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寺村

六度寺村

界石鎮六度寺村是山東省威海市崑嵛山區唯一以廟命名的村莊,面積9平方公里,耕地350畝,林地800畝,人口33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六度寺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威海市崑嵛山區
  • 地理位置:界石鎮六度寺村
  • 面積:9平方公里
  • 人口:330人
  • 耕地面積:350畝
六度寺村古蹟,地點,歷史,故事,地圖信息,

六度寺村古蹟

六度寺村域範圍內有兩寺一庵:無染寺、六度寺與金水庵。所遺存的珍貴石刻、碑碣有:“漢永康石刻”“唐光華四年無染禪院碑記”“清重修無染禪院記碑”“六度寺殘碑”“明朱元璋石刻”“金水庵樓石刻”“無染寺岩石神龕”“六度寺神龕”等。

地點

六度寺位於崑嵛山主峰泰礴頂東南麓,六度寺村中間,現存原廟台、山門踏腳石、廟亭六棱立柱、殘碑、朱元璋為住持和尚治正題字石刻等。“六度”是梵語“波羅蜜多”的意譯,另譯“六到彼岸”。意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

歷史

六度寺原為佛教寺廟,內塑如來佛、觀音菩薩神像。寺北山有大石高約1丈、寬約7尺,仰面平微凹,上有刻字。明洪武七年(1374年)住持僧治正認為,自古碑石易遭毀壞,記事不通永代,遂以岩石為碑,刻記六度寺修建和歷代修葺始末。六度寺始建於隋開皇三年(583年),是文登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唐開元至宣宗年間重修。此後,唐宋至金元時期多次修葺。清初毀於兵火,今尚存遺址與殘碑。
無染寺位於界石鎮六度寺村西2公里處,崑嵛山主峰泰礴頂南無染山下,為膠東名剎。據《漢永康石刻》記載,該院建於東漢以前。《唐光華四年無染禪院碑記》載:“雞林金清押衙……鑿白石豎竺乾之塔”, “雞林”即古國新羅。在50名功德主中,有彭城郡王錢鎏。說明禪院此次重修,曾牽動中外,極一時之盛。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修無染禪院記》中,考“無染”一詞的來歷:“其地距鄉村遼遠,居之者六根清淨,得大解脫,故名”。民間有另一說:“染”與“鹽”為一音之轉,今寺內有古石龕,其下空洞,傳為齊王后無鹽娘娘墓冢,無染寺古白玉蘭故為“無染(鹽)寺”。禪院建築如今大都頹毀,唯山門、石洞、廟基、光緒十三年碑、古玉蘭樹、古銀杏樹、木瓜樹仍存。無染寺東有太沽河,沿河上溯可達“王母娘娘洗腳盆”。
六度寺村
金水庵位於界石鎮六度寺村正南200米處,這裡有約2畝地面積的小平原,北邊是一座小山,東邊是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樑,西邊低洼處是一條南北向進山道。金水庵所處位置為進山門戶。建築為坐北向南的四合院,正房分為北正房和南道廳,北正房8間,被一條南北牆隔成東西兩跨院,大門向南。1960年,金水庵改作學校。現只剩下庵座基礎。
金水庵正房西邊有塊巨石,高2米、東西長5米,向陽面光滑平整,被當地人稱之為“樓石”,上面刻有4個1尺見方的大字“山云為懷”。據說是抗戰時期威海國民黨地方軍閥鄭維屏盤踞崑嵛山期間,為金水庵主持道士所題寫的。在樓石北邊還有一塊與樓石相仿的巨石“大石盆”。此石頂有凹陷,像個大盆狀,又象一個大量杯,測試天水降量,是一塊奇石。今樓石已蕩然無存,盆石也被劈做他用,只剩下局部。

故事

相傳,元末朱元璋在逃亡期間曾經在金水庵借宿。當晚,庵中住持密謀,要殺掉朱元璋。朱元璋得知後,即央求一名尼姑放了他,日後登門拜謝。尼姑聽信了朱元璋的話,偷偷將他放走。朱元璋得天下後,帶兵回到崑嵛山,血洗金水庵,殺了主持,放走了那位救他的尼姑。從此,金水庵成了道士修煉的地方。由於金水庵地處進山要塞,抗戰期間,鄭維屏長期盤踞在此。金水庵後因失修而倒塌,大部分被開發為耕地,部分庵座地基仍在。1970年,界石鎮六度寺村在金水庵西50米處建起4間房屋,養殖皮用“青花羊”。
治正和尚墓地位於金水庵北。相傳,當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與六度寺和尚治正在一塊大石上飲酒。當時這石上刻有“安伏宴坐”四字,今大石已被劈用,僅剩下一小部分。在此石的南邊,有治正和尚的墳墓,墓室早年被挖開過,見墓室北牆上刻有4個1尺見方的大字“師大公正”。後來,墓室又被填埋,這4個字也就被埋入地下保存下來。

地圖信息

地址: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