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分離理論

六度分離理論

六度分離(六度區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根據這個理論,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之間只隔著五個人,不管對方在哪個國家,屬哪類人種,是哪種膚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度分離理論
  • 外文名: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 別稱:六度區隔理論
  • 提出者:米爾格倫
  • 提出時間:1967年
理論簡介,展望,理論證實,

理論簡介

196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提出了一個“六度分離”理論。
簡單地說,該理論認為在人際交往的脈絡中,任意兩個陌生人都可以通過“親友的親友”建立聯繫,這中間最多只要通過五個朋友就能達到目的。這個看似非常簡單,卻又很玄妙的理論引起了數學家、物理學家,以及電腦科學家們的關注。他們研究發現世界上許多其它的網路也有極相似的“六度分離”結構,例如經濟活動中的商業聯繫網路結構、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結構,甚至人類腦神經元結構,以及細胞內的分子互動作用網路結構。
2001年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的一個研究小組開始在網際網路上進行了這個實驗。他們建立了一個實驗網站,終點是分布在不同國家的18個人(包括紐約的一位作家、澳大利亞的一名警察以及巴黎的一位圖書管理員等等),志願者通過這個網站把電子郵件發給最可能實現任務的親友。結果一共有384個志願者的郵件抵達了目的地,電子郵件大約只花了五到七步就傳遞到了目標。這個活動現在還在繼續。
美國的一個脫口秀節目有一次請了三個大學生來參加,主題是證明好萊塢的任何其他明星與演技派男星凱文·貝肯之間都能通過五個人聯繫起來。他們甚至成功的把已經去世了的卓別林凱文·貝肯之間通過三個人建立了聯繫。節目引起了巨大反響。
六度分離理論告訴我們,有時候小數字,卻蘊含著巨大的威力。就像我問你,如果你想像一下把一張足夠大的紙對摺50次,會有多高?如果你告訴我100米,這並不是你的錯。有些東西是想像不出來的。真正答案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它的高度能把你送到太陽的肚子裡。
有人把世界65億人開了7次方根,結果是25.2257,從不科學方式說,我們每個人只要認識20幾個人就可以滿足此理論。
有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名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文翻譯有以下幾種:六度分割理論六度空間理論以及小世界理論等。
20世紀60年代,耶魯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就設計了一個連鎖信件實驗。他將一套連鎖信件隨機傳送給居住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160個人,信中放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個收信人將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後照此辦理。最終,大部分信在經過五、六個步驟後都抵達了該股票經紀人。
六度分割(也叫“六度空間”)的概念由此而來。這個連鎖實驗,體現了一個似乎很普遍的客觀規律:社會化的現代人類社會成員之間,都可能通過“六度空間”而聯繫起來,絕對沒有聯繫的A與B是不存在的。這是一個更典型、深刻而且普遍的自然現象。
那么,怎樣用數學理論揭示“六度分割現象”?這是現代數學領域又一個重大的數學猜想。這有點兒像地圖的鄰接色問題,只不過鄰接色問題是通過數學方法可以精確證明的(即最多只需要使用4種顏色即可),而6度分割理論我個人估計只能通過不完全歸納來形成假設了吧,社會的模型還是比二維地圖模型要複雜莫測得多啦!
六度分隔的現象,並不是說任何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都必須要通過六個層次才會產生聯繫,而是表達了這樣一個重要的概念:任何兩位素不相識的人之間,通過一定的聯繫方式,總能夠產生必然聯繫或關係。顯然,隨著聯繫方式和聯繫能力的不同,實現個人期望的機遇將產生明顯的區別。

展望

那么六度分離理論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首先,SNS網站的發展是與其密不可分的。
其次,它告訴我們每一個人要充分相信和利用自己的人脈。
因為,只需要小小的六步,它可以讓你認識這個地球的每一個人。

理論證實

微軟研究院一款名為“人立方”的搜尋引擎新鮮出爐,能夠一網打盡搜尋對象的人際關係網,引發諸多關注。在人際關係的研究中,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提出了“六度分離”理論,稱只需六步就能將彼此毫不相關的兩個人以某種方式聯繫到一起。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但科學家近期證實了這種奇妙的理論。這個星球上的所有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可以通過個人的關係網以特殊的方式聯繫起來。
兩個陌生人六步就能搭上關係
我們可以舉例來解釋“六度分離”理論:A和B曾在舞會上共舞一曲,B曾是C的室友,C又從D那借過一輛腳踏車,以此類推,最終第一個人A就和最後一個人以這種方式聯繫到了一起。
也就是說,通過個人的關係網,任何兩個素不相識的人中間其實最多只隔著6個人,只用6個人就可以將兩個陌生人聯繫在一起,這就是“六度分離”理論的基礎。
“六度分離”最早出現在小說中
“六度分離”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匈牙利作家考林西在他的短篇小說《枷鎖》中就寫到,兩個陌生人最多通過5個人就能建立起聯繫。
但理論的提出和成形,還得歸功於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斯坦利通過一個著名的試驗,最終系統地提出並證實了“六度分離”理論。
1967年,當時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的米爾格蘭姆隨便招募了300多名志願者,請他們郵寄一個信函,目的地是米爾格蘭姆指定的一位住在波士頓的股票經紀人。由於幾乎可以肯定信函不會直接寄到目的地,米爾格蘭姆就讓志願者把信函傳送給他們認為最有可能與目標建立聯繫的親友,並要求每一個轉寄信函的人都回發一個信件給米爾格蘭姆本人。出人意料的是,有60多封信最終到達了目標股票經濟人手中,並且這些信函經過的中間人的數目平均只有5個,也就是說,陌生人之間建立聯繫的最遠距離是6個人。
1967年5月,米爾格蘭姆在《今日心理學》雜誌上發表了實驗結果,並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離”理論,表示雖然世界很大,但是如果將每個人的人際關係網考慮進去,人與人的距離其實很小。
微軟實驗證實“六度分離”
微軟公司的研究人員為證實這種理論的可行性而開展實驗,隨意挑選了2006年的某一月,記錄下當月所有通過微軟網路傳送簡訊的用戶地址,分析了300多億條地址信息,最終統計得出,多達78%的用戶僅通過傳送平均6.6條簡訊,或者說通過6.6步,就可以和一個陌生人建立起聯繫。按照這種理論,每個人都可以利用關係網與陌生人搭上關係,甚至像麥當娜英國女皇這樣的名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我們的“熟人”。
六度分離理論
當年,米爾格倫的實驗只涉及到300餘人,但藉助先進的科技,研究所用的信息量被擴大到300億條之多,為理論提供了更堅實的基礎。現在,“六度分離”理論已在實踐中得到廣泛套用,不少商人和求職的大學生更是將它作為認識朋友、擴展人脈的金玉良言加以實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