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9日,六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以六政辦〔2007〕75號印發《關於加強體教結合增強青少年體質工作的實施意見》。該《意見》分指導思想、目標任務、政策措施、組織領導4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加強體教結合增強青少年體質工作的實施意見
- 印發機關:六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文號:六政辦〔2007〕75號
- 類別:規範性檔案
- 印發時間:2007年10月29日
- 組配分類:市政府辦檔案
意見,指導思想,目標任務,政策措施,組織領導,附屬檔案,
意見
六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加強體教結合增強青少年體質工作的實施意見
六政辦〔2007〕75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六安開發區、葉集試驗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機構: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體育局、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我省體教結合工作意見〉的通知》(皖政辦〔2005〕30號)檔案精神,經市政府同意,現就加強我市“體教結合”、增強青少年體質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體育局、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我省體教結合工作意見〉的通知》(皖政辦〔2005〕30號)檔案精神,經市政府同意,現就加強我市“體教結合”、增強青少年體質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人才觀,進一步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按照“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義務共盡、成果共用”的原則,以“統一思想、規範操作、合作協商、優勢互補、實現雙贏”為目的,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未來人才,培養優秀體育後備人才,努力開創我市體教結合工作新局面。
目標任務
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全面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工作機制,充分保證學校體育課和學生體育活動;廣泛開展“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爭取用3年時間,使我市85%以上的學生能做到每天鍛鍊一小時,達到《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及格等級以上;積極開展青少年體育競賽,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學生體育競技運動水平。充分發揮傳統項目學校、市業餘體校、青少年俱樂部的人才培養功能,積極開展體育特色學校(班)創建工作,力爭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在現有基礎上,申辦3所省級“體教結合”特色學校(班)、10所省級傳統項目學校,培育15所左右的市級傳統項目學校、10所國家青少年俱樂部,積極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體育後備人才,在省內外重大比賽中創造優異成績。
政策措施
1、改革和完善青少年競賽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各級各類青少年競賽槓桿作用,建立充滿活力、有利於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機制。在成果共用的原則下,建立健全我市青少年競賽管理制度。市教育局、體育局每三年共同舉辦一屆全市中學生運動會,共同組隊參加省級以上中學生運動會和全省各類青少年體育比賽;各縣區每三年舉辦一屆中學生運動會和年度項目比賽。允許體育特色學校(班)、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的學生運動員代表體育、教育部門參加縣級以上比賽。
2、加強體育特長生培養及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工作。一是放寬優秀體育特長生進入省、市級示範學校的入學條件。對獲得全國比賽前八名、省綜合性運動會前六名和省中學生運動會、省青少年常規賽前三名的運動員,是應屆畢業生並達到普高分數線的,特招進生源所在地省級示範高中(免收擇校費);獲得全國比賽九至十二名,省綜合性運動會七至八名,省中學生運動會、省青少年常規賽四至八名和市級綜合性運動會、中學生運動會以及納入市體育局、教育局年度競賽計畫比賽前三名的學生,由本人持比賽秩序冊、成績冊和獲獎證書,經體育局、教育局共同認定後,中考加10分。二是放寬優秀體育特長生進入各級體育特色學校、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的入學、轉學條件,做到每年招收體育特長生在當年學校招生計畫中不少於5%。可跨區域招收體育特長生。三是做好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工作。省級示範高中和有條件的市級示範高中可結合我市重點運動項目的設定情況,招收體育特長生、組建體育特色班或運動隊。對招收的體育特長生,由市、縣(區)體育局、教育局按照管理許可權及分工,組織身體素質和專項素質測試,經測試後擇優錄取。被錄取的體育特長生進校後要堅持系統體育訓練,並根據需要代表教育、體育部門參加市、縣級以上體育競賽活動。身體素質和專項素質測試具體辦法由市體育局會同市教育局制定,報市政府批准後執行。
3、創新和完善投入保障機制。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對“體教結合”的投入力度,為“體教結合”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在安排年度學校教育經費時,要安排一定數額的體育經費,以保證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各級體育部門對省級傳統項目學校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經費使用實施監督。各級教育部門要對“體教結合”特色學校(班)、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給予經費補助。根據學校體育工作的實際需要,把學校體育經費納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經費內予以妥善安排。各級各類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體育特色學校(班)要保證投入的體育經費占學校總經費達一定比例。
4、加強體育教師、教練員隊伍建設。認真落實執行國家和省教育、體育部門的相關檔案精神,採取切實措施,加大配備各級各類學校體育教師的工作力度,實施教練員和體育教師的雙向交流,對承擔學校課餘訓練任務的體育教師,將課餘訓練計入課時工作量,積極鼓勵體育教師發現、培養、輸送運動員苗子。
5、鼓勵社會力量辦學。要積極扶持民辦體育類學校和社會力量辦運動隊,鼓勵其代表市里參加省級比賽,對取得優異成績的,市政府給予項目補貼和成果獎勵,具體補貼、獎勵標準由市“體教結合”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
6、開設專項體育課。圍繞市競技體育重點項目,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設射擊、跆拳道、拳擊等專項體育課。教育部門要重點支持;體育部門可派教練員到學校上課、提供場地、器材等,為訓練提供條件。
7、完善“體教結合”獎勵政策。市“體教結合”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和完善有關體育特色學校(班)、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民辦體育類學校和社會力量所辦運動隊參賽、輸送運動員的獎勵辦法,確定獎勵範圍和人員,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給予獎勵。對“體教結合”工作實行動態管理,定期考核,對成績突出的,由市“體教結合”工作領導小組給予表彰獎勵。
2、加強體育特長生培養及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工作。一是放寬優秀體育特長生進入省、市級示範學校的入學條件。對獲得全國比賽前八名、省綜合性運動會前六名和省中學生運動會、省青少年常規賽前三名的運動員,是應屆畢業生並達到普高分數線的,特招進生源所在地省級示範高中(免收擇校費);獲得全國比賽九至十二名,省綜合性運動會七至八名,省中學生運動會、省青少年常規賽四至八名和市級綜合性運動會、中學生運動會以及納入市體育局、教育局年度競賽計畫比賽前三名的學生,由本人持比賽秩序冊、成績冊和獲獎證書,經體育局、教育局共同認定後,中考加10分。二是放寬優秀體育特長生進入各級體育特色學校、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的入學、轉學條件,做到每年招收體育特長生在當年學校招生計畫中不少於5%。可跨區域招收體育特長生。三是做好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工作。省級示範高中和有條件的市級示範高中可結合我市重點運動項目的設定情況,招收體育特長生、組建體育特色班或運動隊。對招收的體育特長生,由市、縣(區)體育局、教育局按照管理許可權及分工,組織身體素質和專項素質測試,經測試後擇優錄取。被錄取的體育特長生進校後要堅持系統體育訓練,並根據需要代表教育、體育部門參加市、縣級以上體育競賽活動。身體素質和專項素質測試具體辦法由市體育局會同市教育局制定,報市政府批准後執行。
3、創新和完善投入保障機制。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對“體教結合”的投入力度,為“體教結合”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在安排年度學校教育經費時,要安排一定數額的體育經費,以保證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各級體育部門對省級傳統項目學校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經費使用實施監督。各級教育部門要對“體教結合”特色學校(班)、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給予經費補助。根據學校體育工作的實際需要,把學校體育經費納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經費內予以妥善安排。各級各類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體育特色學校(班)要保證投入的體育經費占學校總經費達一定比例。
4、加強體育教師、教練員隊伍建設。認真落實執行國家和省教育、體育部門的相關檔案精神,採取切實措施,加大配備各級各類學校體育教師的工作力度,實施教練員和體育教師的雙向交流,對承擔學校課餘訓練任務的體育教師,將課餘訓練計入課時工作量,積極鼓勵體育教師發現、培養、輸送運動員苗子。
5、鼓勵社會力量辦學。要積極扶持民辦體育類學校和社會力量辦運動隊,鼓勵其代表市里參加省級比賽,對取得優異成績的,市政府給予項目補貼和成果獎勵,具體補貼、獎勵標準由市“體教結合”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
6、開設專項體育課。圍繞市競技體育重點項目,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設射擊、跆拳道、拳擊等專項體育課。教育部門要重點支持;體育部門可派教練員到學校上課、提供場地、器材等,為訓練提供條件。
7、完善“體教結合”獎勵政策。市“體教結合”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和完善有關體育特色學校(班)、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民辦體育類學校和社會力量所辦運動隊參賽、輸送運動員的獎勵辦法,確定獎勵範圍和人員,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給予獎勵。對“體教結合”工作實行動態管理,定期考核,對成績突出的,由市“體教結合”工作領導小組給予表彰獎勵。
組織領導
市里成立六安市“體教結合”工作領導小組(見附屬檔案),領導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負責指導和組織協調,研究解決“體教結合”工作中的重要問題,制定有關政策和實施辦法。各縣區要成立相應的組織,負責本地“體教結合”工作的具體實施。
各級教育、體育部門要將“體教結合”工作和青少年體質工作納入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畫,統一部署,認真貫徹實施。各相關部門要各盡其責、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為共同推進我市“體教結合”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
各級教育、體育部門要將“體教結合”工作和青少年體質工作納入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畫,統一部署,認真貫徹實施。各相關部門要各盡其責、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為共同推進我市“體教結合”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
附屬檔案:六安市“體教結合”工作領導小組名單
二○○七年十月二十九日
附屬檔案
六安市“體教結合”工作領導小組名單
組 長:曹國強(市政府副市長)
副組長:劉桂華(市政府副秘書長)
丁勝奇(市教育局局長)
唐雲洲(市體育局局長)
成 員:魏力生(市建委副主任)
程東風(市財政局副局長)
夏多富(市人事局副局長)
楊光天(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曹雲龍(市衛生局副局長)
黃家玉(市公安局治安支隊長)
董永來(團市委副書記)
陳宗泉(市教育局副局長)
關傳兵(市體育局副局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設在市體育局,唐雲洲同志任辦公室主任,陳宗泉、關傳兵同志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