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武韜·文伐

六韜·武韜·文伐

文伐,就是“以文事伐人,不用交兵接刃而伐之也”。即不用軍事手段而用政治、外交手段打擊敵人。本篇列舉了十二種“文伐”之法,都是採用權謀詭詐手段,擴大敵人內部矛盾,分化、瓦解和削弱敵人,為從軍事上消滅敵人創造條件。最後指出:“十二節備,乃成武事。所謂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見,乃伐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六韜·武韜·文伐
  • 創作年代:周初
  • 作品出處:六韜
  • 作者:姜子牙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國學故事,出處簡介,

作品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文伐(1) 之法奈何?”
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節(2) :
一曰因其所喜,以順其志,彼將生驕,必有奸(3) 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
“二曰親其所愛,以分其威,一人兩心,其中必衰;廷無忠臣,社稷必危。
“三曰陰賂左右,得情甚深;身內情外(4) ,國將生害。
“四曰輔其淫樂,以廣其志,厚賂珠玉,娛以美人;卑辭委聽,順命而合(5) ,彼將不爭,奸節乃定(6) 。
“五曰嚴(7) 其忠臣,而薄其賂;稽留其使,勿聽其事,亟為置代;遺以誠事,親而信之。其君將複合之。苟能嚴之,國乃可謀。”
“六曰收其內,問其外;才臣外相(8) ,敵國內侵,國鮮不亡。
“七曰欲錮其心,必厚賂之;收其左右忠愛,陰示以利,令之輕業,而蓄積空虛。
“八曰賂以重寶,因與之謀,謀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謂重親(9) 。重親之積,必為我用。有國而外,其地大敗。
“九曰尊之以名,無難其身;示以大勢,從之必信。致其大尊,先為之榮;微飾聖人,國乃大偷(10) 。”
“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應事,如與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時及將至,若天喪之。
“十一曰塞(11) 之以道:人臣無不重貴與富,惡死與咎(12) ;陰示大尊(13) ,而微輸重寶(14) ,收其豪傑。內積甚厚,而外為乏。陰納智士使圖其計,納勇士使高其氣;富貴甚足,而常有繁滋(15) 。徒黨已具,是謂塞之。有國而塞,安能有國。
“十二曰養其亂臣以迷之,進美女淫聲以惑(16) 之,遺良犬馬以勞之,時與大勢以誘之。上察而與天下圖之。
“十二節備,乃成武事(17) 。所謂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見,乃伐之。”

作品注釋

(1)文伐:指用非軍事手段打擊敵人。
(2)節:項。
(3)奸:底本作“好”,疑誤。今據《武經七書匯解》校改。
(4)④身內情外:身處此方而實際向著對方。
(5)順命而合:指順從敵人的心意。
(6)奸節乃定:指邪惡行為一定會發展下去。
(7)嚴:尊敬。此處可理解為與其結好以從中行間的意思。
(8)外相:即相外。相:幫助。
(9)重親:重是重複,親是親善;意為加深友好。
(10)國乃大偷:國事懈怠以致廢弛。偷:苟且自安。
(11)塞:阻隔,指橫在國君和臣民之間的可以閉塞國君視聽的臣子。
(12)咎:災禍,禍患。
(13)陰示大尊:暗示其可以得到高官厚爵。
(14)微輸重寶:悄悄地運去重要的寶物。
(15繁滋:榮華富貴。
(16)惑:迷惑。
(17)武事:軍事行動。

作品譯文

文王問太公說:“不用出動軍隊,憑藉非軍事的方法打擊敵人,究竟怎樣運用?”
太公回答說:“用文事進攻敵人的方法有十二種:
“一是根據敵國君主的喜好,順從他的願望。那么敵國將會產生驕傲自滿的思想,必定任意為非作歹。如果我能因勢利導,將來一定可以除掉他們。
“二是親近敵國君主寵愛的近臣,以削弱敵國君主對他的威信。一個人懷有二心,則他的忠信就會衰退,這時敵國朝廷中如果沒有忠臣加以諫諍,那么這個國家必將滅亡。
“三是賄賂敵國君主左右之人,讓他們與我們建立深厚情誼。那些人雖然身在朝內但心向著我們,這個國家必將遭受禍殃。
“四是用淫靡的音樂,增大他好大喜功的欲望,送給他大量的貴重珠寶玉器,用美人供他娛樂,用低三下四的語言奉承他,聽從他的安排,迎合他的意思。這樣,敵人會喪失鬥志,我方派去的奸細計謀便順利實行了。
“五是尊敬敵國的忠臣,少送禮物賄賂他們,留下敵國派來的使臣,有意拖延時間不急於交涉。敵國如果改派別的使者時,則迅速誠懇地給以答覆,讓後來的使者親近我相信我,自此敵國將會重新和我友好。這樣,敵國君主必然會疏遠他的忠臣,這個國家就可以謀劃如何去戰勝了。”
“六是收買敵國內部知情的人,離間他在外的大臣,派有才幹的大臣去敵國擔任重職,這時,如果再有別國去攻打這個國家,將沒有不滅亡的。
“七是用厚重的禮物賄賂敵國君主,讓他對我方深信不疑。收買他左右最信任的大臣,私下許諾給他們好處,讓他們荒廢事業,以致儲藏的資財空虛。
“八是贈送敵國臣子重要的寶物,因此他會與我們同謀。同謀後再給他好處,他貪圖利益必定相信我們,這就叫做‘重親’。多次反覆考驗後,這人便可以為我利用。自己有國家卻被外國所利用,這個國家必定滅亡。
“九是以崇高的名義尊敬敵國君主,不用煩瑣艱難的事情去困擾他;向他講述天下發展的大趨勢,如果他聽從必定會相信。導致敵人自大自尊,並且感到榮耀,標榜有聖人的仁德。這樣,這個國家一定會有大禍害。”
“十是以低微的身份去侍奉敵國君臣,敵人一定會給以信任,這樣可以了解到敵國的情況。順從敵國的意見去辦事,友好得如同親生兄弟。既然已經了解到敵國的情況,便可以秘密地採取措施,等到時機到來,這個國家必定要失敗,像天要滅掉它一樣自然。
“十一是阻塞敵國君臣耳目的方法:凡是大臣沒有不重視富貴、害怕危險和犯錯誤的。這樣我國可以派人去向他暗示,如果與我們合作,將會給他讓人尊敬的名譽和地位,悄悄地運去重要的寶物,賄賂並收買敵國的豪傑。我們積蓄很多,但表面上要讓敵人覺得我們很貧乏。秘密地派有才智的人策劃戰勝敵國的計謀,收留勇士作為羽翼,讓他們感到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這樣,他們結成幫派,便會遮蔽敵國君臣的耳目。有國家耳目卻被遮蔽,怎能說算是一個國家呢?
“十二是豢養攪亂敵國的佞臣,用來迷惑敵國君主的心智;送美女和靡靡之音用來惑亂敵國君主的神志;贈送良馬好犬使敵國君主疲勞,並且經常用虛假的形勢使他更加驕傲自大。然後根據天時變化,和天下人共同謀劃攻取它。
“以上十二種文伐方法如果實施完備,才可以進一步採取軍事行動。這就是上觀察天時,下觀察地利,徵候已經很明顯了,就可以興兵討伐它了。”

作品評析

文伐,就是“以文事伐人,不用交兵接刃雨伐之也”。即不用軍事手段而用政治、外交手段打擊敵人。“文伐”屬於政治、外交鬥爭的範疇,它的目的在於分化、瓦解和削弱敵人,為最終用軍事手段消滅敵人創造條件,奠定基礎。本篇列舉了十二種“文伐”之法,都是採用權謀詭詐手段,擴大敵人內部矛盾,分化、瓦解和削弱敵人,為從軍事上消滅敵人創造條件。最後指出:“十二節備,乃成武事。所謂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見,乃伐之。”

國學故事

春秋末期,位居長江下游的兩個諸侯國吳和越之間為了爭奪霸權,自公元前 510 年開始,雙方你來我往,展開了長期的拉鋸戰。公元前494年,雙方在夫椒(今江蘇蘇州西南)展開激戰,越軍慘敗,只剩下五千人退守會稽山。吳軍乘勝追擊,占領越都會稽,並進而包圍了會稽山。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大夫范蠡提出屈膝求全的建議,主張用卑辭厚禮向吳求降,如若不允,則由越王勾踐親自去吳國作人質。勾踐採納了這一計策,派文種去向吳王夫差求和,並用美女、財寶賄賂吳太宰伯,要他從中斡旋,勸說夫差允許越國作為吳的附屬國。伍子胥看出了越國的計謀,堅決主張徹底滅越。但夫差急於北上中原爭奪霸權,認為越國既已投降,便名存實亡,不足為患,於是答應了越國的求和,率軍回國。越經此一戰,元氣大傷。為安撫民心,勾踐下詔罪己,並“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把國內事務分別撫付給諸大夫負責管理,便帶著范蠡等人去吳周給夫差當奴僕。勾踐在吳國忍辱含詬,表現得十分恭順,終於騙取了夫差的信任,三年後被釋放回國。
勾踐回國後,決心復國滅吳。他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在修明內政、整軍經武、發展生產、選賢任能的同時,在對外政策上,奉行“結齊、親楚、附晉、厚吳”的方針。不斷給夫差送去優厚的禮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對越國的戒備;給夫差送去美女西施、鄭旦,使他沉溺女色,荒廢政事;賄賂吳臣,爭取他們的同情和幫助;離間吳國內部,挑起其大臣不和;破壞吳國經濟,用高價收買吳國糧食,使其內部糧價高漲,造成供應困難;採集良材,選派巧匠送給夫差,促使其大興土木,消耗人力、物力。上述措施,收效顯著,壯大了自己,削弱了敵人,爭取了與國。越力量大為增強,發兵伐吳缺乏的只是時機了。
在越上下一心,勵精圖治,為復仇雪恥而磨刀霍霍時,吳國卻日趨腐敗。夫差因勝而驕,奢侈淫樂,窮兵黷武。公元前484年,夫差只留下老弱病殘一萬人留守都城姑蘇,自率精兵三萬北上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與諸侯會盟。正當夫差在北方爭奪盟主之位時,後院起火,勾踐率兵乘虛直取姑蘇。夫差聽說訊息,奉軍回救,但軍心動搖,無力取勝,派人向越求和,勾踐也因吳軍主力仍在,允許和議,撤兵回國。公元前478年,吳國發生空前的饑荒,勾踐認為滅吳的時機已經成熟,便率軍出征,在笠澤擊敗吳軍。吳軍慘敗,退守姑蘇。越軍將吳軍包圍在姑蘇達三年之久,吳軍勢窮力竭,突圍至姑蘇台,旋即又被包圍。夫差絕望自殺,吳國滅亡。越挾滅吳的餘威波淮北上,與諸侯會盟,終於當上了春秋時期最後的一個霸主。

出處簡介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舊題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