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圖

六君子圖

《六君子圖》元代倪瓚所作水墨紙本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六君子圖》是三段式的構圖方法,遠山、湖水、丘石樹木。近處是六棵樹木在丘石之間頑強的生長,中間占據著畫面大部分空間的空白處,似雲、似霧、又似水,體現出深遠幽靜的氣韻,再加上畫面頂端的一抹遠山,更顯悠長。僻靜的韻律,整潔的畫面,作者的用筆用墨恰到好處,似乎再多加一筆都會使畫面變髒,使得畫面仙氣升騰,好像會有白衣仙人從畫面中走出來一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君子圖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61.9厘米,橫33.3厘米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者:倪瓚
  • 畫作類型:水墨畫
  • 現收藏地:上海博物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技法,後世影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六君子圖
《六君子圖》此圖繪坡陀上六株樹木勁挺列植。湖面寬廣無波,江上峰巒遙接遠空,氣象蕭索清曠。六株樹為松、柏、樟、楠、槐、榆,有其象徵意義。
圖上有倪瓚自題:“盧山甫每見輒求作畫,至正五年(1345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燈出此紙,苦征余畫,時已憊甚,只得勉以應之。大痴(黃公望)老師見之必大笑也。倪瓚。”
畫幅中有元人黃公望題詩中指謂:“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王鐸題語中評道:“畫之簡者,其神骨韻氣則不薄。”還有朽木居士、趙覲、錢雲等詩。還有明人董其昌題識,裱邊有明人王鐸,清人周壽昌、許乃普、陳鑠、陳碘等題跋或觀款。

創作背景

此畫作於倪瓚四十五歲之時,當時他已變賣家中田產出遊。經歷了家中巨變,從富裕的公子生活到現在的隱士狀態,所以他的畫顯得特別寂寥、超逸。在至正五年(1345年)四月八日,雲林在弓河之上行船遊覽周邊之美景犯有睡意,這時盧山甫竟然提燈並拿出此紙來求雲林為其作畫,因此時已有困意只好勉強答應他。

藝術鑑賞

構圖

《六君子圖》的畫面結構十分明了和簡潔:平緩逶迤的遠山,處在畫面的大約四分之一處,並以此為界,向上的空白處就是天空,往下的空白便是水面,構成了畫面遠景。靠緊畫面最下部分的是近處的石坡陁,還不到整個畫面的四分之一。畫面中部一大半空白的水面,萬頃湖水盡收眼底。“三段式”構圖就這樣展開,實際上就是兩道橫向的平緩的石坡陁,把畫面分割為三段。
倪瓚為了打破構圖上單調,增加畫面的意境、寒荒和蕭疏感,畫上了六棵不同品種樹木,與橫向的山石坡構成經緯走向,當然沒有成經緯的交叉狀態。而是使樹木站立在近處的石坡上,從而構成了近景,是大痴(黃公望)說的“近看古木擁坡 ”和“居然相對六君子”的近景自然景物。
此圖以平遠的章法、淡逸疏朗的筆墨意趣突出表現了六株挺拔的樹木,列植江邊陂陀上的景象。這六株樹分別為松、柏、樟、槐、楠、榆,有其象徵意義。土石層疊,連勾帶皴,樹木用筆簡潔疏放,墨色濃淡變化得宜。江上遠巒以乾筆皴擦,給人一種空靈之感。

技法

《六君子圖》遠山是用飽滿的枯筆長形線條畫出,運筆極為自然,再用淡墨簡單地皴擦而成,近處的石坡 ,墨色與遠處的山石一致,亦是枯筆畫出,但是用了重墨點苔,用了更多的皴法加強山石坡 的厚重感,體現了“石分三面”處理的傳統路徑。再用輕重的墨色畫樹木的枝幹,樹幹略用重墨點染,六棵樹木的樹葉分別用淡墨和重墨點染,加以區別,使較為濃密的樹葉中自然分出了層次,清新而自然。

後世影響

沒有《六君子圖》給倪瓚在形式上探索的成功與擺脫前人的窠臼所作出的努力,就難以有以後的《漁莊秋霽圖》等作品。《漁莊秋霽圖》是倪瓚“三段式”構圖形式的頂峰之作,都是《六君子圖》奠定的堅實的基礎。

重要展覽

2010年8月,《六君子圖》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忽必烈的時代——中國元代藝術展”專題展覽中展出。
2005年12月,《六君子圖》在上海博物館“書畫經典――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書畫藏品展”專題展覽中展出。

作者簡介

倪瓚(1301-1374),字元鎮,號雲林、幼霞子、荊蠻民等,又自號風月主人,無錫(今屬江蘇)人。元代後期著名詩人和畫家。性好潔而迂僻,有“倪迂”之稱。博極群書,工詩善畫,精通音律。其畫以“天真幽淡”為宗,其詩描繪山水不事雕琢,自然清新,自為一家。與黃公望、王蒙、吳鎮並稱為“元四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