車驍騎布列在兩翼,同時將材士強弩埋伏在道路兩側。誘敵人伏,再行出擊,即可將敵擊敗。接著進一步論述了在“敵人與我車騎相當,敵眾我少,敵強我弱,其來整治精銳,吾陣不敢當”的情況下,應將材士強弩埋伏在左右,車騎堅陣而處,等敵人入伏時,左右前後進行夾擊,“敵人雖眾,其將必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韜·豹韜·敵武
- 論述:遭遇戰的戰法
- 出處:《六韜》
- 類型:文言文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國學故事,出處簡介,
作品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卒遇敵人,甚眾且武,武車驍騎繞我左右,吾三軍皆震,走(1) 不可止,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謂之‘敗兵’。善(2) 者以勝,不善者以亡。”
武王曰:“用之奈何?”太公曰:“伏我材士強弩,武車驍騎為之左右,常去前後三里。敵人逐我,發我車騎,沖其左右,如此,則敵人擾亂,吾走者自止。”
武王曰:“敵人與我車騎相當,敵眾我少,敵強我弱,其來整治(3) 精銳,吾陳不敢當(4) ,為之奈何?”太公曰:“選我材士強弩,伏於左右,車騎堅陣而處。敵人過我伏兵,積弩(5)射其左右,車騎銳兵疾擊其軍,或擊其前,或擊其後。敵人雖眾,其將必走。”武王曰:“善哉!”
作品注釋
(1)走:逃跑。
(2)善:善於用兵打仗。
(3)整治:整齊不亂。
(4)不敢當:無法匹敵,難以抵擋。
(5)積弩:集中弓弩。
作品譯文
武王問太公道:“領兵深入敵國境內,突然遭遇敵人,人數甚多而且勇猛,並以武沖大戰車和驍勇的騎兵包圍我的兩翼,全軍震驚,紛紛逃跑,不可阻止,對此怎么辦?”
太公說:“這樣行動的軍隊叫做‘敗兵’。處理得好可以因此而取勝,處理不好也會因此而滅亡。”
武王說:“具體該怎么辦呢?”太公說:“埋伏我軍的勇士強弩,並以武沖大戰車和驍勇的騎兵配置在其兩翼,伏擊地域一般距離我主力前後約三里,敵人若來追擊,就出動我的戰車、騎兵,衝擊敵人的兩側。這樣敵人就會混亂,我逃跑的士卒就會自動停止。”
武王說:“敵我雙方的戰車、騎兵相遇,敵眾我寡,敵強我弱,敵人前來,陣勢整齊,士卒精銳,我軍要與敵對陣而戰,難以抵擋,對此怎么辦?”太公說:“挑選我軍勇士強弩伏於兩側,戰車騎兵布成堅陣防守。如敵人通過我埋伏的地方,就集中弓弩射擊他的兩翼;出動戰車、騎兵和勇銳士卒,猛烈地攻擊敵軍,有時攻它的正面,有時攻它的後面,敵人雖然眾多,必定被我打敗。”武王說:“好啊!”
作品評析
遭遇戰是敵對雙方在運動中相遇而發生的戰鬥,一般可分為預期遭遇戰和非預期遭遇戰。其特點是:戰鬥觸發時對敵方情況不大明了,組織戰鬥的時間倉促,雙方都有暴露的翼側,戰鬥行動緊張急促,戰鬥樣式轉換迅速。遭遇戰的基本作戰原則是爭取主動,先機制敵。在軍隊運動過程中,組織不間斷的偵察,儘可能提前發現敵人。發現敵情後,迅速果斷地定下決心。先敵展開,占領有利地形,先敵發起衝擊,大膽向敵翼側實施突擊。在非預期遭遇戰中,狹路相逢勇者勝。而在預期遭遇戰中,應儘量採用佯退誘敵,設定伏兵,誘敵入伏,再行出擊戰法。本篇論述了遭遇戰的戰法。首先論述了突然同敵遭遇,敵軍“甚眾且武,武車驍騎繞我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如處理不當,即可能遭到失敗,因此稱之為“敗兵”。要取得作戰的勝利,必須將武車驍騎布列在兩翼,同時將材士強弩埋伏在道路兩側。誘敵入伏,再行出擊,即可將敵擊敗。接著進一步論述了在“敵人與我車騎相當,敵眾我少,敵強我弱,其來整治精銳,吾陳不敢當”的情況下,應將材士強弩埋伏在左右,“車騎堅陣而處”,等敵人入伏時,左右前後進行夾擊,“敵人雖眾,其將必走”。
國學故事
春秋後期,諸侯爭霸的重心由黃河流域轉移到了長江淮河流域,吳、楚兩國展開了長期的爭戰。周敬王元年(前519年),吳王僚率公子光等,興兵進攻楚國控制的淮河戰略要地州來(今安徽鳳台)。楚平王聞訊後,即命司馬薳越率楚、頓、胡、沈、蔡、陳、許七國聯軍前往救援,並命令尹子瑕帶病督軍。吳軍見楚聯軍力量強盛,來勢兇猛,遂迅速撤去對州來的包圍,將部隊轉移到鐘離(今安徽風陽東北),暫避敵鋒,伺機行動。
楚軍在進軍途中,子瑕病死。楚軍失去主帥,士氣頓時沮喪低落。司馬薳越見狀,被迫回獅雞父(今河南固始東南)。吳公子光聽說楚軍統帥子瑕身亡,楚聯軍不戰而退,認為這是擊破敵人的良機,便向吳王僚建議乘機尾追,奇襲取勝。吳王採納了他的建議,揮軍前進,於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突然出現在雞父戰場。此舉完全出乎楚司馬薳越的意料,倉促之中,他讓胡、沈、陳、蔡、頓、許六國軍佇列為前陣,掩護楚軍。吳王以左、中、右三軍主力預作埋伏,以不習戰陣的三千囚徒為誘兵前往攻擊胡、沈、陳諸軍。剛一接戰,吳誘兵即佯作潰退,胡、沈、陳軍見狀貿然追擊,進入吳軍伏擊圈。吳軍從三面突然出擊,很快戰勝了胡、沈、陳三國軍隊,並俘殺胡、沈國君和陳國大夫齧,而後故意縱俘卒逃走。這些士卒狂奔逃回,口中叫嚷國君已被殺死。許、蔡、頓三國軍隊見狀,頓時軍心大亂,陣勢不穩。吳軍乘勝擂鼓吶喊而進,許、蔡、頓軍不戰而潰。楚軍未及列陣,受到猛烈衝擊,迅速潰敗。吳軍大獲全勝,乘勝攻占州來。
此戰,吳軍以寡敵眾,又處於“後據戰地而趨戰”的不利處境,最後卻打了勝仗,原因在於正確地判斷了敵情,利用“晦日”不宜作戰的傳統習慣,突然出現在戰場,示形動敵,誘敵冒進,設伏痛擊,乘勝猛攻。而楚軍在這次遭遇戰中的失利,關鍵在於士氣低落,內部步調不一,對吳軍的動向缺乏了解,臨陣時指揮笨拙,缺乏機動應變能力,終於導致慘敗。真正是“善者以勝,不善者以亡。”
出處簡介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