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安古城牆
- 外文名:The Ancient City Wall of LuAn
- 地址:六安市城區
- 時代背景:六安國皋陶後裔的封地城牆
- 建築目的:防禦工事
- 長度:原長4千米,今存140米
- 時代:明清
歷史沿革
1679年(康熙18年)知州劉克孔重修城牆,四門設六安衛軍丁34名。
1698年(康熙37年)知州王廷曾組織民工疏浚城壕,裝修閘門,修葺城牆。
1712年(康熙51年)知州張燦募集資金集合工匠建毀於明末戰火的鼓樓。
1728年(雍正6年)知州李懋仁組織民工修復城牆倒塌處,修整街道,全面整修下水道,於出水處刻碑紀念。
1748年(康熙13年)城牆因戰事受損修補處倒塌,知州金宏勛組織民工全面修整,並總結修城經驗載州志:“凡修城若但於缺陷處彌補,足飾觀一時,不久仍墮,今從根堅築,且密其垛頭,勿使雨浸灌,可永久也。”
1765年(乾隆30年)知州謝其炳修補城東門。
1796年(嘉慶元年)州守福明修通濟門(西門)崩塌處。
1822年(道光2年)知州牛映奎修東門城垣九丈,南門三十丈,北門十六丈。
1826年(道光6年)知州孫靈府募資修筑西門到上龍爪一段護城河堤,為紀念其政績後有人稱此段城牆為孫堤。
1849年(道光29年)知州黃戊修西門八丈六尺,道光30年知州宋培之修北門八丈,東門五丈五尺。
1858年(鹹豐8年)知州茅念劬修西門十丈。
1860年(鹹豐10年)知州姚德賓修補西南城垣九丈。鹹豐11年知州鄒笥修西門北門城垣八丈城樓一間。
1863年(同治2年)知州何家聰、侯選道曾廣翼修東城三十餘丈、北門城十丈、西城二十丈。同治5年知州曹光漢修補城垣四十丈。
1871年(同治10年)知州李蔚修築城垣七十丈、補修九十一丈,加高二三丈者計五十二丈,尤其東、南、北門棟宇腐壞重新修復,並親題書恢復“便儲門”。
1920年,皖軍第二旅旅長馬祥斌為增強防禦能力,修築城牆,疏浚護城河。可惜抗戰時期日軍第十師團於1938年占據六安時,城牆部分被毀。
文物遺存
文物價值
如今,市政府的老城區改造計畫已進入修築淠河防洪堤工程階段,為加強文物保護,市政府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投資復建了雲路橋北側150米古城牆。
修復後的古城牆與雲路橋、下龍爪的龍盤石,南北古塔和新建的六安文化牆成為六安老城區的河濱攬勝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