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義說

六義說

六義說是關於《詩經》分類的說法之一,源自《毛詩序》。《毛詩序》承襲《周禮》六詩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六義說
  • 創作年代:東周時期
  • 作品出處:詩經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屈原
六義說的內容,六義說的討論,毛詩序簡介,

六義說的內容

六義說:即《詩經》中的風、賦、比、興、雅、頌,最早由《周禮 春官 大師》中提出“六詩說”後,《毛詩大序》發展為“六義說”,風雅頌是對詩經的分類體裁,而賦比興是對詩經表現方法的歸納。《》是“以一國為事,系一人之本”,即通過個人的抒情言志反映一國的政教風格。《》是“言天下三事,行四六之風”說王政費興所由,反映國家的治亂盛衰;《》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的詩,主要是歌頌先王公德祈禱神明,賦之善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者,比方於物興者,託事於物。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以彼物比此物也。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六義說的討論

1、《周禮》的六詩說見於《春官·太師教六詩》條,講到,“以六律為之音”,可知是重在樂詩,但又講到“以六德為之本”,則又與“義”相近。《毛詩序》之六義說,則只能以《詩經》為主而偏於‘詩,的那方面。論詩固可有誦詩、弦詩、歌詩、舞詩四種,但同一詩篇,都可有誦、弦、歌、舞四種作用。弦與歌都指樂歌講,誦與舞則是詩的作用之兩極端。所以講六詩可以不分體與用,講六義就不妨分體用。
《毛詩序》將樂之“六詩”改稱為《詩》之“六義”,已有偷梁換柱混淆視聽之弊。而孔穎達《毛詩正義》復據此解釋所謂“六義”,云:“然則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大小不同而得交為六義者,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故同稱為義,非別有篇卷也。”這就是所謂“三體三用”之說。宋朱熹也說:“《風》、《雅》、《頌》者,聲樂部分之名也;賦、比、興,則所以製作《風》、《雅》、《頌》之體也。”“六詩”原則上是詩體的分類,“六義”原則上是詩用的分類。至“六義”之說盛興,“六詩”之本義遂漸趨湮滅。
3、祝堯論述了古賦的藝術特徵:“然賦之為古,亦觀六義所發何如爾。”祝氏解釋六義說:當諷刺則諷刺而取諸風,當援引則援引而取諸比,當假託則假託而取諸興,當正言則正言而取諸雅,當歌詠則歌詠而取諸頌,則詩人之賦,吾又兼之。風為諷剌,比為援引,興為假託,雅為正言,頌為歌詠。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六義不僅可以用於詩,也可以被辭、賦以及其他文體所採用。
六義說

毛詩序簡介

毛詩序:漢代傳《詩》(《詩經》)有魯、齊、韓、毛四家。前三家為今文經學派,早立於官學,卻先後亡佚。趙人毛萇傳《詩》,為“毛詩”,屬古文學派,漢代未立官學,毛詩漢末興盛,取代三家而獨傳於世。毛詩於古《詩》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關雎》題下的小序後,另有一段較長文字,世稱《詩大序》,又稱《毛詩序》。看來很像是一篇總序。作者不詳,成書於西漢,很可能經過東漢經學家衛宏修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