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疫論》卷上。具有水煎,去滓溫服之功效。主治溫疫愈後,三陰不足,大腸虛燥,大便數日不行,別無他證者。
基本介紹
- 名稱:六成湯《溫疫論》
- 出處:《溫疫論》卷上
- 功用:水煎,去滓溫服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當歸一錢五分(4.5g),白芍藥一錢(6g),地黃五錢(15g),天門冬一錢(3g),肉蓯蓉三錢(9g),麥門冬一錢(3g)。
用法用量
照常煎服。
功用
水煎,去滓溫服。
主治
溫疫愈後,三陰不足,大腸虛燥,大便數日不行,別無他證者。
重要文獻摘要
《新編中藥400味速查手冊》:“ 腸胃津少便秘:與肉蓯蓉、當歸、白芍等配用。如六成湯:或配生地黃、玄參、如增液湯,均能益胃潤腸,增液通便。”
《近代中醫未刊本精選》:“口乾舌燥,心煩不寐。便閉已十餘日,頻轉矢氣,液枯腸燥,欲下不下,舌前半絳嫩,後根黑膩,脈細而澀。此景岳所謂便。雖不通,必不可用硝黃,而勢有不得不通者,宜用通於補之劑也。法當滋陰潤腸,張氏濟川煎潤利之,或用吳氏六成湯,熟地、淡蓯蓉、當歸、天冬、麥冬、白芍,使其津液流通,自能潤下。”
《臨床常用方劑手冊》:“瀉下劑多以瀉下藥為主組成,具有通便、下積、瀉實、逐水等作用,用以治療里實證。代表方如星萎承氣湯、更衣丸、六成湯等。”
《溫疫論評註》:“六成湯:本方以當歸、芍藥,地黃滋補營血,配天,麥二冬養陰生津,蓯蓉補腎潤腸,六藥配合共奏養陰和血、生津潤腸作用,適用於病後腸燥大便秘結之症。覺谷道夯悶,宜作蜜煎導,甚則宜六成湯。對溫疫病癒後的幾種大便不正常現象,也從病因、症狀和治法上,作了分析和討論,並創製六成湯治療陰虛腸燥便秘,七成湯治療命門火衰泄瀉。”
《中國中醫藥年鑑》:“對於‘三陰不足,大腸虛燥’的便結不能用承氣攻下,創六成湯(當歸、白芍藥、地黃、天門冬、肉蓯蓉、麥門冬),滋養陰液而達‘攻下’之用,體現了‘以補藥之體,做瀉藥之用’的治療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