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么令·七夕

《六么令·七夕》是宋代詞人吳文英的作品。此詞通過對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神話故事及婦女乞巧習俗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杭州亡妾的深切悼念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六么令·七夕》
  • 作品別名:《六么令·露蛩初響》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吳文英
作品原文,作品校注,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論,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六么令·七夕
露蛩初響,機杼還催織。婺星為情慵懶①,佇立明河側。不見津頭艇子,望絕南飛翼。雲梁千尺。塵緣一點,回首西風又陳跡。
那知天上計拙,乞巧樓南北。瓜果幾度淒涼,寂寞羅池客。人事迴廊縹緲,誰見金釵擘。今夕何夕。杯殘月墮,但耿銀河漫天碧②。

作品校注

①婺:一本作“嫠”。
②漫:一本作“浸”。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六么令”,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王灼碧雞漫志》說:“此曲拍無過六字者,故曰六么。”又名《綠腰》、《樂世》、《錄要》。雙調,九十四字上片九句五仄韻,下片九句五仄韻。
“七夕”,這是夢窗借七夕牛郎織女鵲橋會的神話傳說,以悼念杭州的亡妾。
“露蛩”兩句,寫秋景。言園中的蟋蟀正在“句句”地鳴唱著,紡織娘也在歡叫著“織、織”,它們恰似在催促織女趕快結束織錦,可以儘早去天河畔與牛郎相會。“婺星”兩句。 “婺星”,本指二十八宿之一的女宿;即玄武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其中三顆屬寶瓶座。這裡借指織女星。此言天孫織女為情所累,就懶於織錦,而長久地佇立在天河畔,盼望與牛郎相會。兩句直接切入民間傳說,以織女象徵杭妾的在天之靈。“不見”兩句。言但是她只能在天河邊徘徊苦盼,因為沒有船隻可以渡她過河,也沒有鴻雁飛臨傳遞來牛郎的信息。天地殊途無會面之期矣。“雲梁”三句,又述神話傳說。言織女終於等到了七夕之晚,在雲霧瀰漫的天河上有群鵲趕來搭起了一座千尺鵲橋,了卻了織女與牛郎的一年一度的這點相思情。只可惜相會的時光一瞬即過,再回首,這甜蜜的鵲橋會又將要苦候一年光陰啊。上片從“七夕”生髮開來,再敘了民間中這個美麗感人的神話故事。但牛郎、織女的生別離,尚有一年一度的鵲橋會,可以聊解他們的相思苦;而詞人與其亡妾卻是再無見面之時的死別也。因此,詞人對七夕的傳說還是感到非常的欽羨。
“那知”兩句,承上啟下,專敘“乞巧”。“乞巧”,據《荊楚歲時記》:“(古時婦女七月七日夜)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石(黃銅)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此言天上的織女其實極想和牛郎長相廝守,不再分離的,但始終想不出用什麼辦法去改變王母娘娘的這個殘酷決定——每年僅能相聚一夜。雖然如此,人世間仍舊有眾多的小女子奉她為智慧女神,所以都在各自的閨樓上供起瓜果向織女乞求給她們增加智慧。“瓜果”兩句,譏笑眾女的自私。詞人說:你們哪裡知道今天晚上正是織女牛郎唯一能相聚在一起的大好時光,如果織女一旦真的被你們邀請下來,那末豈不是要使牛郎感到孤單寂寞嗎?詞人本著“己所不欲,不施於人”的仁者想法,特地為牛郎織女倆構想,所以他希望乞巧者要知趣一些,否則只會自討沒趣的。“瓜果幾度淒涼”是說:那織女自顧不暇,怎能為了這點瓜果而抽出時間來賜給你們智慧呢?“人事”兩句。“金釵擘”,“擘”,即剖。這是引神話傳說中,王母用頭上金釵在織女與牛郎之間一剖,就劃出了一條天河,生生將他們倆隔在河的兩邊。也借喻世事往往循環往復,“牛郎織女”畢竟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神話故事,不可能有人真的看見過用一枚金釵就可以剖出滔滔天河。“今夕”三句,重申題旨。詞人問:今天晚上是什麼日子?他明知今天是“七夕”,但是偏設此一問,重在提醒眾人不要忘記,天上的牛郎織女只有今天一晚上可以相會。所以說人世間在“乞巧”之後,到了月亮西墮就要收拾掉殘杯結束了。但是我擔心,天上的銀河又將會毫不容情地將織女與牛郎這兩個有情人分隔在兩邊啊。下片由天上一年一度的相會之艱難,聯想到地上“乞巧”的煞風景。既點題,又作了更深一層的發揮。“寂寞羅池客”,又可以看成是詞人自我形象的寫照。由於杭妾已經仙逝,所以說天上兩星尚有今夕相會之期,而自己惟有酒冷人單孤苦度日而已。

名家評論

陳洵《海綃說詞》云:“此事偏要實寫,不怕驚死談清空一流,卻全是世間痴兒女幻境。極力逼出換頭二句。‘那知’二字劈空提出。‘乞巧樓南北’倒鉤。以下分作兩層感嘆。‘誰見金釵擘’,則不獨‘不見津頭艇子’,人天今古,一切皆空。惟有眼前景物,聊與周旋耳。前段運思奇幻,後段寄情閒散,點化處在數虛字。”

作者簡介

吳文英,宋代詞人。字君特,號夢窗,晚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一生未第,游幕終身。紹定(宋理宗年號,1228—1233)中入蘇州倉幕。曾任吳濳浙東安撫使幕僚,復為榮王府門客。出入賈似道史宅之史彌遠之子)之門。知音律,能自度曲。詞名極重,以綿麗為尚,思深語麗,多從李賀詩中來。有《夢窗甲乙丙丁稿》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