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指馬鮁

六指馬鮁

六指馬鮁,學名Polydactylus se-xfilis,也被叫做鍋魚、五荀、六絲馬鮁,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和非洲暖水域,中國東海和南海也有分布,以海南島東部近海較密集。

六指馬鮁成魚通常成群棲息于海岸邊石礁的沙洞和拍岸浪區,在近岸產卵,受精卵在近海孵化,仔魚呈漂游性,變態後進入近岸的拍岸浪區,有時也進入淡水。

該魚為底棲食性魚類,喜食蝦類,全天攝食,且生長速度較快。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六指馬鮁
  • 拉丁學名:Polydactylus se-xfil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鱸形目
  • :馬鮁科
  • :馬鮁屬
  • :sextarius
  • 分布區域:北部灣白蝶貝雷州保護區等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形態特徵

背鰭Ⅷ,Ⅰ-13;臀鰭Ⅲ-12;胸鰭13+6;腹鰭Ⅰ-5。側線鱗44—48,5/9—10。
 體長102—148毫米。體長為體高2.9—3.5倍,為頭長3—5.3倍。頭長為吻長4.1—6倍,為眼徑3.8—4.4倍。體頗長,側扁,背腹緣均圓鈍。頭中等大,前端圓鈍。吻短面圓鈍,長度較眼為小,突出於口前方。眼大,側位,脂膜發達。眼間隔寬闊。下唇較上唇發達,但不達下唇縫合處。口角超過眼的後緣。上下頜具成帶的細牙,不露出於頜的外側;齶部有成帶的細牙,犁骨部無牙。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頭及吻部有鱗,第二背鰭、臀鰭及尾鰭上有細鱗。側線發達。第一背鰭起點在胸鰭和腹鰭起點間。第二背鰭起點在臀鰭起點前。胸鰭長,向後超過腹鰭中部,有6條游離絲狀鰭條。腹鰭不達臀鰭。臀鰭和第二背鰭相對。尾鰭深叉形,上下葉均尖。身體金黃色,各鰭淡黃,側線前端有一顯著黑斑。
體延長而側扁,後眼眶長小於第二背鰭起點處體高之3/4。頭中大,前端圓鈍。短而圓。眼較大,長於吻長,位於頭的前部;脂性眼瞼發達,呈長橢圓形。口大,下位,口裂近水平;下頜唇發達,但未達下頜縫合處;上下頜兩側均有牙齒,其外側無小齒;鋤骨齒煺化;齶骨具齒。不具側枝。體被櫛鱗,背、臀及胸鰭基部均具鱗鞘,而胸鰭及腹鰭基部腋鱗長尖形,兩腹鰭間另具一個叄角形鱗瓣;側線直,且向後方緩慢傾斜。背鰭兩個;胸鰭短於頭長,下側位,上部胸鰭條大部份分叉,下部具有6枚游離之絲狀軟條;尾鰭深叉,上下葉不延長如絲。體背部呈灰綠色,體側銀白;前端側線具一污斑。各鰭灰色而略帶黃色。

生長環境

主要棲息於砂泥地混濁水域或珊瑚礁乾淨水域均可見,不過大多仍以砂泥底質環境較常見,河口、港灣、紅樹林等海域亦能發現其蹤跡為群棲性,常成群洄游,以浮遊動物或砂泥地中的軟體動物為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