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街村(濱州市北鎮辦事處下轄村)

六街村(濱州市北鎮辦事處下轄村)

六街村居委會位於濱州市北鎮辦事處南部,北面和東面各由國道220和205線通過,是北去京津南達江浙的交通咽喉;南距黃河一公里,緊靠蒲湖水庫,水利資源豐富,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它的發展埋下了繁榮的種子。居委會東西長1050米,南北寬312米,面積32.8萬平方米,耕地已在1985年全部被國家建設占用,村民也亦由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現有182戶477人,分孫、張、李、高、胡、梁、趙、劉、董、卞、苗、卜、舒、剛、任、崔、姜、曹、於、賈、蘇、韓、薛、王、呂、侯、梅、程28個姓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六街村
  • 所屬地區:濱州市北鎮辦事處南部
  • 地理位置:濱州市
  • 人口:477
  • 耕地:無
六街由來已久,元末明初戰亂連綿,歷史上除申、胡兩姓外均被殺絕,明政府即強迫由河北棗強遷來的孫、高、張、李等姓和原有的胡姓同在北鎮西部立村,故取名西村,民國中期改為七保,解放後改名為六街,文革期間又取名為興無大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至1983年名曰六街大隊,1985年社員全部農轉非,故命名為六街居委會,現屬濱州市北鎮辦事處管轄。
1996年居委會從業人口168人, 其中從事集體企業的65人,個體經商者81人,從事其他產業的22人, 全年總產值1.2億元,人均純收入達到7000元。新中國建立時的1949年,全村國民生產總值也不過1.3萬元(折合新幣),人均純收入只有29元。 1949年這個永遠銘刻的日子,中國人民不僅做了國家的主人,也做了土地的主人,遍及新中國各個角落的土改運動使人民民眾迸發了空前的生產熱情,1956年全村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2萬元, 工值0.80元,人均純收入75元,1962年《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頒布實施,生產有所恢復,開革開放後,在放開搞活個體經濟的同時,黨支部居委會又適時地進行了引領,積極發展集體經濟,增加公共積累。1990年利用占地資金建起了匯聚賓館, 做了一次成功而有意義的嘗試。1991至1993年又相繼投資600多萬元開發建立了大型蔬菜水果批發市場,經濟效益蒸蒸日上。隨著市場的繁榮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為了增強競爭實力和科學管理,1993年成立了匯聚實業總公司,下設六個分支機構:匯聚賓館、蔬菜水果批發市場、匯聚水產公司、匯聚電器維修門市部、匯聚汽車配件公司、 匯聚建築機械經銷處, 1993年總產值達2200萬元, 創利稅40萬元。至1996年底集體公共積累已達900萬元,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都得到迅速發展,六街人民徹底擺脫了貧困,提前步入小康。1993年六街黨支部被濱州市委命名為“奔小康紅旗黨支部”,1994年又被濱州地委授予“奔小康紅旗黨支部”,1995年六街居委會被濱州市政府命名為“小康居委會”,被濱州地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命名為“文明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