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人口
該鎮共有3.4萬人口,5.86萬畝耕地,面積60.4平方公里。
歷史文化
六套鄉歷史久遠,建制較早
宋代已成集市,始稱“雙月鎮”、“回龍港鎮”乾隆皇帝曾到此看海,故又稱“回龍港”。民國初年,因政府鋪設多處設防汛重地,至此處系第六套防地,故稱為“六套”,名稱沿用至今。清
嘉慶年間,曾出過一名武狀元——
徐開業。集鎮區內曾有“小洪橋”、“三元宮”、“宋奶奶廟”和“演武場”等名勝古蹟。當時市井繁榮,商賈雲集,後因日寇製造了慘無人道的“二六”慘案,集鎮的人氣一度降到了最低點。
全國解放後,六套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改天換地,艱苦創業,長期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活。尤其是農村改革以來,全鄉乾群後發快進,以中低產田改造為突破口,以工興鄉為發展戰略。先後榮獲“金花之鄉”、“綠化之鄉”美稱。“十五”期間,中低產田改造,農村改水,生態建設一直列省委扶促鄉鎮之首。鄉黨委被市委授予“六好鄉鎮黨委”稱號,“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受到中宣部和國家計生委的聯合表彰,榮獲過省“民眾體育先進鄉”、“三五普法先進鄉”榮譽。萬隻無公害羊業基地、萬畝綠色
大米基地、萬名勞務輸出、百萬株
意楊和萬畝淡水養殖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項目。建材、化工、電子、五金等工業項目已形成年產值2.5億元的發展規模,工業經濟已呈現蓬勃發展的新格局。
農業發展
六套鄉地處縣域東南部,六套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的發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乾群攻堅克難、後發快進、團結奮進、勇爭一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大力實施“以工興鄉、富民優先”戰略,全力推進六套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全鄉已初步奠定了
紡織、
服裝、
機械、
電子、
化工、
建材等工業基礎,並為招引各類大項目、好項目提供全程的一流的服務。
六套以農民增收為著力點。加大高效農業推進力度,萬畝菊花、萬羽桂花鴨、萬隻
山羊等種養示範基地已初具規模,並不斷加快農業招商步伐,大力興辦農業龍頭企業,強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工業主體經濟發展迅猛,已形成造紙、建材、化工、電子等八大門類。鄉有東西兩大工業園區,分別占地4萬平方米以上,並在響水縣城開發區和陳家港化工園區內新辟六套工業園,實現“三通一平”,項目前景非常廣闊。通過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已形成萬畝
大豆、
玉米、林果基地,為農副產品市場提供了充足而低價位的加工資源。養殖業年產5萬頭生豬,10萬隻山羊,20萬羽美國羽王
肉鴿和150萬羽家禽,為產業化項目提供了規模加工的充足原料。
六套鄉距204國道僅5公里,308省道貫穿全境,正在實施中的沿海大通道縱貫全鄉,並設有服務區和高速路出口,四級公路網上下配套,陸路運輸四通八達。中山河東出
黃海,西接大運河。
工業發展
六套鄉內現有紡織、化工、機械、
食品、建材及農副產品加工等企業20多家,工業主體經濟快速崛起,發展後勁充足。農業基礎比較雄厚,萬畝優質稻米、萬畝油菜、萬羽桂花鴨、千畝
菊花、千畝豐產林基地及其它農產品可為發展產業化項目提供充足的原料。鄉內可利用的資源相當豐富。全鄉還有存量土地和閒置廠房,萬名富餘勞動力,電力充足,全年不限電。
社會發展
2008年六套鄉黨委、政府召開全年工作目標、謀劃來年發展思路研討會,並全力開展“學陳家港、戰當前、招大商、抓稅收、衝刺全年、謀劃來年”突擊月活動。
2008年1~11月份,預算收入已達802萬元,同比增長46.3%,占年計畫的102.4%,各項指標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計畫2009年六套鄉實現社會總產值5.1億元,力爭各項指標繼續位居全縣二檔鄉鎮排頭。圍繞新型工業化,做大支柱產業、做強規模企業、做響產品品牌,擴大總量,提升層次,培育內生增長動力,使六套鄉向工業強鄉跨越,並突出將油脂化工、新型建材、服裝加工等四大產業培大育強。
力爭2009年形成億元企業2家,5000萬元以上企業3家,立足於一批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
龍頭型、產業鏈型大項目,擴大產業帶動作用。六套鄉還實行一二三產業聯動,大中小項目齊抓,把工業集中區作為全鄉新一輪經濟發展的“主陣地”,精心整治提升
環境質量,紮實推進“綠色工程”,更加注重
民生、注重民安、注重民樂,推動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努力建設一個社會
和諧、幸福安康的新六套。
特色產業
菊花產業
響水縣六套鄉連片菊花生產基地,有萬畝
杭白菊。六套鄉境內陳坎河堆堤地勢高亢,土質沙性,水系殘缺,易旱不易漬。農民一直沿襲著“有家糧油棉、戶戶小而全”的傳統耕作模式,產量低而不穩,農民一直不富裕。
2006年以來連續3年,該鄉黨委、政府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當著農民增收致富的重頭戲來抓,積極探索“因地制宜,政府推動,政策鼓勵,市場引導”的調整策略,全力發展高效農業,創新富民經濟。
2006年4月,該鄉通過扶持、引導,發動同興村部分黨員幹部帶頭試種杭白菊80畝,當年畝平產鮮菊花2000斤上下,脫水蒸曬乾菊花300斤左右,畝產效益達6000元。 菊花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讓當地農民心動。今年春天有38戶當地農民把準備種玉米的地主動騰出來,虛心向藥農學習
育苗技術,栽植杭白菊,提高經濟效益,2015年已形成萬畝菊花生產基地。鄉農業服務中心等有關職能部門也幫助藥農們解決生產過程中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實際困難,讓民眾放心發展高效農業,把萬畝飛沙地建成民眾致富的“金銀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